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特别报道
蓝天上的高云(下)

2005-12-23 00:00:00    作者:朱延庆    来源:今日高邮

――记中国第二批女飞行员汪云

(四)外宾说:中国的飞行员真了不起

汪云开的专机曾经多次运载过许多国家元首、党政要员以及重要代表团成员。每次出机时,她既大胆,又小心,既泼辣,又谨慎,既旁若有人,又视若无人,总是安全、准时地完成任务,一次又一次博得外宾的称赞。
1974年12月8日,刚果(金)总统蒙博托来北京访问,毛主席决定在长沙会见他。蒙博托原是一位轰炸机飞行员,他看到开飞机的是一位女性,很有些惊奇。他从后舱走到了前舱,正好机械师走了,他就坐了下来,译员请他离开,他笑笑不肯,干脆系上保险带坐在一旁,看汪云操作。汪云驾驶三叉戟大飞机才一年多,起初心里有些紧张,但很快沉着、镇定下来,她想:我不是要一展中国妇女的风采么!这不正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么!汪云希望通过她的飞行,能作为蒙博托总统了解中国的女飞行员、了解中国的一个窗口。的确,在特定的时间、空间里,一个人就能代表一类群体,甚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想到这里,汪云激情满怀地驾驶着飞机,旁座有人,又视若无人。蒙博托总统仔细地看着汪云驾驶,只见汪云动作熟练,神情自若,便不时露出钦佩、赞赏的神色。飞机抵达长沙机场,刚刚停定,蒙博托情不自禁地竖起大姆指说:中国的女飞行员真了不起。这是汪云第一次飞三叉戟大型高速客机接送外国元首,从此中国的女飞行员也能飞好大飞机的消息就不胫而走,汪云在师里、在空军里出了名。
1975年春,澳大利亚组织50多个国家陆海空军队领导来中国访问、参观,线路是北京――杭州――上海,英国一位飞行员在北京感冒了,担心耳朵在空中受压而不适,便问汪云,汪云若无其事地肯定回答:不会。到杭州以后,英国的那位飞行员感觉一切如常,向汪云竖起大姆指:真棒!代表团在上海停了两天,在告别的酒会上,很多外国代表团成员都来向汪云敬酒,同汪云合影,望着汪云竖起大姆指。看样子竖起大姆指夸赞人是世界各民族通用的手语,当然还有情感的交流、心灵的沟通、理智的感应。澳大利亚代表团团长、军事学院院长为了表达对汪云几天来安全飞行的感谢之情,特地送汪云一只真袋鼠皮做的玩具袋鼠,汪云至今一直珍藏着,因为那只玩具袋鼠凝结着汪云的辛勤努力 汗水,象征着国际友人真挚的情谊,集聚着国际同行对中国女飞行员、中国军人由衷的钦佩和赞美。


聂荣臻元帅与汪云亲切握手


执行为王震副总理驾驶专机任务(1986)
下图左五为汪云

1978年春,罗马尼亚国防部长兼参谋长访问中国,由刘华清同志陪同,从北京出发到成都、广州、杭州,最后到上海,一路都很顺利、愉快。从杭州到上海遇到了特殊天气,能见度不到1公里,云高60米,那位部长是飞行员出身,见此情况说:上海去不成了,遗憾、遗憾。汪云想,决不能让罗马尼亚军事代表团在中国留下遗憾。那天是中云,她的耳边又响起二舅在高邮湖边说话的声音:汪云,你属云,属高云,高云一定能战胜中云。汪云依仗她过硬的技术本领,决心穿过中云上天,第一次没有成功,第二次成功了,代表团在上海访问了东海舰队,那位部长说:真没想到能在上海落地访问。陪同的刘华清同志很高兴,倍感荣光,中国女飞行员为中国军人增了光,兴奋地一定要拉着机组人员合影。
还有一次,一个外宾旅游团因天气不好在西安被困两天了,民航总局求助空军支持,汪云夜晚去了。第二天雾未散尽,汪云穿云成功,按规定飞机先经过江湾,然后到虹桥,但时间紧迫,经请示可直飞虹桥。即使如此,不少外宾仍然担心赶不上出境的飞机了。汪云稳操胜券地提高了速度,直飞,抵达虹桥机场时,外宾离出境时间只有30分钟。外宾欣喜若狂,机组非常及时地为民航解决了难题。
1984年2月的一天,汪云收到来自美国的一封信,写信人叫文森特・斯威尼先生,他曾经是一位飞行员,现在是一所医院的主任医师,不久前在中国旅行三周,在《中国日报》上看到小宋写的一篇报道,知道汪云大队长的经历,很是敬佩,信中说:“你在飞行中‘广阔的视野与放松的心情,在空中保持冷静’,使我回顾了我早年的飞行生涯,作为一个对你的勇气的钦佩者及对在激烈的竞争中你所取得的成就的知音,我要简单地向你问一声好,并表示对所遇到的中国人十分敬仰的特殊感情。”其中“广阔的视野、放松的心情、在空中保持冷静”是对汪云飞行时优良的心理素质、高超的飞行技术的赞赏,并由此而生发开的对中国人民的友善和敬仰。
1979年2月,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汪云5次在前线运送领导、伤员和物资。那一年她还奉命支持广州民航飞行,共20天,飞行96小时,每天广州――北京――广州,来回2―3趟,坐下看电视就睡着了,同时还要负责带两位新机长的任务。一次广州到杭州,夜航,旅客106人,到广东英德上空,有1只液压泵突然坏了。但还有2只正常,她照常飞行。
空军党委鉴于汪云一贯的突出的优秀表现,授予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标兵”称号。全空军76万人中有14人获得此称号,而女的仅1人而已。1999年,她与其他6 名新中国七批女飞行员代表被江泽民同志接见。

(五)飞行第一与婚姻家庭

1968年1月,汪云同她小学、初中时的同学李明鸿结婚了,这年她33岁,李明鸿29岁。写汪云必须要了解李明鸿,而写李明鸿是为了从另一个侧面了解汪云。
李明鸿与汪云小学、初中都在同一个班,汪云是班长,是李明鸿的入团介绍人,李明鸿的数理化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初中毕业时汪云考入扬州中学,李明鸿本又与汪云同学,后因校方的误会,李明鸿考取了镇江中学。初中毕业时,李明鸿的相册中只有一张女生的照片,那就是汪云,那时冥冥之中他们似乎已经结下了缘份。高中时、高考时,李明鸿的数学成绩很好,他怀着实业兴国的理想被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无线电工程系录取了。反右前夕他是班上的团支书,中心组成员,入党对象。由于个别人的嫉妒、暗算、捏造罪名,使他遭到极不公正的批判(后来得到平反)。譬如,一学生定为“白旗”,要转系了,李明鸿说可以送一日记本给他作为纪念。有人说,这是同情“白旗”,为“白旗”辩护。还有人说,李明鸿数学好,想用数学来证明马克思主义的正确。现在看来真是荒唐的不堪一击的言论,那时却差一点要李明鸿的命。其时,师生没一个理他,父母也不理解他。那时不少人的心弦都是阶级斗争之弦,谁还能弹奏感情的弦?李明鸿亲历世态炎凉之滋味,痛不欲生,此时她想到了一个人――汪云,便写了一封信给她,向她倾诉了当时的困难处境。汪云很忙,试飞教练机成功,已经开始放单了。汪云了解李明鸿,不在非常特殊的情况,李明鸿是不会向她这位老班长、老大姐诉说衷肠的。李明鸿很快收到汪云的信,其中有一段话:“你过去是个好学生,我不相信你现在是不好的学生,你将来一定成为优秀青年!”汪云的信,如同雨露甘霖滋润了李明鸿几近枯干的心田,他感到汪云了解他、理解他、相信他,给他的精神以极大的鼓励,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之火,他坚信世上还有真情在。当一个人在极度失落、困顿、迷惘的时候,哪怕是几句同情、慰藉的话,也胜似三春晖。李明鸿从汪云的信中汲取了战胜困境的力量。要知道他此时的体重已经下降20公斤,李明鸿没有回信。
大学毕业后李明鸿分到福州大学教书。1962年李明鸿经过反复考虑,认为汪云是终身可靠的伴侣,于是写信向汪云求爱。汪云感到突然,她整日忙于执行专机任务,虽然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也有人追求过她,而她尚未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李明鸿和她,在初中同班时,一个年龄最大,一个年龄最小,合适么?能成么?而且一颗曾经受到伤害的心还能经得起另一种伤害么?汪云彻夜难眠。第二天汪云回复李明鸿,其中有一句:我不能再刺激你了。乍一看来,这位汪大姐似乎是为了同情这位李小弟才作出这样的选择和决定,其实男女之间的恋爱和婚姻并不是漫不经心的苟合,应当是两颗坚实的心灵交流、沟通、感应碰撞以及迸发出的绚丽的火花,是终身两相厮守,更是两相奉献。
福州,北京,北京,福州通信不断。
其中有一插曲。老同学、好朋友张村生致信李明鸿,他从就读6年的哈军工即将毕业,正与一高中同学的女飞行员恋爱。这封信使李明鸿疑团顿生,忧心忡忡,闷闷不乐,陷入深深难言的痛苦之中,他不便写信给张村生,问那同学是谁,他终于鼓起勇气致信汪云。汪云告诉他:张村生的女友是扬州中学的同学我的好友孙文玉。李明鸿接到信后疑团冰释,大喜,狂喜。
一对青年人在热恋中,但一再推迟婚期。汪云始终将飞行事业放在第一位,一定要飞出名堂来才结婚。那时部队控制很严,恋爱常常是暗暗地进行,李明鸿一直苦苦地等着汪云。1968年1月,李明鸿穿着简单地从福州来到北京看望汪云,部队首长其实也早已知道他们的关系,突然找他们谈话:你们恋爱的时间蛮长了,年龄也不小了,现在就结婚吧。李明鸿喜出望外,毫无准备,衣冠不整地办了一件终身大事。自从李明鸿向汪云发出求爱信后,他苦苦地但也美滋滋地等待了6年,明确恋爱关系后,婚期又一再推迟,汪云说:一定要飞出来才结婚。
1972年暑假,李明鸿调至北京航空学院(今北京航天航空大学)任教。有的老师很不解,一个已经小有名气的女飞行员为什么能看上李明鸿;汪云的某些领导、同事也不解,她为什么要找个“臭老九”?外界舆论的压力有时也真让人心里不舒坦,而当压力变成上进的动力时就会将原来的压力驱赶得无影无踪。李明鸿、汪云都将压力当成一种前进的动力源。一到北航后,李明鸿就投入到无人驾驶机的研究。今天的北京世纪坛记载着中华百年大事,其中有三项重大科研成果:原子弹爆炸、人造卫星上天、无人驾驶飞机飞行成功。从这里,可以看出李明鸿所从事的科研工作的地位和价值。李明鸿在无人机驾驶领域辛勤工作了10个年头。无人机驾驶研究分为机体、发动机、控制系统、地面站等几个部分,他是改型的副总工程师、地面站总设计师。试验时,有时在冰天雪地翻滚,一呆就是两三个月,汪云的“一定要飞出来”的那股倔劲也给李明鸿增添了力量。李明鸿教授两次获得国防科工委颁发的二等奖。他还带了几位研究生,有的已经很有成就。
李明鸿迷恋上无人驾驶飞机是从美国回来以后。1979年,学校组织教师参加去美国做访问学者的考试,有10人报名,李明鸿以突出的优异成绩考了第1名。这时,原来认为汪云找错了对象的领导及战友的脸上才开始露出笑容,这是李明鸿多年来未感到、未见到的钦佩的笑容。李明鸿在马里兰大学研究计算机处理,回国后他舍不得离开他的同事,与无人驾驶飞机结下了不解之缘,这是一种激情的迷恋,他认为,人的一生只要为地球、为人类留下一点什么有益的物和事,就算没有白白地来到世上走这一遭。


执行为英国国防部部长驾驶专机任务


汪云在从事飞行的30年中,“飞行第一”的理念十分强烈,只要登上飞机,什么家庭、丈夫、孩子,什么私事、琐事都抛到九霄云外。有一次李明鸿得了阑尾炎,汪云在外执行任务不能回家,卫生员将李明鸿送到卫生队,有人说,李明鸿是有合同单位的,又要卫生员送回去。队长说,这怎么行?赶快送到北京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大夫说,再迟就没命了。手术时汪云不在身边。汪云从外地回到北京就直奔医院,看见躺在病床上的李明鸿,心里自然升起了一阵内疚和愧疚。李明鸿理解她,不怪她,无怨言,他深深地知道,一个女飞行员要能够飞出来,必须是付出男飞行员双倍的努力、流更多的汗、作更多的牺牲,汪云遇到什么困难硬是咬咬牙挺过来。家庭的事、孩子的教育等都落在李明鸿身上,遇到什么难事,李明鸿也从不告诉汪云,他心想,这也是对汪云飞行事业的另一种支持。汪云感谢李明鸿。
汪云在蓝天、白云中穿行30年,难免不遇到险情,而她对李明鸿从来不言半个“险”字,不少情况是李明鸿从别人那里或者事隔很久才知道的。汪云越是不讲什么,李明鸿就越是牵肠挂肚。1981年的一天,李明鸿在美国看到一条消息:中国民航一架客机在桂林撞山了,汪云那时被派去支持民航正是飞的这一条线,广州――北京――广州,途中必经桂林。外界评论说,肯定是解放军飞的。其时,李明鸿一个月才能同汪云通一次信。那一个月李明鸿食无味,不思眠,担心 极了,难受极了。期望是人的一种心理活动,他在期望中煎熬,在煎熬中期望,终于收到了汪云的信,信中说:出事的是前一架飞机,当时在前面确有一座山,只要稍微飞偏一点,就会绕过山,不会撞到。你要相信我,即使遇到险情,我总会化险为夷的。李明鸿提着的心落地了。他仰望蓝天、白云,暗自庆幸,暗自为大西洋彼岸的汪云祝福。的确,在汪云的飞行生涯中,曾经遇到过几次重大的险情,她总能化险为夷。有一次汪云同一位团长从外地飞回北京,飞机在南苑机场落地,那位团长猛然刹住,飞机轮向前滑行,汪云坐在驾驶舱右边,一看情况不妙,立即快速刹住,否则不仅机毁人亡,就连南苑镇也会全部毁灭。汪云以其特有的睿智和处理突发事件的敏锐力避免了一场重大事故的发生;后来空军司令张廷发也赶到了现场。
汪云的空中历险记可以写成几篇大文章,听过她讲述的人有时会情不自禁地伸出舌头为她后怕,她却只是淡淡一笑。

(六)退而不休,再作贡献

汪云是个闲不住的人,刚退休不久,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就聘请她当一个班的政治辅导员。她与学生交朋友,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有学生病了,她亲自做稀饭、面条送到宿舍,与学生促膝谈心。原来这个班学生思想较为混乱,其中有的学生想自杀,汪云起早摸黑,像开飞机一样大胆、仔细、认真、机智地做了大量思想政治工作,给学生以人性化的关怀,使这个班的面貌大为改观。


长春航校飞行训练
上图:教练机雅克18编队飞行


1993年7月13日,北京航天航空大学与南方航空公司联合成立了飞行学院,北航出人,南航出钱。北航按教授级特殊人员待遇聘请汪云当教官。学生在北航学习理论二年半,然后到澳大利亚飞行学院学习飞行。汪云以其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飞行实践向校领导和公司领导提出了“减少理论课时、加强实际操作”的学习训练方针,理论学习从100课时减到60课时,实际操作注重三性一变化,即操作性、安全性、稳定性和起飞、落地的升力变化,这些都被校领导、公司领导采纳了。飞行学院共培养了三批学员,第一批8名,第二批50多名,第三批40多名,最调皮的陈刚已经当上了机长。汪云的飞行生命在数十名学员身上得到延续,汪云的青春又在众多青年身上重新焕发,她心中的云仍然在蓝天上飘荡……

(七)汪曾祺题字

1994年6月,高邮市政府在北京召开高邮籍在京人士座谈会,请他们为建设家乡出谋划策,献计出力。著名作家汪曾祺去了,汪云也去了。汪云见到汪曾祺很高兴,汪云说:读了汪老写家乡的小说、散文,仿佛又回到了故乡,见到了很多的熟人、朋友,高邮的人物、风情在汪老的笔下写活了,写鲜了,写神了,谁人不爱高邮?汪老见到汪云也很高兴,家乡出了个不让须眉的巾帼,他感到骄傲,感到欣慰,感到自豪。他们叙起家常来了,汪老的祖籍在安徽,汪云的祖籍也在安徽,他们是同宗呢!
会上,早已有人准备了纸墨笔砚,请汪曾祺题字。汪曾祺文名很大,书名、画名也很大,到会的除了高邮的领导、在京的高邮籍人士外,还邀请了有关国家部委的领导。汪曾祺微醺后动笔了,有一位权重者求字,汪老只是朝他望了一眼,未写,倒是特地为汪云写了一幅:久有凌云志,常怀恋土情。汪曾祺夫人施松卿女士曾经说过:曾祺微醺后,兴致上来了,字最潇洒。施老太的话真的不错。汪曾祺还特别加上“赠宗妹汪云”。这幅字中,“常”、“情”尤其写得大,且笔划重,这既是汪曾祺对这位宗妹的希望,也是他心迹的艺术表露。汪曾祺重情,汪曾祺常常思恋家乡,魂萦梦绕啊!思恋家乡之情如同多年陈酒,愈老愈烈,愈老愈浓,愈老愈醇。


1994年,汪曾祺题字赠汪云


家乡是缩小了的祖国,祖国是放大了的家乡。不可能想像,一个人如果不爱他的家乡,那就很难说他能爱自己的祖国。每个人的职业有所不同,能力有大小之分,报效家乡的方式也有所差异,但只要他热爱家乡的心永远炽热,那就算对得起家乡的父老乡亲。汪云几乎每年都要回一次高邮,有时她会抽出时间为青少年作报告,以其亲身经历激励他们奋发读书,长大报效祖国。今年十月下旬李明鸿、汪云夫妇回到母校高邮城北小学参加校庆100周年纪念大会,少先队员们为他们戴上红领巾,他们仿佛又回到了少年时代。孩提时代的情景一幕一幕在脑中闪过。汪云伫立在城北小学的操场上,注目蓝天,正巧飘来了朵朵云彩,有淡白的,有淡灰的,还有浅红的……汪云的耳边响起二舅的声音:汪云,你属云,属高云……几十年的努力没有白费,汪云没有辜负二舅的希望,人民的重托,她的眼睛湿润了……
2005年12月6日夜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