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特别报道
李明洋的台湾情结

2005-11-15 00:00:00    作者:杨星    来源:今日高邮

10月25日晚播出的大型文艺晚会―――“中华情―――纪念台湾光复六十周年”已渐行渐远,但激动、感动的余波仍荡漾在海峡两岸同胞们的心中,他们怀念战友,期盼祖国统一;他们奋笔夜作,抒写胸臆;他们……高邮广电局的老干部李明洋也是其中的一位。
得知年近七旬的李老夜作观《纪念台湾光复六十周年》后感,记者立即前往采访。在其住所,看到这位清瘦却精神饱满、神采奕奕的老人,记者油然而生敬佩之情。
老人激动地告诉记者,他能读懂贯穿那场晚会三个段落的歌曲“台湾岛,我的故乡”中饱含的作者对家乡的无限眷念之情。因为这首歌曲的词作者是李明洋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台湾干部训练团学习时的一位战友。说到此,老人的眼里不时闪出熠熠光辉。据老人介绍,这位战友是台湾人,中等个子,面色黝黑,身体健壮。他性格内向,经常独自坐在屋子里遐想,想阿里山,想日月潭,想生他养他的地方。这首词作好后投寄到一个三十二开本的《上海歌曲》期刊上,后又被一位曲作者看中,谱写了这首歌曲。想不到这首歌竟流传至今。老人补充说,当晚播出的这首歌,尽管旋律依旧,但仍饱含着旺盛的生命力。
李明洋说,当年,他 一进军营就被分配到驻扎在南京市游府西街的一个弄堂的台湾干部训练团里。他们的团长是参加过台湾“二・二八”起义的共产党员,连长丁仁麟、班长何奇才和许多老同志都是台湾同胞。其中负责帮助李明洋的副班长苏诚付,家住台东县新港区,曾被抓去当过日本水兵,那时成天爬在舰艇上擦甲板,日本军曹见了稍不满意就用穿着皮鞋的脚胡乱踢他。苏诚付悲愤地告诉年轻同志:那时一天不挨打、不挨骂便是好日子,我们失去国家,当亡国奴,倒不尽的苦水啊,日本人欺负我们,眼泪只有朝肚里咽。他还谆谆教导李明洋,“你们真幸福,生活在祖国怀抱里,不愁吃,不愁穿,还受到良好的教育。要好好的珍惜,努力报效祖国啊!”那时李明洋刚十五岁,参加青年团不久。在那个团里都是大他一二十岁的老同志,他们像父兄一样爱护、帮助李明洋,不经意间也在李明洋的心灵深处,灌注了浓浓的爱国情。
后来,随着抗美援朝战争的发展,形势发生了变化,上级下命令变更了全团的任务,大家便各自被分配到不同的岗位上,临别时,何奇才班长给李明洋留言说:“我们在一起学习几个月,今天又要分别了,但我们的目标是一致的。” 苏诚付也勉励说:“努力学习,充实自己,坚决为革命事业奋斗到底!”谈及此,李老不免叹息起来,他们都给我留下了在台湾的家庭住址,相约在祖国统一的那一天,能在台湾宝岛重逢。如今他们已是八十开外的老人了,我们还能期望多久呢!
李明洋入伍后的第六年被调做新闻工作。起初,他在对空探照灯兵第421团编辑《夜光报》,并用“夜光”作笔名。那段日子,他一年至少200天在灯站采访,而且同战士们同吃同住同劳动。1963年,李明洋调至福建前线广播电台,先后担任编辑、评论组长。他曾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国新闻社的记者一道,采访过起义归来的程一鸣及投诚人员陈子威,并向中央台、前线台,中新社发稿二十余篇。以后,又单独采访了我国著名的化学家卢嘉锡、原国民党海军上将陈绍宽、起义的国民党空军飞行员徐廷泽等。1975年9月,李明洋还带编辑去厦门采访释放武装特务活动。那时,他在前沿直接向前线台和中央台发电话稿,当返台人员尚滞留在大担岛海滩时,来自北京的声音、福州的声音已同时在台湾海峡上空回荡。1970年至1975年,李明洋应邀陆续去全国各地的对台宣传工作部门授业解惑,丰富的实践经验为其转业回邮致力于广播宣传工作打下坚实的业务基础。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