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11-08 00:00:00 作者:吴继原 来源:今日高邮
在八桥镇,有这样一群退伍兵,他们凭着昔日在部队大熔炉炼就的敢于拼搏、敢闯敢干的顽强斗志,在家乡这块沃土上不懈努力,自强创业,谱写了一曲曲当代退伍兵的人生凯歌。其中桂正福、谢加龙和王明、王亮是八桥镇老、中、青三代退伍兵创业的典型。
桂正福 老当益壮办兔场
今年62岁的桂正福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的退伍兵,他在部队时是一名后勤兵,一直从事猪禽饲养。退伍后,老桂虽然当过教师、校长、基层工商所长,后调至高邮工商管理局工作,但他对搞养殖业情有独钟。前年从工商局中层干部的位置上退休后,他感到精力尚足,整天闲着不是个事,于是他开始考虑重操当兵时的养殖旧业,谋求二次创业的路子。
通过网上查阅资料,赴外地调研,今年初,老桂将发展眼光瞄准了市场行情近年来一直看好的养兔业上。说干就干,春节刚过,老桂就带着老伴告别喧闹的邮城,回到老家先期购回50只德系安哥拉长毛种兔开始精心饲养。技术缺乏,老桂就虚心向当地兽医人员及书本请教。他订阅了《中国养兔》杂志,他还留心网上相关技术信息,努力尝试科学喂养的方法。老桂注意疾病防控,也注意饲料的粗精搭配,微量元素掺量与牧草喂量适度……经过半年的努力,首批种兔只只膘肥体壮,并已相继配种产仔,仅产毛一项就已初步获利近1万元。
经过认真分析论证,初尝养兔甜头的桂正福决定以“滚雪球”的方式,就地扩繁养兔数量与规模。在镇、村相关部门的关心与支持下,今年7月,老桂一次性投资25万元,利用金港村村部前的一块临时场面,开工兴建2000平方米的标准化养兔场房,预计明年养兔规模可达2000只。
有人为年逾花甲的桂正福搞大规模养兔业捏把汗,老桂却有自己一本账:两年内兔场所有投入即可收回并有所盈利。老桂深知,如果自己能在规模养兔业上干就一番名堂,他的兔场必将成为当地农民致富奔小康的示范项目。如今,桂正福兴建的兔场一期工程已竣工,他一边忙于为兔子迁新居,一边又忙于筹划兔场今后的扩展之路。老桂很想在自己成功扩繁饲养长毛兔的基础上,为周边农民提供养兔技术、饲料及兔毛销售等综合服务。
谢加龙 “双带”路上好风光
今年秋收秋种期间,勤丰村党支部书记谢加龙没睡上一个安稳觉,作为“双带”型人物,谢加龙自家承包有70多亩农田,并拥有收割机等作业机械。在搞好日常工作的同时,他却将自己的机械雇人优先开进周边村民田中协助抢收抢栽,当别的村民稻割完、麦种完时,谢加龙的稻田才刚刚开镰。
今年43岁的谢加龙1982年入伍,曾在陆军某部队当过5年炮兵。服役期间,他不但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而且还荣立个人二等功一次。1987年,退伍后的谢加龙服从组织安排,进了国营八桥米厂。1996年下岗回乡的他毅然到勤丰村当了名普通村干部。其间,他搞过规模养鸽、养鸡、养羊,当过种田大户。2003年春,谢加龙担任了勤丰村党支部书记。
谢加龙说:“正是昔日在部队里对意志的磨炼,使我在人生旅途上遇到再大的困难也能挺过来!”面对当时尚不宽裕的村集体家底,谢加龙和村里一班人将盘活存量抓招商、输出劳务促增收、发展绿色五业及党员先富帮贫等列为强村工作的重点。
勤丰村村办工业曾红火一时,前些年因客观原因相继亏损倒闭,村企一度成为烂摊子。谢加龙决定利用本村毗邻江都、依傍省级航道盐邵河的自然条件,发展造船业。他多次外出以诚招商,2003年两家造船企业落户该村。之后,谢加龙主动介入相关企业跟踪服务,并及时约请企业老板牵线,以实实在在的举措委托招商,经过多方努力,勤丰村造船企业如今已发展到4家。
长虹塑料厂原是村民金长林的“小作坊”,谢加龙长期挂钩服务于这家小厂。今春,谢加龙获悉该厂产品行情较好,主动帮该厂做大做强,在涉及到扩产所需场地、厂房、信贷等问题上,谢加龙多次召开专题村民协调会,为该厂全力营造宽松投资环境。今年以来,该厂已完成技改投入200多万元,扩产塑料件加工出口,年底有望进入全市列统企业行列。通过盘存量,抓招商,勤丰村原有闲置资产已全面合理重组,振兴蓄电池厂、日新装饰材料厂等一批新兴企业成为该村工业富民的生力军。
近年来,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谢加龙将优先服务劳务输出列为己任。从劳务信息推介、职业技术培训、信贷资金扶持到农忙助耕帮种,村里都全方位对有意外出务工人员予以考虑安排。村民袁广妹前些年想出国淘金,家境贫困的她苦于一时无动身费用。谢加龙与村干部一道多方为她筹措资金。如今两度出国的袁广妹已用自己勤劳的双手使家庭步入富裕的行列……通过各种途径传帮带,全村今年仅劳务输出一项,外出劳务的农民人均创收可达8000元。
为了支持村民进厂进城或出国劳务淘金,谢加龙结合新一轮土地流转,及时由村里将一些抛荒田集中起来,在村民自愿有偿的前提下重新发包。2003年该村一块70多亩地势偏高的农田无人愿包,谢加龙毫不犹豫带头签订三年承包协议。他发现夏栽时节插秧工难找,且要价高,今春他购买了一台手扶插秧机,与周边村民签订了300多亩一条龙育秧、插秧协议。今年农忙,勤丰村在外务工人员不再为农田“两头忙”。村民们说:谢支书这个退伍兵,为我们服务得真周到。
谢加龙近两年还将发展“绿色五业”、“党员先富帮贫”作为强村之路。结合开展绿色银行大行动,谢加龙带头扩栽银杏8亩,全村今春新植银杏2700多株,人均新植意杨近10株。勤丰村一直是八桥镇蚕桑生产排头兵,谢加龙针对近几年潮起潮落的蚕桑生产形势,自家带头每年养蚕5张左右。目前勤丰村桑园面积仍居全镇第一。
村民谢加明、谢加祥养鱼、养鸭缺资金,谢加龙主动牵线联系信贷扶持。村民李才定求富无门,村里会同相关部门及时帮他送去苗猪、苗鸡及救济化肥。在谢加龙的带头结对帮扶下,目前勤丰村70多名党员人均挂钩1户以上的滞后户齐奔小康路。
经过谢加龙和村组干群的共同努力,如今勤丰村已旧貌焕新颜。三年来,谢加龙先后从村集体经济中挤出相当资金,累计新建村主干水泥路4.5公里,投入2万多元新建维修好村里3座排灌泵站,多方协调改造贫困户危房4户共200多平方米,党员干部结对帮扶特困生12人,迁建了村卫生部,90%的村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大病合作医疗……今年“七一”期间,谢加龙被中共高邮市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王明 、王亮 劳务输出比高下
今年23岁的王明、王亮是八桥镇金沟村王庄组一对孪生兄弟。2001年底,正在江都技工学校汽修专业读书的王明、王亮获悉冬季征兵的消息,在家人支持下双双返乡报名应征,同时被沈阳空军某部招进军营。扬州市和高邮市的新闻媒体当时对他俩入伍的事迹相继予以报道。
王明、王亮的父亲王正华长年在青海打工,母亲在家务农,三间低矮瓦房还是20多年前砌的。为了拉扯他兄弟俩,父母可谓吃尽了苦。令父母感到欣慰的是,2003年底,退伍归来的兄弟俩似乎换了个人,春节一过,王明、王亮就各自主动忙着外出自谋生路了。
哥哥王明在部队干的是维修兵,退伍后他来到无锡,怀揣退伍证到当地用工市场求职,在某超市当了一名保安。王明思想进步,在保安的岗位上勤勤恳恳,任劳任怨,颇受超市领导层好评。经过自身努力,王明现在已成为该超市50多名保安的领班,年薪逾万元。
弟弟王亮退伍回来后,他联系上江都昭关建安公司北京工程队,边学边干,现在成了称职的水电工。他思维敏捷,善于吃苦,在高高的脚手架上,能从容自如作业,在满是钢筋混凝土的墙洞、地洞里,他穿线接电不怕苦不叫累。经过近两年的学中干,干中学,王亮现已成为一名合格的工地电工,仅今年,王亮的劳务收入有望近1万元。
有人说,如果王明、王亮兄弟俩当时学汽车修理不当兵,经济收入一年可稳增收上万元,而他们的母亲谈春凤却不这么认为。她说:“孩子到部队锻炼以后,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会了善于吃苦,这是金钱买不到的财富。”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随着今冬征兵工作的展开,又将有一批退伍兵回归故里,我们相信在高邮这块改革开放的热土上,将有更多的创业退伍兵典型涌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