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10-31 00:00:00 作者:吴继原 来源:今日高邮
八桥镇有这样一位乐于奉献的老党员:他退休后不甘寂寞,主动请求二次创业,盘活一家原本亏损的小厂,先后吸纳附近60多名村民进厂,其中残疾职工就占40%;他平时衣食节俭,却将大部分属于他个人的经营所得用于捐献回报社会,退休迄今以特殊党费名义向镇 “希望工程”、弱势群体及公益事业捐资逾20万元;他牵头组织12名老年文艺爱好者,自发组建八桥镇光明民间乐队,自编自演20多个乡土节目,今年以来已进村入社区义演30多场次,观众超过1万人次,既宣传了党的富民政策,又丰富了地方群众的文化生活,普受干群好评。他就是现年73岁的老党员袁德纯。
二次创业不言愁
袁德纯原是八桥镇副镇长,退休后的他一度发现镇里一家小厂处于亏损停产状态,很是着急。凭着多年分管工业的经验及对市场的深入调研,不甘寂寞的老袁主动向镇党委、政府请求,大胆承包了该企业。老袁先后筹资65万元,在原有基础上新创办了高邮市光明化工厂。
老袁狠抓内部管理,建立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大做增产节约文章,当年便使企业盈利4万多元。老袁处处精打细算,出差乘公交车,食宿住旅店,来人不宴请,将资金悉数用于扩大再生产。经过多年的努力,如今老袁创办的企业已成为八桥镇屈指可数的福利性列统企业,现有60多名职工绝大部分是当地村民,其中40%是残疾人。老袁说:我办厂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发展一方经济,回报一方百姓……
回报社会志不移
随着自己办厂赢利增多,袁德纯近年来开始将除技改投入以外的属于他个人赢利所得大多用在了回报社会,扶助特困生、接济敬老院五保老人、资助修桥铺路及社会公益事业上。
李庄村五组村民周立新患重病久卧在床。今年春节前夕,老袁闻讯后不顾年迈,硬是踩着泥泞小路,将2000元捐款塞到病者手中。因病致贫的周立新手拿老袁的爱心款,眼眶一下子被泪水浸湿了。
陈堡村戴家组特困生李梦琦父亲早年病故,仅种几亩田的母亲既要赡养年迈的爷爷,又要设法供养小梦琦和姐姐上学,举步维艰。身为八桥镇关工委名誉主任的袁德纯主动与李梦琦姐弟结对帮扶。4年来,老袁多次到该户走访,先后资助姐弟俩4000多元,多次出资帮孩子买英语复读机、买衣服及文具,还主动替小梦琦的母亲牵线当红娘。日前成功将本镇一大龄男青年介绍入赘李家,从而使李家很快摆脱因缺劳动力难以致富的窘境。据了解,老袁结对帮扶特困生已是一茬又一茬,迄今他所捐助的特困生已逾10名,其中2名已步入大学殿堂。今秋新学期,老袁又将高芸、吕游、周明杰等3名特困生列为自己的助学对象。
在采访中,当笔者问及老袁迄今累计回报社会的资金总额时,他也一时说不准。凭着多年的跟踪报道素材,笔者核实到这样一些数据:1996年12月,老袁一次性向镇关工委、镇敬老院捐资2万元;2001年特大洪涝灾害期间,老袁个人捐献抗洪款7000元;2004年 “七・一”前夕,老袁为通村公路捐资1万元;2005年春节期间,老袁为57名特困、病残及五保户捐献慰问金2万元;另外,老袁先后为八桥小学捐赠电风扇10多台,为数名残疾人买保险l万多元,为千年古刹万寿寺重建工程捐款3000元,为敬老院老人每年花费伙食费用1000多元。仅退休后迄今,袁德纯已先后以特殊党费的名义累计回报捐献社会逾20万元。
组建乐队传文明
袁德纯在慷慨捐资回报社会的同时,更注重为地方精神文明建设献余热。去年底,老袁牵头组织该镇12名老年业余文艺爱好者,个人出资近万元成立八桥镇光明民间乐队。12名成员平均年龄57岁,他们均喜好器乐且有一定的吹拉弹唱基本功。
本着弘扬地方文艺、自娱自乐、同时丰富基层群众文化生活的初衷,老袁与该乐队成员一道自编自演富有地方特色的器乐及伴唱节目20多个,如扬州市歌《莱莉花》、扬州民歌《拔根芦柴花》、高邮小调《高邮西北乡》、扬剧器乐伴唱等节目颇受群众喜爱。在日前高邮市第三届农民艺术节闭幕式上,老袁的乐队一举夺得器乐表演中的惟一最高奖项。
在地方党政领导及宣传、文化等部门的关心、呵护下,如今,老袁的光明乐队已成为当地群众精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部分,凡农家办喜事,政府搞庆典活动,乐队一准会被请为座上宾去演奏助兴一番。今年暑假期间,八桥镇开展“四进”村组社区活动,老袁带着乐队下乡冒高温接连义演9场,观众达数千人次。8月中旬高邮市市歌―――《高邮之歌》正式传唱时,老袁又会同乐队采用二胡、笛子、古筝、钢琴等精心排练演奏该曲目,并成为农村乡镇中惟一的参演团体获得大家一致好评。近一段时期,光明乐队将《高邮之歌》等作为主打曲目,广为传唱,令基层干群深受鼓舞。眼下,老袁又与乐队成员新编排了不少群众喜闻乐见的扬剧小节目,如《看看八桥新气象》、《逛八桥》等,着力讴歌党的富民政策,赞美家乡改革巨变,激发干群矢志向前、拼搏争先。
七旬老党员袁德纯退休之年无私奉献、回报社会的义举在八桥受到干群的广泛赞誉,也为党员先进性教育树立了榜样,他成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一个典范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