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10-07 00:00:00 作者:韩粉琴 /文 袁慧/摄 来源:今日高邮
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到清代,在长短篇创作崛起了超群的双峰,长曰“红楼”,短曰“聊斋”。
各地的红学研究者、爱好者层出不穷,而蒲学研究又是怎样的状况,蒲学研究对高邮、对邮文化发展又有怎样的影响?借中国邮驿发展史研究暨全国第三届蒲松龄艺术研讨会在邮召开契机,记者走访了部分专家学者――
王幼学: 打造文化品牌 推动经济发展
“将全国第三届蒲松龄学术研讨会放在县级市召开,这是蒲松龄纪念馆成立以来第一次。”山东蒲松龄纪念馆馆长、蒲松龄研究会会长、研究员王幼学告诉记者。此前,他们曾先后组织召开两次国际研讨会、两次国内研讨会,会址均设在蒲松龄的故乡―――山东省淄博市或上海、杭州这样的大城市。
当然,这次“蒲松龄研讨会”来邮也有很好的结合点。蒲松龄一生中唯一出过一次远门,即是来宝应、高邮的一年时间。然而这一年时间开拓了他的视野,丰富了人生阅历,为其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营养。王幼学表示,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弘扬“蒲学”文化,丰富邮文化节内容,一批专家学者来到高邮。“蒲学研讨会”在邮召开的一个重要意义是两个不同区域的特色文化相互促进、相互扩张。
王幼学表示,这次“开门办馆”启发了蒲松龄故乡人的思维。经淄博市委、市政府批准,今年蒲松龄纪念馆花了60万元做了一批蒲松龄展览资料,下一阶段,他们将在全国进行“聊斋文化艺术巡回展”,第一站即选定江苏。此举的目的即打造“聊斋”文化品牌,树立城市良好形象,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王幼学真诚地说,“文化底蕴已成为一个城市吸引投资的重要因素。高邮的邮文化资源丰富,基础扎实,发展邮文化产业、打造东方邮都目标宏伟,特色鲜明,潜力巨大,邮文化必将成为拉动高邮经济的重要力量。他们愿借蒲松龄这一平台,共同将邮文化开发出来,再升华上去,取得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袁世硕:蒲学与邮文化相得益彰
山东古典文学研究会会长、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袁世硕先生是“蒲学”研究权威。许多时间,他像一位耄耋老人倦宿在位置一角,闭目假寐状,一旦发言时,则目光炯炯,神采飞扬,令人难忘。
袁先生风趣地说,小时候一则谜语“航空信(打一地名)”让他牢牢记住了“高邮”。后来在众多小说、诗文中,常提到高邮或盂城驿,使他对“高邮”越来越熟悉,越来越向往。2002年,他特意和扬州大学的一位朋友来高邮,看看蒲松龄在多篇诗文中提到的盂城驿。
袁先生由衷地说,作为一名文化工作者,他感谢高邮市政府为世人留下一处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代驿站文化遗产,作为一名蒲学研究者,他同样感谢高邮保存了蒲松龄的一段生活经历的见证。
据蒲松龄生平资料显示,蒲松龄活了76岁,绝大部分岁月是在家乡度过的,只有1年离家去过江南省,其时为康熙九年秋(1670年),应同乡好友孙蕙(字树百)之聘到宝应县做幕宾,并于次年春随孙蕙前往高邮州,帮助孙蕙处理公私信函文件,又为孙蕙撰《高邮驿站》等文,与会的专家学者认为,江南(江淮,下同)之行为这位文学巨匠的创作提供了丰厚的营养,《聊斋》中有《巧娘》《蒋太史》《伍秋月》《于中丞》等四篇故事与高邮有关,蒲松龄在江南一年写的诗比他一生任何年代写的诗文都多,丰富了作者的生活阅历;《王桂庵》等文中优美的水乡风情描写迥异于蒲松龄以往的丘陵山区生活环境,明显是江南之行给其留下深刻印象。同时,蒲松龄江南之行,也为我们今天研究高邮及邮驿发展史提供了详细真实的史料。
袁教授表示,因为蒲松龄,山东淄博与高邮这两座城市结缘,“蒲学”研究与邮文化研究相互补充,相互协作,相得益彰。他相信,“牵手”蒲松龄这样的享有世界声誉的文学家,盂城驿及邮驿文化的美名将传得更广。
白亚仁:蒲学研讨会上的汉学家
这次蒲学研讨会上还有一张“洋面孔”―――牛津大学博士、美国波摩纳学院教授、亚洲语言文学系主任白亚仁。
瘦高身材、温文尔雅的白教授是地道的英国人,本名ALIAN H・BARR,讲一口地道标准的汉语。
研究蒲松龄
白教授告诉记者,他热爱文学,喜学语言,中学时代就选修了法文、希腊文、拉丁文等语言。之后,灿烂悠久、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学引起这位英国人的浓厚兴趣,大学时他报名选择了中文系。他的中文老师按其英文姓名发音,给他取了个中文名字:白亚仁
白亚仁在四年本科的最后一年,从香港购得一套《蒲松龄文集》,被蒲松龄的叙事风格迷住了。他发现国际上研究蒲松龄作品的人并不多,遂立志填补这一空白,为世界文化发展作点贡献,从此投入大量精力进行蒲学研究。他在牛津大学的博士论文题目便是《蒲松龄与聊斋志异》。1977年,中英两国相互交流留学生,白亚仁积极报名,成为15位英国留学生中的一员来到中国。当时在山东大学教书的袁世硕陪他一起来到蒲松龄的家乡―――淄博。白亚仁至今都非常感激袁教授帮他搜集很多资料,给了他很大帮助,两人从此结下长达20多年的友谊。这次袁教授告诉他将召开蒲学研讨会,正在北京休假的他立即表示愿来。9月24日晨,他乘火车至扬州,随后被接到高邮,住在香格里拉大酒店。
喜爱汪曾祺
白教授表示,高邮的风景很美,空气很好,与他的想像相符。这位英国人还透露,到高邮来看看是他埋藏已久的一个心愿。一方面,蒲松龄来过高邮,他做“蒲学”研究时,曾有一国际公司资助他重走蒲松龄南游路线,可惜走了一半,因身体不适而中止了;另一方面,1987年,他来中国搜集资料时,陪同他的一位北京大学的教师告诉他,高邮还有位汪曾祺,汪的作品在当时国内文坛引起轰动。白亚仁很快找来汪曾祺的作品《受戒》《故里三陈》等作品令白亚仁爱不释手。他在教学中还专门介绍了汪曾祺的文章,向他的美国学生推荐汪曾祺的作品。
白教授表示,是汪曾祺让他对高邮顿生好奇之心,向往之情。这次高邮之行正好圆了他的一桩夙愿,看了汪曾祺笔下人物生活过的地方。他很高兴,这个地方还是那么美,那么迷人。
愿为世界文化交流作贡献
正好上大学选中文系,博士论文选“蒲松龄研究”,白亚仁教授一贯的风格是喜欢关注不太受重视的、遭人冷落的课题。这几年来,他还研究过《儒林外史》、清代的文字狱等。他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也感兴趣,他喜欢中国作家余华的《活着》等作品,最近还将余华的另一部作品《在细雨中呐喊》翻译成英文,很快就要出版。
白教授表示,他非常喜欢与中国的学者交流,到中国参加研讨会,将自己的论文发表在中国的期刊上,从而为中国文学与世界交流作一点贡献。
为了研究中国文学,白教授到过中国的许多地方,如广州、上海、杭州……他说“百闻不如一见”,读了中国史书、文学作品上的东西,再到现场看看会有一种特别的感受。在邮期间,他参观了盂城驿、文游台、龙虬庄遗址、运河二桥等地方,并买了两本书《古盂城驿》《古文游台》。说不定,高邮古老的邮驿文化也会成为白教授的研究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