―――新四军老兵、记者甄为民战时的传奇人生
7月22日下午,一位八旬老人登上高邮奎楼老城墙头,颤抖的双手摩挲着城墙砖,他含泪自语道:这里有我战友的鲜血……
他叫甄为民,是一名新四军老兵、老记者。从1942年到1948年,从16岁到22岁,在血与火的抗日、解放战争中,他一手拿枪、一手执笔,与高邮人民同生死共战斗了6年,将他一生中最宝贵的青春韶华,一往情深、无私无畏地奉献给高邮人民,奉献给高邮的救亡图存事业。
是日,江苏省电视台、南通电视台等新闻单位专题采访了他,并邀他故地重游。近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江苏卫视将播出专访他回忆抗日最后一战的节目。
铮铮一书生 持笔入枪林
甄为民原名姚世虎,1926年生于黄海之滨江苏如东县的一个医药世家中,他从5岁背《三字经》开蒙,读书到十四岁。1940年10月,作为一名进步中学生,受抗日和革命潮流席卷,他“持笔入枪林”,参加了新四军。为防连累家属,遂改名为甄为民。1941年2月,甄为民加入中国共产党。
从1941年5月开始记者生涯,甄为民历任新华社兼《抗敌报》、《人民报》、《苏中报》、《苏南日报》、《新华日报》和《人民日报》记者整40年。1981年5月,他奉命调回故乡江苏,创办省社会科学院新闻学研究所和社会学研究所,任两所所长、研究员。其后12年,他精心组织实施课题研究,出了一批科研成果,培养了一批专家人才。
甄老满怀深情地说,高邮是他的第二故乡。说起当年高邮的地名、人名,他如数家珍;谈起高邮人民的英雄壮举,他目光炯炯,仿佛又回到那烽火硝烟的战斗岁月。
1942年12月,从苏中党校毕业的甄为民,被分配在苏中地委组织部当干事。但他渴望到抗战第一线工作,他通过中学时代的学长(当时江都县委书记)金湘说情,改派到抗日第一线基层锻炼,从此走进水网密布的高邮四区,任区委宣教科长兼新华社和《前哨报》通讯员等职。甄老清晰地记得,那是个滴水成冰的季节,只见沤田里一片汪洋,每个村庄都是孤岛(60年前,高邮四、五、七区都是水网地区)。
甄为民来高邮不久,就和另一位新四军民运同志朱诚在反伪化的横泾河上发动群众打坝头。当时日寇汉奸部队时常乘汽艇(群众俗称汽油划子)下乡“清剿”,首先要抓民工破坝,方便行船。围绕打坝、破坝,涌现出不少英雄故事。1943年初春,《前哨报》女记者林子东(民族英雄林则徐的嫡裔)到高邮四区采访和组稿,甄为民陪她到横泾河东端的启东乡某村,亲身经历了一场民兵击退敌人汽船的麻雀战。是他手把手地搀她过了好几道沤田边上的小河沟,才得以脱险。又是在林子东手把手的帮助指导下,甄为民写成一篇有血有肉的战地通讯《跟敌人的汽油划子相周旋》,刊登在《前哨报》上。
当时新四军记者人才奇缺,新闻多是一时一事一记,而像《跟敌人的汽油划子相周旋》的通讯,在一个引人入胜的主题下,串连若干个战斗故事,还算是“新篇章”哩!
甄为民说,信息时代的记者编辑也许想象不出,当年我党我军记者与通讯员之间手把手、面对面地交流而结下的深厚革命友谊,和对信息互通及革命通讯网络建立的重要意义。
一往情深拿命换新闻 出生入死乡间播火记
一手持笔,一手拿枪,甄为民在敌人的不断“清剿”、“扫荡”中坚持通讯报道工作,历经险阻,亲历并记录下革命战争最残酷年代高邮大地上发生的、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事件。
1943年12月2日,兴化县城附近的汪伪汉奸部队“苏北地区警备司令部”主力,突然袭击我高邮县四区区政府和区委经常活动的横泾河南的李家舍。我新四军几十个战士英勇战斗,毙俘敌人几十名,打垮约200名敌人围攻。亲自参加这次战斗的甄为民写下一则题为《血战李家舍》的战地通讯,报道了这一“爆炸性新闻”,刻画了许多有血有肉、生动风趣的战士形象:
区民兵教导员朱诚为掩护一个在敌人枪口下的同志,驳壳枪瞎火,敌人“砰”的一枪,他的颅骨受伤,滚在水沟里。等他苏醒时,身边已围了一群“黄狗”,颈上两臂三道绳,头上血淋淋的。伪连长恐慌地准备退过河,问他:“你们有多少人?”他骄傲地回答:“五六百呢!”“你吹牛皮。”他学着对方的侉子腔:“快点格跑,又要冲过来了!”……在敌人不注意的时候,他机敏地解下三道绳,掉头就跑。我追击部队赶到了,他也晕倒下来,白褂子变成了红褂子,除了两个眼球、一付牙齿有点白色外,满脸鲜血通红。
甄老回忆说,当他和其他战友赶到参加救援时,朱诚问,“老甄啦,我不行了”。甄为民说,“你神智清楚,不会死。”果然,朱诚后来又从华东打到东北,他们成了生死之友。
1942年12月到1944年6月间,甄为民又写下了《血战李家舍》《藏铁庄战斗》等战地通讯,犹如一则则春的消息,极大地鼓舞了解放区人民和战士的斗志。
1946年至1948年,我解放军实行战略转移,到山东打大仗。高邮敌人“清剿”区内,发生了激烈悲壮的周山、周奋、袁舜生、郑光耀、李健先后牺牲的五大事件,甄为民都是亲历者。1946年11月24日,中共苏中区党委社会部副部长、原华中行署公安处长周山,高邮县委民运部长狄奔,界首区委书记钱镜(原名钱永泰)等光荣牺牲,县长杨天华被捕,甄为民一直在他们身边采访、战斗,后带枪突围立功。副县长周奋,两任县委组织部长袁舜生、郑光耀先后被敌人杀害,县委书记李健坚持恢复阵地中遇国民党反动派黄百韬部突然袭击,忍饥挨饿,死于茫茫草荡中。甄为民都曾跟随他们采访,并受他们保护或直接命令,才得以脱险。五大事件的第一线内情,都是由他当面向二地委副书记俞铭璜等汇报,再逐级上报的。甄为民由此写下了《忆周山同志》《怀念郑光耀》《怀念周奋》《怀念高扬》等文章,大多刊登在《人民报》上,以后汇编在他的著作《沧桑漫记》中,为高邮革命斗争史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史料。
甄为民说,为了解一线的真实情况,为了和作者面商写稿,他至少10次差一点去拿生命换稿件。在盐南战役中,他作为战地记者,奉命采访。12月的严冬里,他随军埋伏在露天的稻草堆旁七天七夜,临时借用的公用棉大衣,拿来时棉花已从两肩和背后脱落,凄风冷雨,寒冷刺骨,即使是21岁的小伙子也吃不消。甄为民胜利完成采访任务,后来写成了新闻稿《活捉张翘柳》,“活捉敌九十旅少将旅长”的新闻特写由延安新华社向国内外播报。但甄为民完成采访,回来后就高烧不退,人事不省,大小便失禁,几乎死去。加上战争时期经常在湖荡船上露天住宿或睡地铺,从此落下浑身关节疼的后遗症,现在江苏省钟山干部疗养院天天理疗才得以缓解。
壮烈高邮战役 抒写革命先烈光彩
“漆黑的夜,伸手不见五指,天空,不住的下着雨;我们的任务,是要从高邮城西北角突上城墙。
接近城墙,架好云梯,突击队六班、七班马上踏上云梯,一个,两个……突然“砰”的一声,东边的一把梯子倒了,敌人的手榴弹从城垛的堞墙上扔下来,六班的王阴才中弹了,七班的同志被炸得眼睛睁不开。云梯上的李满清,奋勇甩了两颗手榴弹,英雄们才冲上城头……
在后面王排长又把四、五、六班剩下的同志重组了一个班,跟着突击队冲向敌阵……”
上述节录的文字是1945年底甄为民参加高邮战役后,与通讯员合写下的一则新闻特写《突破西城头》中的片段,刊登在1946年1月6日的《人民报》上。
高邮战役使高邮成为全国从日寇手中最后收复的一座县城,而且也是全国范围内歼灭和俘虏日寇最多的两个县城之一,在高邮举行的受降仪式是日寇向我共产党八路军、新四军投降最后一次投降仪式,被誉为对日最后一战。几十年来,甄为民一直记得这篇文章,却一直找不到。是高邮党史办的有心人帮他找到了,圆了老人一桩夙愿。
甄为民深情追忆说,当年由新华社华中二支社和新四军华中野战军参谋长签发的第一号《记者证》和《通行证》,让他顺利和出色地完成了高邮战役的报道任务。
甄为民将那份珍贵的、令他一生自豪的记者证带来了―――那上边一面写着:新华社苏中二分社、人民报社记者证,另一面是盖有新华社苏中二分社和新四军华中野战军参谋长公章的《通行证》。通行证中说:“兹有新华社华中二支社、人民报社特约记者甄为民担任采访工作,在前后方地区进行采访时,希随时予以通行。”
凭着“特派记者”的通行证,甄为民在解放高邮战役中,通行无阻地往来于新四军第八纵队指挥部、主攻部队的主攻团、主攻连,紧急时乘云梯,过巷战区,携日式手枪孤身冲进并接收敌伪高邮报社,采访被俘的高邮日寇最高长官岩崎学大佐等,顺利而出色地完成了大小6件采访任务。
昨天的新闻就是今天的历史,而历史将永存。甄为民写的新闻特点鲜明、详细,记下了许多革命战士的事迹,给后人留下鲜活的史料。但还有许多好同志难以公开报道,有的甚至成为无名英雄,永远不为世人所知。他特意要求来到高邮战役烈士墓前,深切悼念与他一起登云梯、在城头与日寇拼刺刀血战而倒下的数百名战友。甄为民又一次潸然泪下……
今年已是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历史的硝烟渐渐消散,历史的见证者们渐渐老去,面对生长在和平环境中的下一代,老人真想振臂高呼:勿忘历史,勿忘国耻,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我们的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