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1-25 00:00:00 作者:任仁 文/摄 来源:今日高邮
《就盼能喊声爹和妈》的通讯在《高邮信息》和“今日高邮”网站登载后,揭开了许多人的“尘封记忆”,他们纷纷来电询问,急切地祈盼能够得到更多的信息和更为翔实的细节,以便“对号入座”,与已失散了40多年的亲生骨肉共叙思念之情,共圆团聚之梦!
昨日,记者专程来到三垛镇柳南村(原武宁乡南俞村)吴林仁、徐晓粉夫妇家。吴林仁和徐晓粉虽然已分别是81岁、83岁高龄的老者,但都耳聪目明。他们对46年前那段伤感的往事仍记忆犹新。
老俩口谈起往事泪眼婆娑,多次哽咽……
姑娘呀,老娘想你
吴林仁、徐晓粉一家原先居住在上海市虹口区三七八弄135-137号(此住地于2003年拆迁),他们生有5个子女。大儿子早已随爷爷、奶奶落户高邮武宁,另有4个子女与他们一道在上海生活。
吴林仁是上海市的街道干部,徐晓粉在“上海牙刷厂”工作。1957年,国家疏散大城市人口,身为街道干部的吴林仁走门串户动员居民到农村去。被动员的人中有人对吴林仁说:“你家离开上海,我们就离开。”吴林仁于是将全家6口人的户口从上海迁到老家高邮武宁。
徐晓粉先期与4个子女来到高邮,而吴林仁继续留在上海动员其他人“疏散”。俗说“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那一街区经吴林仁动员离开上海疏散到高邮、兴化的不下百余户。
吴林仁将该疏散将的人群疏散后,自己也就自然而然地离开上海回到老婆、孩子身旁。吴林仁和徐晓粉从小生活在上海这座大城市,根本就干不了农活。到了1959年下半年“大食堂”一散伙,他们一家就陷入了困境,食不果腹已成“家常便饭”。
1960年是三年自然灾害中最为艰难困苦的岁月。是年,吴林仁和徐晓粉只得将4个子女又从高邮带往上海。
如今,三垛到上海也就三四个小时,可是那次跋涉,走了多少天?吴林仁和徐晓粉已记不清,只知道走得极为艰辛。先由武宁到三垛坐帮船来到高邮,由高邮乘轮船到镇江,再由镇江换乘大轮船到上海十六浦码头。
离开高邮时,徐晓粉由于营养严重不足,已身患数月黄肿病,脚肿得很大,穿的鞋子是丈夫的,而最小的女儿因平时无人顾及,经常让她一人独坐在小马桶上,“大肠头”常年拖二三寸在外(即是痔疮病症),体质虚弱,寸步难行。
那次轮船抵达十六浦码头时,吴林仁带着二儿子吴广茂和老三、老四(都是女孩)已抢先上岸,而滞后的徐晓粉,经过长途颠波,连自身行走都十分困难,根本无力抱起最小的姑娘。当她离船上岸找到吴林仁,再欲返回船上来抱小女儿时,轮船却已离岸而去……
吴林仁、徐晓粉最小的女儿与他们从此散失!
像我们家人
徐晓粉说道,要是真心送人,我们就会在她身上留下纸条。那时就是不想送人,就盼望一家人到上海后能有饭吃,哪里想到会发生轮船又离开码头开走的事呢?老人后悔地摇摇头,叹惜不已?
吴林仁离开上海时,已将在上海居住的房子卖掉。后来,他们一家只得蛰居在吴林仁弟弟家。
吴林仁的户口终于落户上海,很快地安排了工作。可是,徐晓粉和4个子女的户口再也无法落脚上海。吴广茂回忆说,他在武宁上到小学二年级时辍学。然而,就这点水平,就经常用铅笔写申请,请求补助。时常得到10斤米的补贴。一家人总算在上海度过3年困难时期。尔后,吴林仁一人留在上海工作,徐晓粉与3个子女又回到高邮武宁务农。吴林仁也在退休后来到高邮与家人团聚。
吴林仁、徐晓粉一家时常念叨失散的最小女儿。他们也想找,可是又感到人海茫茫,又无“依据”,可谓“欲说还休”。
自从《就盼能喊声爹和妈》这篇文章面世后,吴林仁和吴广茂已连续看了好几遍。每次看每次都流泪。因为,一是这篇文章勾起了他们的辛酸往事,二是更因为集体照上前排右边坐着的第一人像他们家的人,就连一些邻居都说,“像!真像你们吴家团团圆圆的面相”。这浮起了他们寻找亲人的热情与祈盼,他们欣喜而注。
真是我妹妹就好了
徐晓粉说,想不到自己能活到80多岁,如果在世,还能找到离散的亲身女儿,那就太好啦!吴林仁感慨地说,现在生活不愁吃,不愁穿,住得又好。而逢年过节,只要想到小名叫“根妹”的小女儿,心里就懊恨。但是,更盼天下有奇迹发生,在这辈子能再见到梦中多次见面的小女儿啊!
吴林仁、徐晓粉的大女儿在城上开爿小饭店,她拿着《高邮信息》,指着长得很像她的那个人乐哈哈地说道:“她要真是我的妹妹多好啊!”
好事多磨。但愿吴林仁、徐晓粉晚年生活能有圆满的结局,但愿那名长得像吴家人的弃儿,能够当面喊声亲爹、亲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