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8-26 00:00:00 作者:韩粉琴/文张鸿超/摄 来源:今日高邮
高炮团与我市特殊教育学校结对共建的故事
高炮团与特殊教育学校结对共建。
“学校财力有限,不能满足于零打碎敲,要集中力量办一件事成一件事。”“扬州慈善总会一位副理事长与我是战友,下次我们高炮团邀请他到特殊教育学校来看看。”“扬州大学一位计算机教授是我们高炮团的特聘教员,学校网站有什么问题或是培训电脑师资,我们可以出面去联系一下”……8月24日上午,秋雨绵绵,驻邮的高炮师四团新上任的徐兆书政委一行走进多年的共建单位―――高邮市特殊教育学校,仔细询问学校发展中碰到的困难和问题,逐一察看教室、宿舍、食堂、舞蹈房、电脑房等,并不时就发现的情况提出中肯的建议和思路。
徐政委介绍,驻邮的原炮兵团隶属扬州预备役师,今年转为高炮师四团,隶属南京某部,部队转型转类需要处理的事情较多,今年4月,他和黄现安团长调任到高邮,5月助残日期间,部队在外地参加演练,没空到共建单位交流,两人一直放心不下……
特殊教育学校刘春生校长感慨地说,10年来,每次团首长们到特校都是这样认真细致,他们结对帮扶真是倾注了真情实感!
市特殊教育学校是我市惟一一所接受聋哑儿童就读的学校,始创于1992年,起初设在北门大街一个小巷里,巴掌大的地方,几间校舍、两三老师,就开门办学了。1994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当时的炮团张建华团长走进市聋哑学校,学生们贫寒的学习生活条件令这位军营男子汉为之辛酸,而学校老师在如此简陋的办公学习条件下,敢叫铁树开花、要让哑巴说话的默默奉献精神深深打动了他。
张团长先后来了四、五趟,有时还把一些官兵带来,大家共同体验无声世界的生活,主动帮学校、帮学生做点力所能及的事。
1995年7月,高邮市民政局牵头组织双拥共建活动,炮兵团主动要求与特校结亲。张建华团长在座谈中动情地说,“一个残疾儿童就是一个家庭经济上和心理上的沉重负担,他们从小就比正常儿童经受更多的生活磨难,绝不能让聋哑儿童再失去接受教育的权利。帮扶困难学校、特困学生是人民军队义不容辞的责任!”
军人的爱民之心是火热的,军人说话是果断的,军人做事是扎实的,帮就要帮到实处,帮就要帮到底!当年冬天,张团长到学校看到宿舍里孩子们被褥单薄,回去立即组织大伙儿捐赠衣被送温暖到特校。
时隔10年,当年特校的老校长宋耀章还清晰地记得,那是个下着雨的冬日下午,炮兵团16位军官开着几辆吉普车威武地进入特校,引得附近的街坊邻居都来校门口看新奇。
军官们亲自给一张张床铺好崭新的军褥、军棉被,教孩子们怎么叠“豆腐块”。他们还给每个孩子发了一本笔记本和100元现金。聋哑学生们兴奋地围绕着解放军叔叔奔跑、尖叫,不断地弯大拇指表示“谢谢”“解放军叔叔好!”
“我激动啊”,老宋说。“这是聋哑学校第一个社会结对共建对象。以前,特校就像社会上的聋哑人受冷落歧视一样成为被遗忘的角落,炮兵团这样的大单位不攀富户结穷亲,让我们特校全体师生心中亮堂堂的。这是一支保持我军光荣传统的人民军队!
炮团首长看望特校师生。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炮兵团的官兵每年都在流动,10年时光,仅团首长就换了四茬,但炮团与特校的结对没有断,这爱心的火炬一直接力向前!
每年,到聋校探望都列入炮团工作计划安排;每次,炮团都组织军官以交特殊党费的形式筹集经费,并事先商讨如何将结对共建工作做得更细更实,形式不断出新;每回,炮团官兵都早早地来,迟迟地走,与师生密切交流,每逢那天,特校就像过节一样开心热闹。
特校女教师背后悄悄地称“兵哥哥来了”。一声声“兵哥哥”饱含着特校师生对子弟兵的认可与敬重!
特校的黄滟老师说,部队经费有限,解放军同志的工资收入也不高,但每年他们都坚持结对10名特困学生,送给学生们100、200元现金和礼物,礼轻情义重啊!这份来自社会的爱对残疾儿童的身心成长是极为重要的,对一个聋哑家庭将坚持让孩子上学是莫大的精神鼓励,部队同志对特殊教育的关注与尊重也成为特校老师坚守阵地的动力。
特校食堂里至今还保存着1994年炮团赠送的几台台式电风扇,孩子们夏天就餐时一直享受着子弟兵带给他们的清凉。学校老师也经常以此电风扇为活教材,向一届又一届的聋哑学生讲述解放军的事迹:解放军不仅纪律严明,勇敢作战,还有一颗喜爱聋哑儿童的心!
在炮团等单位的关心下,特校的学生一天一天地健康成长。特校学生的剪纸、绘画等作品灵气十足;2003年,市特校师生共同表演的舞蹈《无言的世界》,在扬州市中小学生才艺大赛上荣获一等奖;高邮镇聋哑女孩吕佳佳在特校上学期间,老师发现她有绘画天赋并悉心培养,去年她以高分考入山东特殊教育技术学校绘画专业,成为我市走出的第一位聋哑女大学生。从特校舞蹈房走出的2004届毕业生孙建萍,去夏经过省多位专家评委遴选,作为全扬州仅有的两名入选者,参加省残疾人艺术团后备人才集训。龙虬镇聋哑少年郭小兴从特校小学毕业后,回乡承包鱼塘养虾,目前效益很不错……
已成为大学生的吕佳佳告诉记者,她的家中还保存着解放军叔叔送给她的棉被褥,同学们对解放军来校的每一次都记得清清楚楚。在社会的关爱下,多一个聋哑儿童上学,社会则少一个懵懂无知的废人,多一个自食其力的、对社会有用的人。
爱是一股互动的力量。黄现安团长真诚地说,以前,有人认为炮团与特校这样的穷小弟结亲只是部队的单方奉献。今天,我们看到,特校学生的成长也是部队的光荣,特校也是我们官兵向人民学习、为人民服务的生动教材。残疾学生身残志坚、自强不息的精神将激励着我们全团官兵不怕吃苦,不畏艰险,练好本领,提升部队战斗力。黄团长表示,高炮四团将始终牢记人民军队来自人民服务人民的根本宗旨,与时俱进地做好拥政爱民工作,将与特校结对共建一直进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