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特别报道
难忘的历史卓越的贡献

2005-08-19 00:00:00    作者:夏金明    来源:今日高邮

―――高邮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历史功绩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六十年前那场如火如荼的抗击日本侵略军的斗争,全国人民都难以忘怀。回顾历史,总结经验,中国为什么能取得反侵略斗争的胜利,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中国共产党倡导并实行了全面抗战路线,结成了广泛的抗日统一战线,全国人民同仇敌忾,团结抗日。经过八年的前仆后继,浴血奋战,终于取得了反侵略斗争的胜利。可以说,抗日战争的胜利,就是中国人民战争的胜利。作为苏中敌后战场之一的高邮,大量的史实也说明,人民群众是抗日的主体,他们在抗日战争中的历史贡献功不可没,永垂青史。 
1939年10月2日,高邮沦陷以后,日本侵略军到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先后制造了洗劫高邮城,火烧吴家堡、血洗黄家庄、“寡妇圩”等一系列惨案,使高邮人民陷于外寇奴役的水深火热之中。据不完全统计,日军侵占高邮后,全县被杀害的群众有2058人,打伤致残的有1459人,被烧毁的房屋40831间。家仇国恨使高邮人民深深感到,只有赶走日寇,才能还我江山、还我自由。1941年当新四军开辟高邮抗日根据地后,高邮人民无不拍手称快,他们拥护共产党,支持新四军,积极投身抗日,从此拉开了全民抗战的战斗序幕。高邮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历史贡献从以下几例就能充分说明:  
 
一、抗日民众团体如雨后春笋遍布全县
 
毛泽东同志在《论持久战》中指出:“战争的伟力之源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日本敢于欺负我们,主要原因在于中国民众的无组织状态,克服了这一缺点,就把日本侵略者置于我们数万万站起来的人民之前,使它们像一匹野牛冲入火阵。我们一声唤也要把它吓一跳,这匹野牛就非烧死不可。”高邮抗日根据地开辟以后,随着新四军不断开辟敌后战场,县、区、乡共产党组织的建立发展,抗日民主政权的诞生扩大,高邮民众逐步被动员和组织起来,实行全民抗战。到1943年,高邮东部地区的民众武装团体“联庄会”在我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下,大部转向抗日。各界士绅对共产党、新四军由心存戒备转而支持抗日,并成立了抗日统一战线的组织机构――参政会。根据地的农民参加了农民抗日协会,妇女参加了妇女抗日协会,青年参加了青年抗日协会,工人参加了工人抗日协会,教师参加了教师抗日协会,商人参加了商人抗日协会,渔民参加了渔民抗日协会,僧人参加僧人抗日协会,就连未成年的儿童也参加抗日儿童团组织。此外,大部分青壮年都参加了抗日民兵组织,在此基础上,建立乡民兵中队部和民兵基干队,区民兵大队部和民兵游击连、县民兵总队部。据不完全统计,抗日战争期间,全县农抗会员发展到10万人以上,妇抗会员有数千人之多,其它抗日协会虽没有详细的数字记载,但事实上均被组织起来参加抗日。民兵队伍的建设到1944年底就发展到二万一千多人,县民兵总队、区游击连和乡基干队全部有了武器装备,直接投身于武装抗日。由于层层建立了抗日民众团体,大家众志成城,共同抗日,在根据地内形成了区乡都有抗日武装,村村都有人站岗放哨,处处有人传递情报,根据地的人民形成了有枪出枪,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生动局面。  
 
二、踊跃报名参军,扩大新四军主力部队
 
“吃菜要吃白菜心,当兵要当新四军。”“母送子、妹送哥,妻子送郎上战场。”这是当时根据地人民拥护共产党,支持新四军,积极投身抗日的真实写照。据一些新四军的中高级将领回忆,在抗日战争期间,高邮是出兵最多的县份之一。 
在开辟高邮抗日根据地之初,除新四军流动作战的部队以外,在高邮担负开辟任务的是新四军六师十八旅五十四团。该团由苏南转战高邮后,仅有两个营四个连的兵力,人数不足500人。1942年12月主力地方化后,以新四军五十四团三营两个连为基础组建高邮独立团,在高邮人民的支持下,到1943年2月,高邮团发展到两个营五个连的兵力,到这年12月,经过第一次扩军,高邮独立团壮大到千人。1944年3月,全县组织参军,有1294名青壮年参加了新四军主力部队,同时进行第二次扩军,抽调高邮团一部分上升主力部队,由区、乡民兵上升补足高邮团兵力。1945年1月,为迎接抗日反攻,高邮团大部上升为新四军主力部队,留下两个连进行第三次扩军,使高邮团兵力仍保持在千人。同年3月,全县组织第二次参军,又有2090名青壮年参加了新四军。经过三次扩军、两次参军,高邮参加新四军的青壮年总计有五千人之多,他们奔赴抗日前线,英勇杀敌,有不少人为国捐躯。  
 
三、群策群力斗日伪 

抗日战争是一场民族的战争,它不仅要体现军事力量的抗衡,而且要体现在斗智斗勇上。为了战胜日寇,高邮抗日军民群策群力打击日伪军,创下了“智取张家庄”、“王营攻心战”、“奇袭马奔庄”、“虎穴拔毒牙、活捉王其道”、“逼走王庄、吓走白马”、“三垛河伏击战”“攻克高邮城”等许多斗智斗勇的生动战例。尤其是打坝斗敌,充分体现出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 
高邮地处里下河水网地区,河荡交错,水网密布,水路四通八达。起初日伪军利用这便利的水上交通,经常开着汽艇,长驱直入,横冲直闯,“剿”我部队,烧杀抢掠,抗日武装经常遭其袭击,人民深受其害。为了变被动为主动,中共高邮县委和县抗日民主政府发动广大军民开动脑筋,想方设法,扼制敌人的行动,终于发明了河中打坝,阻挡敌艇的战术。1943年春,全县抗日军民一道上阵,掀起了打坝热潮。起初坝头又矮又狭,敌人一炸就毁,同时在河里都打上坝头,又影响流水和行船交通,如何使坝头既能阻挡敌人汽艇,扼制敌人行动,又能利于我方交通和河道畅通。经过听取群众意见,集中群众智慧,全县因地制宜,发明了各种形式的坝头。其中有:(1)封锁坝(硬坝),即在敌人汽艇经常出没和通往敌占区的主要交通及通荡大河里,用碎砖瓦,杂以树棍、泥土,打成五、六丈宽的大坝,切断交通,使敌人难炸难毁;(2)交通坝,这种坝一般打在中、小河里,宽只有几尺至丈余,每道坝成凹型,或在边上开个月牙形的口子,既便于流水或小船通行,又能阻挡敌人汽艇;(3)暗坝,此坝打在水下,坝顶离水面一、二尺,表面看去,河道畅通,小船亦能通行,而敌人汽艇触上就搁浅,难进难退;(4)软坝(树坝),将许多大树倒在河里,缠上铁丝,杂以稻草,专挡敌人汽艇,这种软坝拖不走,炸不掉,使敌人无计可施;(5)长坝(穿荡大路),即在七沟八汊,芦苇茂密,杂草丛生的草荡地区,穿荡筑路,便于我方展开兵力,而敌人不敢贸然深入。到1943年7月,全县投入打坝的军民有二十六万一千三百多人,打起各种坝头三百一十五道,从而改造了地形,使敌人的水上交通优势变成了劣势,为我抗日军民坚持水网地区的抗日斗争创造了新的地形条件,形成了农村包围集镇,包围据点的新的斗争态势。这一群众性的发明创造在高邮抗战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此外,在抗日战争期间,高邮人民大力发展生产,确保粮食供应;种棉织布,做衣做鞋,支持部队;腾房让铺,做饭烧水,体现军民鱼水之情;运送物资,救治伤员,支援前线……到1945年12月26日收复高邮城止,经过六年多奋战,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