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1-18 00:00:00 作者:任仁 来源:今日高邮
47年前的弃儿渴盼寻亲人
第二排中持话筒者为朱艳菊
在丙戌年新春佳节即将来临之际,高邮新闻信息中心收到来自北国沈阳朱艳菊(又名朱雁菊)女士代表33名被领养的弃儿渴望找到亲人的求助信函。信中说,我们离开亲生父母46年,现在一切都好,但十分思念家乡,盼望能面对亲生父母喊声爹和妈。
众所周知,在上世纪60年代初,我国遭遇到天灾人祸,芸芸众生经历了极大的艰难困苦,不少地方农村人口大量外流。据1990年出版的《高邮县志》记载,我市“形成4年困难时期”;“1960年外流人口27886人”;1962年“全县外流人口陡增”;“经1963年与1964年动员,回归3.5万多人次”。
那时,我市外流人口,多数流落在上海一带讨饭糊口。尽管他们在繁华的大都市乞讨,但也无法养活嗷嗷待哺的婴幼儿。因此,只得将自己的亲生骨肉遗弃在码头、车站或商店等人口流动频繁的地段,祈盼善良的人们来收养。
据了解,在那段艰难的岁月里,上海孤儿院涌进了4685名弃儿。而其中,80%的年龄偏小的都来自江苏高邮、兴化一带。
由于上海孤儿院一时难以承受如此众多的弃儿,后经国家民政部门的统筹安排,这些弃儿被分别送往全国20余个城市由个人领养。
朱艳菊说,国家对他们这些弃儿十分厚爱。要求领养他们的家庭,除无生育能力外,政治面貌必须清白,为人正直善良。养父、养母的年龄在40岁以上,经济收入每月不得低于80元,而且还履行公证手续,保证不得再领养其他小孩。
朱艳菊是幸运的。他的养父朱巨川、养母刘桂珍,当年都在沈阳军区某部队工作。养父是部队里电器方面的行家里手――8级技师,养母在部队后勤部门工作。
朱艳菊是1960年秋天从上海送到沈阳的,她的养父、养母为她取名“艳菊”,就是希望她能像秋天的菊花一样鲜艳怒放。
养父养母为了把当时未满周岁的朱艳菊抚养好,养母主动辞去了工作。由于朱艳菊家境优裕,时常遭到地方上小孩的忌妒。他们经常对她说:“你是抱来的孩子。”朱艳菊也经常问爸爸妈妈“我是抱来的吗?”面对这个问题,养母总是掀起自己的上衣,指着自己的肚脐眼说:“你是从妈妈这里生出来的。”
朱艳菊到了14岁,养父的父母从河北老家来到沈阳。朱艳菊又悄悄地问爷爷、奶奶:“我是爸爸、妈妈抱来的吗?”爷爷和奶奶乐哈哈地告诉她:“我们生了你爸爸,你爸爸和你妈妈又生了你。你是我们家里养的,不是抱来的。”
爷爷和奶奶的话语虽然打消了朱艳菊的疑虑。但是,朱艳菊不明白,只要爸爸和妈妈逗她时,又总是“小南方蛮子”地叫个不停。朱艳菊说,当初也就只以为他们羡慕南方,因此,也就没有从深处去想。
朱艳菊得知自己真实身份是1991年。那年养父去世,享年73岁。养母刘桂珍将抱养的真情告诉了朱艳菊。其时,朱艳菊心乱如麻,一方面伤感于养父病逝,一方面也深深地怀念自己的亲生父母。当时,既想找生身父母,又担心养母的情感受到伤害。因此,一直把思念亲生父母的强烈愿望强压在心头。
也就在那时,朱艳菊将名字中的“艳”改为同音字“雁”。希望自己能成为候鸟,每年都能飞到南方,拜望自己的亲生父母。给他们磕个头,喊声“亲爹、亲妈”,对他们说句话“你们的亲生女儿回来看望您二老啦!”
近年来,这些尘封的往事,通过媒体不断披露。目前,朱艳菊他们在沈阳已陆陆续续地联络到了当年的33名弃儿。他们理智地说道:“谁不爱自己的家乡,谁不爱自己的亲人?当自己也成家立业养儿育女后,更能理解和接受当年父母在天灾人祸时,迫于万不得已,忍痛丢弃我们的聪明之举。”
3年前,朱艳菊他们在《辽沈晚报》的支持下,派出3名代表,在上海档案馆查到了极有价值的资料。这勾起了朱艳菊的回忆。她说,养母曾告诉她,当年从上海来到沈阳时,她手臂上戴有一只小牌子。上面除注明1959年出生外,还有“江苏18”的字样。
朱艳菊还说,她7岁上小学时,户口簿上“朱艳菊”一栏处填写的是“领养”。养父养母为了不给她造成阴影,特意将户口簿换了。朱艳菊惋惜地说,家里许多有价值的资料在“文革”中散失了,不然,或许对寻找亲人会有帮助。
朱艳菊结婚后生育一子,如今已大专毕业,在沈阳一家广告公司上班。朱艳菊他们这代人,有的已年过半百,思乡之心更浓,思亲之情更切,他们渴望重续血缘之亲情。
连日来,“今日高邮”网站、高邮新闻信息中心负责人已与朱艳菊多次通电话,并在网上交流了更多的信息。
朱艳菊他们在电话那头,“老乡啊!咱们老家现在还闹水荒吗?”
“老乡,还能帮咱找到俺爹、俺妈吗?”
“老乡,咱即使找不到咱爹、咱妈,能见到亲兄弟、亲姐妹,亲伯伯、叔叔、姑姑、舅舅、姨妈也行?”
“老乡,咱真想能到故乡喝口家乡水,看一眼家乡的树,也算了个心愿啊!”
……电话这头,“老乡,放心,我们一定竭尽全力,帮助你们寻找亲人,尽我们的努力,让你们回到阔别47年的家乡,喝口家乡水,种上一棵家乡树……”
沈阳《华商晨报》记者部主任徐世鹏来电说,他们也愿与我们为朱艳菊等33名弃儿寻找亲人共同努力。
朱艳菊他们33人,这几年的每年小年夜就相聚在一起,叙述衷肠。
人逢佳节倍思亲。狗年春节将至,这在万家团圆、合家欢乐、尽享天伦之时,我们热诚希望知情者提供信息,为天下所有的“朱艳菊”能够与亲生父母相见相会,献上一份爱心。(联系电话4910110,唐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