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特别报道
“三剑客”墨苑绽奇葩

2005-11-03 00:00:00    作者:任仁    来源:今日高邮

―――高邮书坛青年王之义、赵明、殷旭明艺术掠影

王之义(左)、赵明(中)、殷旭明(右)在广东南海“‘康有为杯’全国书法家作品评展”展览厅合影

金秋时节,丹桂飘香,“康有为杯全国书法家作品评展”暨“碑学与康有为书法学术研讨会”在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文学艺术家、清代“碑学”书法的积极响应者和亲身实践者、国学大师康有为先生故里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举行。
我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王之义的草书作品和理事殷旭明的行书作品在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三等奖,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赵明的楚简对联作品获得优秀奖。王之义、赵明、殷旭明、徐晓思四人撰写的三篇论文《“书,形学也”―――康有为书学观的艺术原点》、《“康体”书法的历史成因及审美价值》、《古印、封泥技法研究》又全部获得优秀论文奖。前三位作者应邀赴广东南海参加研讨会和颁奖仪式。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书协主席陈永正先生给获奖作者颁奖。专业新闻机构《书法》杂志、《书法导报》和《中国书法网》、《中国书法家论坛》及地方新闻媒体等派专人全程对这二项重要活动进行了跟踪报道。此次书法活动反响热烈,深受欢迎。
王之义、赵明、殷旭明三人在粤研讨会期间,参加了二场重要笔会,现场挥毫,他们的佳作频频受到书法界领导、同行及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的追捧,被誉为“高邮三剑客”,其花絮新闻、照片在《佛山日报》和网络上发表,为高邮市争得了荣誉。像这样的骄人成绩,在扬州全市也是绝无仅有的。

视笔墨为人格历练的王之义

市水务局副局长、高级工程师王之义,秉性朴实,办事踏实,不喜张扬,多年来潜心钻研水利业务,硕果累累,成绩斐然,多次受到上级部门的表彰,被扬州市政府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他把别人打牌聊天的时间用在了对书法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上,将笔墨锤炼看作是人格魅力道德修养的重要途径,取得了事业和艺术的双丰收。
王之义的笔墨生涯和大多数同龄人一样,启蒙于童年的私塾和家教。“文革”之际被荒废,直至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水利专科毕业走上工作岗位,他才有机会如饥似渴地沉醉于笔墨之中。时风所致,硬笔书法成为他上手最快的强项。旗开得胜,他的一幅硬笔书法作品在江苏省“天文杯”的大赛中获得二等奖。此后,佳作迭出,频频亮相于全国重要的赛事展事。硬笔书法作品入选于1986年举办的首届中国艺术节并在我国书画艺术的最高殿堂中国美术馆展出。与此同时,王之义的毛笔书法也崭露头角,引起专家、同道们的广泛关注。著名书法家、南京艺术学院博导徐利明,《青少年书法报》总编何昌贵、江苏教育学院教授庄希祖等都盛赞王之义的书法才情横溢,出古入新,朴茂雄健。
“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王之义坚持每天在工作之余读帖临帖,浸淫传统,心摹手追,数年不缀。王之义认为,笔墨虽为余事,但直指人心通达大道。其丰富深刻的审美内涵和辩证统一的哲学思想对提高人的综合素养,陶冶人的情操志向,提升人的道德品格具有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这句话在王之义的身上得到了验证。
登高自卑,厚积才能薄发。近年来,他的书法才情和业务成果几乎是同时喷发,引人注目。1992年草书作品毛泽东《浪淘沙・北戴河》入选由时中国书协主席启功题签的《当代青年书法篆刻家精品集》;1996年《青少年书法报》在头版对他创作的诗词、楹联和书法作品及书法论文进行专题报道;此后,如《风格是书法艺术生命永恒的主题》等多篇书法论文在国家级专业报刊上发表。而他近期的书法作品风格更趋稳健成熟,极具个人鲜明特色。行草书的活脱奔放挥洒自如,隶书的遒劲沉雄端庄俊美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同道和专家的肯定和赞许。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尉天池对王之义的大字行草书作品大加赞赏,勉励他今后可将行草书作为主攻方向,以期在创作上有新的突破。
截稿前又传来捷报,他的八尺隶书楹联作品在全国“信丰脐橙杯”书法展中获得提名奖;八尺行草书作品入选全国“三晋杯”公务员书法大赛。
王之义的艺术人生渐入佳境矣,我们期待着他更上一层。

风格特异的篆刻精英赵明

赵明是我市第一位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的会员,是我市书法创作队伍重要的领军人物之一,连续多年被市文联评为先进标兵,荣获市委、市政府颁发的“十年文艺成果突出奖”,被扬州市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聘为高级顾问,现为职业书法篆刻理论家,艺概网络首席执行官。
赵明对艺术追求的勤奋踏实持之以恒在同龄人当中罕见其匹。从其别署“弥坚”可见一斑。“弥坚”出自孔子《论语・子罕》篇“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被他拿来用作别名,大有深意,再也恰当不过了。
从他长长的成绩单中,我们可以想见他坚韧不拔的执著,看见他水到渠成的硕果。他的作品入选“全国三、四、五届篆刻艺术展”、“全国第六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览”(获三等奖)、“全国第八届书法篆刻展”、“全国第二届扇面书法展”、“西泠印社第三、四届篆刻评展”、“首届国际篆刻艺术交流展》、“全国中青年篆刻家作品展”、“全国地方印社社长篆刻邀请展”、“全国当代青年篆刻家作品展”、“江苏首届青年篆刻展”、“建国五十周年江苏书法大展”、“走进新世纪江苏省青年书法篆刻精品展”、“当代江苏书法篆刻精品晋京展”等;论文《古玺印与古印陶之比较研究》入选“中国书法史学・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朱白相间印初探》入选“首届中国篆刻艺术理论研讨会”(获优秀论文),“同一方印―――中国青年印坛精英人物作品展”,“一、二届中国当代著名篆刻家作品邀请展”特邀作者;入选“篆刻先锋――全国篆刻精英提名展”(网络海选18名)。他出版了专著《中国篆刻古玺、秦印创作解读》、《中国篆刻技法全书》(合著)、《古印、封泥代表作品技法解析》三部。并且一版再版,成为热门畅销书。由于他在书法篆刻创作、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方面的突出贡献,其业绩被载列权威性的《中国篆刻大辞典》。其特异的古玺艺术创作风格在当今篆刻界别开生面,独领风骚,堪称翘楚。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成绩背后记录的是他20多年来坚韧不拔的攀登脚步。
赵明幼年失怙,家境贫寒,养成了他刻苦自律好学上进的坚毅品格。当他17岁高中毕业立志在艺术创作上有所作为时,他便全身心地投入到这个成功机率极小风险极大的漫漫征程中。为了实现人生理想,他在“白班夜班,六神不安”的三班制工作中,利用三年业余时间通过了全国高等教育中文专业自学考试,取得了汉语言大专学历,为他今后在创作研究方面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自学考试锤炼出的自学能力,帮助他成就了今天的艺术事业。他对先秦古文字的研究有自己精深独到的艺术见解,并如鱼得水地运用在书法篆刻创作中,使他的作品风格既又别于古人又不同于今人,入古出新,风格独出,引领时风。人因求知瘦,家缘买书贫。他每年用于书籍方面的文艺投资都有几千元之多。专业书籍的收藏甚至超过了市图书馆。以至于他的家成为名副其实的工作作坊,到处的书、石头、宣纸构成了他现时的生活状况。估计这种状况还会持续很久。
当记者问赵明理想的生活是什么时,他说,有书读,有字写,有画画,有印刻,有工资发,此生足矣!

勇猛精进的书坛“黑马”殷旭明

殷旭明是我市新闻信息中心的电脑美术编辑,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市书法家协会理事。本命年的他似乎有如神助,今年创作成果喜获丰收。其大字行草书作品一路过关斩将,拔营夺寨,频频入展获奖,被圈内人士戏称为书坛“黑马”。书法作品在“全国首届小榄杯县镇书法大赛”中获三等奖,在“首届走进青海全国书法展览”、“高恒杯全国书法艺术大赛”和“光大环保杯全国环保美术书法摄影展”中获二等奖;“许慎杯全国书法作品展”中获优秀奖;“2005・信丰脐橙杯全国书法艺术大奖赛”中获提名奖;入展“全国第五届楹联书法大展”、“全国第四届正书大展”、“第五届中国书法新人新作展”、“全国第二届扇面书法展”、“2005年〈书法导报〉国际年展(专业组)”、“走进新世纪江苏省青年书法篆刻精品展”和“当代江苏书法篆刻精品晋京展”。
殷旭明对书法似有特殊的灵性。他上小学三四年级时,大字课是他最喜爱的科目,由于他的作业经常受到老师的夸奖而遭同学们的嫉妒。黑板报、标语、戗牌成为他展示童年才华的骄傲阵地。也正是书法、美术的特长,在他高中毕业的那年被安排到八桥文化站工作,引来许多同学和家长羡慕的眼光。
1992年,殷旭明以优异的成绩考取江苏省文化干部学校。师从著名书法家、书法理论家、教授、当今草圣林散之的嫡传弟子庄希祖先生,至此,终于使他书法学习进入正规化系统化阶段。
回顾在宁的求学生涯,殷旭明不无感慨地说,以前学习书法没有明确目标,犹如茫茫大海中的一叶孤舟,看不见灯塔,找不到彼岸。是庄希祖老师领着我走进了书法的殿堂,使我书法创作和艺术鉴赏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发生了质的飞跃。
2001年,殷旭明小试牛刀,其行书作品入展“江苏省第三届新人展”、“走进新世纪江苏省青年书法篆刻精品展”,顺利地加入了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十多年的孤灯不寐,名帖相对,勤学苦练,终于获得了阶段性回报。
当他怀揣成功的喜悦充满自信地冲击2003年国展时却遭到了重创,经历了一场创作生与死的“滑铁卢”。两场重要的全国赛事“全国第二届行草书展”、“全国第八届书法篆刻展”名落孙山,榜上无名。这个打击对初出茅庐的他来说是巨大的。“那真是苦不堪言”,殷旭明在回想那段情景时,仍心有余悸地对记者说:“对圈外人来说,这不算什么,对我来说却是致命的打击。成功的人在失败时找原因,失败的人在失败时找理由。运气不佳肯定是个不错的理由,但对我有何益?还是应该多在自身上找原因。经过痛苦的思辨,我认识到,我犯一个根本性的认识错误。当下的书法创作已脱离了实用性,是纯粹的艺术创作。写字的标准不等于书法的标准,书法创作必需提升到艺术范畴高度。用艺术的眼光来考量书法,书法艺术首先必需是艺术的书法。书法创作如果仅仅表现为写字技巧是远远不够的,艺术第一性应该是书法创作的第一条军规。”
有了这样的新见解,他又重整旗鼓,拨乱反正,用艺术的眼光来指导临摹和创作,最大程度的丰富创作技法语言,锤炼墨法气象,营造章法意境,推演笔法线形。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短暂的艺术调整,殷旭明便尝到了涅重生般的快乐。2004年,他的八尺行草书作品入展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小榄杯”全国县镇书法大赛》,荣获三等奖。此项成果使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看法,鼓舞了志气,找回了自我。他挟持着胜利喜悦,将一发不可收的创作惯性一直带进了2005年,为自己的本命年划上了圆满句号。“获奖专业户”大有取代“黑马”的势头。
我们衷心地希望殷旭明一路走好,虽然前面可能还有沙漠,但再前面肯定会有盎然的绿洲。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