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11-23 00:00:00 作者:张愈/文 任仁/摄 来源:今日高邮
蒲松龄先生在做幕客期间,于1671年4月曾来高邮,前后时间不长,并在盂城驿从事管理工作,作有《高邮驿站》。蒲先生在高邮给盂城驿重添异彩。
“高邮”别名“秦邮”,盖因秦王嬴政曾于此地筑高台、置邮亭,始开高邮建制。邮亭是地方最小的行政单位,主要是传达政令、管理邮驿通信事务,也管征税赋役、缉捕盗贼,有行旅馆舍。高邮,据宋代《高邮志》:汉代作平阿县,汉成帝(公元前32年之前)封元舅王谭为平阿县侯,即此地。汉元狩五年,设立了高邮县,至今已有二千多年历史。全国二千多个市县中、以“邮”名地者,高邮独一无二。西汉高邮为县,宋代高邮升为高邮军,元代升为高邮府、高邮路,明清则为高邮州。真是:华夏一邮驿,神州无类同,一支“邮“字歌,从古唱到今。
(1)高邮古驿的历史和规模
高邮共有两座古老驿站,一为盂城驿,一为界首驿。盂城驿坐落在高邮南门外、京杭大运河旁。界首驿坐落在高邮市最北端的京杭大运河旁。两驿相距60华里。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称南京为留都。南北两京之间的大运河主驿道成为朝廷的命脉、国家的生命线。明・程春宇《士商类要》中的《水驿捷要歌》,就形象地概括了两京间4 6处驿站的全部驿程:“试问南京至北京,水程经过几州城。皇华四十有六处,逢远三千三百零……广陵邵伯达盂城,界首安平至淮阴……”盂城驿和界首驿是京杭运河线上重要的水马驿,是南京至北京这条政治链条上的重要一环。明代高邮州“地当广陵、涟水交衢,两京通津。郡国之输将,华裔之朝贡,使节之巡行,咸取道焉。”为“今古繁华所在”。
盂城驿开设于明代洪武八年(1375年),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驿名源自北宋高邮人秦少游《咏乡》的诗句:“吾乡如覆盂,地处扬楚脊。环以万顷湖,粘天四无壁”。现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关于盂城驿,除“州志“记载之外,还有明代小说《醒世姻缘传》第八十八回中有“吕厨子配死高邮”一段,写的是犯人在盂城驿服劳役的故事。在高邮南门外还有“馆驿巷”、“马饮塘”、“马神庙”等地名。1985年,经高邮市集邮协会前副会长朱熙元等学者的努力,根据这些记载和地名,最终找到失落了70多年的古盂城驿旧址。据研究,《醒世姻缘传》的作者很可能就是蒲松龄先生(胡适先生曾考证过作者西周生就是蒲松龄)。因此,古盂城驿重见天日也是得蒲松龄先生在天之灵。明代嘉靖三十六年(1557)古驿毁于倭火,几成废墟。隆庆二年(1568)知州赵来亨重建盂城驿,而后盂城驿得以重光。据记载,其时,整个驿站有正厅、后厅各5间,库房3间,廊房14间,马房20间,前鼓楼3间,照壁楼1座,驿丞宅1所……鼎盛时期厅房200多间,另有驿马130匹,驿船18条,马夫、水夫200多名。
界首驿置驿为元代至元十四年(1277年),元代著名诗人萨都剌有《过界首驿》诗云“野老柳阴沽黍酒,行人马上得家书”。明・隆庆《高邮州志》载:界首驿“在城北60里。明洪武六年(1373年)知州李某开设。正厅5间,后厅5间,穿堂3间,库房3间,鼓楼2间,廊房14间,马房20间,驿丞宅1所,马神庙5间,门房3间”。按编制“设驿丞1 人,攒典1人,界首递送所大使1人”。今界首驿已圮。
宋代以前,高邮附近的地貌和现代差别较大,当时高邮水系是东西向的,尚没有高邮湖和今运河。向西经淮南可直达中原。直到明末清初才最后形成高邮湖和大运河高邮段。历史上的驿馆和驿道的分布情况尚待考证。史料有记载,唐代李吉甫在高邮修筑平津堰,就住在作为驿站的高邮候馆。宋代高邮修筑城墙,在商贸发达的北门外都酒务街设迎华驿。北宋至和二年,王安石来高邮,在驿馆会见当地贤士王令等人。宋代在高邮城西南设高沙馆。元代有高邮驿,地处繁华的西门外,至正年间,改名秦淮驿,后又名秦邮驿。元・萨都剌住高邮有《高邮城晓望》佳句:“城上高楼城下湖,城上画角晓呜呜。望中灯火明还灭,天际星河淡欲无。隔水人家种杨柳,带霜凫雁起菰蒲。短衣匹马非吾事,拟向烟波觅钓徒。”
(2)驿站的建制和隶属关系
在建制上,两驿各设驿丞、攒典、递送所大使一人,设置完全相同,而且驿丞的任免直属中央(吏部),与地方无关。邮驿驿丞,九品,驿站是兵部车驾司管理,垂直领导,高邮驿站的官员配备较为规范,即使清代后来不设驿丞,州署仍专派一名从九品吏目管理,直到驿站寿终正寝。
(3)驿站的主要职能
飞报军情是驿站的重要任务。驿卒们时刻处于待命状态,一有军情,他们便背上赤白囊,策马上路。驿卒们持着虎符,抖着缰绳,追风赶月,疾驰而去。传宣政令是驿站的主要任务。驿站还肩负着接待的工作。大凡南来北往的官员都要在此下榻,受到驿丞的热情款待。值得一提的是康熙皇帝六下江南,次次驻跸盂城驿。有诗两首:《淮城晓霜闻雁》 “天际晨光水月连,带霜归雁向前川。盂城晓发寒仍在,谈笑春风杂紫烟”。《晓发维扬顺风扬帆午余已过秦邮》“傍晓发芜城,风帆疾如驶。晚照半平湖,舟行百余里“。(1702年颁发高邮)。
此外, 驿站还承担着传送征衣的重任。这项任务通常选用水运。另外,凡犯人押解途经高邮,可以押牢歇脚,驿丞也有权审问人犯。
(4)驿站的布局和标志性建筑
盂城驿从诞生时起,就是古代邮文化的综合体,它上秉秦亭、汉舍、元赤、明站之风骨,下挟吴沟、唐塔、隋河、宋城之雄浑,揉合了千年邮驿史。这里被专家们认定是“原汁原味“的明代盂城驿建筑物。知州赵来亨《公馆记》写道:皇华有堂,堂构峨峨,后寝渠渠,缭以周垣,启以高门,赭垩黝碧,宏敞炜煌。
古盂城驿紧傍运堤,“皇华“牌坊面西而立,高而威严。驿站坐北朝南,大致分为三处:驿舍区,鼓楼区,马神庙。现存盂城驿,惟驿舍区极具文物价值。由朱学范手书的“古盂城驿”苍劲典雅。穿过门厅,过石阶,依次有正厅、后厅、库房等建筑,其梁柱、基石、瓦当诸多遗存,皆为明清风格,横梁表层皆用绘画,瓦当亦雕有铭文。便是“皇华堂”,但见一幅楹联:“国中置驿交通利,天外飞鸿顷刻来。”这里曾是古代交通要寨,著名的信息传递中枢。所见到的厅、梁、柱、瓦都是保存了600多年的明代遗物,中间两根柁梁上“年年有余”、“吉祥如意”、“步步高升”、“必定胜利”等寓意深刻的木雕,反映了明朝时期的建筑风格,蕴含着当时当地的民俗风情。穿过“皇华堂”后有天井和“驻节堂”(相当于“迎宾室”),驻节堂内外的抱联“过客相逢应止宿,征途到此便为家”;“梅寄春风劳驿使,葭怀秋水托鸿邮”。左有驿丞舍、右为驿卒舍,有传递文书的批单室。北院有伙房。驻节堂傍门外是一座小花园并有廊道。园中建有一座高约15米的“钟鼓楼”,是盂城驿内最高的建筑。它青砖黛瓦,高耸壮观,是古盂城驿的标志。它具有值更守夜、站岗了望、击鼓报捷等功能。登上钟鼓楼眺望远处,近观奔流不息的大运河、波光粼粼的高邮湖;远眺禾稼葱葱、无边绿野。驻节堂往北是一间间又窄又小的驿卒、马夫宿处,往东是邮驿史展览室,室内翔实的史料、珍贵的文物等向人们展示了我国数千年邮驿文明史。展览室的南面是马神庙和饲马的马厩。马神庙内供奉“敕封驷马王爷之神位”,是驿站内祭祀场所。相传农历六月二十三日是马神的生日,驿丞定要前来焚香敬拜。古代驿站内大多设有马神庙,以祈求驿站人马平安。
盂城驿的不远处有绿水依依、青草盎盎的马饮塘,专供驿马饮水。那马神庙前面还有马棚和马槽,以及蹲伏在一旁的四座上马石墩。据专家考证,这些不起眼的上马石墩都是秦汉或秦汉之前的地面遗存。它呈铁灰色,表面密密麻麻地布满了小孔,是用火山岩做成台阶式的上马墩,还雕刻着玉如意和百合类纹饰,尤其以玉如意居多,象征事事如意。
在规模上,界首驿与盂城驿主体建筑几乎相当。根据清代戴瀚《舟次界首驿》中有“秦邮北境湿青冥,晚系兰舟就驿亭”。清代鼓桂《过界首驿》中有“树拥驿楼相见远,灯催城鼓著犹喧”诗句,界首驿应有“邮亭”、“驿楼”等标志性建筑。
(5)邮驿的兴盛和衰亡
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称帝后,高度重视邮驿的地位和作用,认为“驿递天下之血脉”,即位22天便定驿律,且践行极严、极实。盂城驿展出的书籍中介绍了朱皇帝治驿的严明。正因为如此,早期包括盂城驿在内的驿站才呈现“驿递清乐,而里甲不忧”的景象。朱元璋颁布《应合给驿条例》,限定用驿人员,其余人等不得擅自乘驿传船马,违者重惩,并亲自处罚了他的两个女婿和一个开国功臣。明朝中后期,大宰相张居正于万历年间从严治驿,规定任何官员非公务不得动用驿站交通。张居正严格要求自己与家人。其子回乡参加科举考试,不用官府邮驿,而是自己出钱雇车。张居正的父亲过生日,他也不动用驿车驿马,而是骑着毛驴回乡祝寿。他对那些违规者绝不手软,有一甘肃巡抚的儿子擅自驰驿,即被革职。
但是,朝廷这些规章到了基层几乎成为一纸空文。各品官员对驿站竞相骚扰,稍不如意,便对驿吏破口大骂,施以棍棒,驿吏被打死的事件亦时有发生。史学家谈迁在顺治十年夏天沿运河往北,夜泊高邮北60里的界首驿站,写下了一首内容悲惨的《驿卒行》:鸠形鹄面充驿卒,乞儿挽舡救死骨。
蒲松龄在《高邮驿站》中愤怒地写道:“头站一到,家丁四出,鸡犬不宁”。“夫船有供应矣,而又勒索马匹;廪给有额规矣,而又索勒折乾。稍不如意,凶焰立生,轮鞭绕眶,信口喷波,怒发则指刺于睛,呵来则唾及于面。”朱元璋,张居正的严以律己,不过是朝廷做出的表面文章,他们无法遏制腐败。官场上混迹的那些贪官污吏,那些抚台,州官,县令等各级官员对驿站肆无忌惮的盘剥,朝廷对他们鞭长莫及,无能为力,因而驿站渐渐萧条没落,最终倒塌是必然的结果。
随着邮政事业的兴起,驿站功能逐渐衰退,光绪26年高邮州开设大清三等邮政局一所,光绪28年、34年、宣统三年又先后增设邮信柜三处。辛亥革命后,盂城驿奉命撤销,结束了邮驿的历史使命。历代建立的驿站、递铺数以万计,但绝大多数已经荡然无存。盂城驿遗址却为我们留下了古代邮驿的实物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