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2-27 00:00:00 作者:陆学智 摄影报道 来源:今日高邮
新的学期又开始了。看到孩子们个个兴高采烈地背上书包走在大街上,不觉想起了我市目前的5个三胞胎家庭的孩子们,他们是否也和其他孩子一样呢?带着这份牵挂和担忧,笔者日前先后走访了几个三胞胎的家庭,在感到欣慰的同时,心里感到却是更多的沉重。眼前还时常出现三胞胎家庭中的孩子们那特有的眼神,耳边也常常回响起家长们如泣如诉的心声……
家住草巷口的三胞胎邬志凡、郭志尚、邬志颖
生活再苦再难都不怕,现在最怕的是孩子上学费用和生病。――三胞胎家长
在当今的现实生活中,一般百姓家庭的最大开支往往是子女上学和看病,对三胞胎家庭来说这点就更为突出。孩子小的时候,经常是一个生病,马上就会带来连锁反应――个个生病。看病吃药打针往往是接二连三。“生活再苦再难我们都能挺过来,但孩子们生病和上学后的费用,确实令人难以承受。”这是笔者走访三胞胎家庭时听到最多最有共性的话题,也是目前三胞胎家庭中的最大烦恼。
家住城区草巷口91号的邬氏家庭的一龙双凤三胞胎,是高邮目前有记载的5个三胞胎家庭中年龄最大的。三个孩子的年龄都已16岁,也都已跨进了中学大门:一个在南海中学宏志班,有两个在市第二中学。虽说三个孩子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学习阶段,但对家长们来说生活的压力却更大了。上中学以后的费用(特别是将来上高中)是上小学的几倍。每当想到这些,家长们经常是彻夜难眠。无奈之下,作为家长,他们只有在生活中节省再节省,工作中努力再努力。“再穷不能穷孩子”的思想也根深蒂固地影响着他们。年近70岁的爷爷和奶奶及爸爸妈妈一起,为三胞胎能够健康成长撑起了一片蓝天。自从三个孩子考上了中学后,每天清晨5时左右,60多岁的奶奶就第一个起床为孩子们上学烧好早饭。为了给三个孩子有足够的营养,老俩口坚持自己在家磨豆浆。生活上精打细算,全家人有好吃的东西都省给三个孩子。每天想方设法在为孩子调剂好饮食,因为他们都正在长身体啊。而爷爷和奶奶自己因患糖尿病、哮喘病每月购药时,都挑最便宜的买。三胞胎的母亲邬萍,几年前就下了岗,目前在一家服装厂打工。因年龄稍大不能做机工,就一直做副工。每天一人要扛几十斤重的布料等辅料上下楼梯多趟。就为了每月能挣上600元左右的工资。丈夫舍不得她,劝她在后道做勤杂工,宁可每月少100元左右工资。但她还是咬牙坚持,每天从早上7点多钟上班,一直到晚上10点钟左右才下班,中午因路途太远都不可能有时间回家吃顿饭。原来130斤左右的体重,现在只剩下110斤。
家住城郊的三胞胎朱丽、朱伟、朱敏
在市区屏淮路6-8号401室的朱志兵家中,同样也能感受到三胞胎家庭中的父母亲是如何地含辛菇苦、千方百计为孩子支撑起这个特别的家庭的。朱志兵是2003年从北京某部队转业回家乡的(现在龙虬镇工作)。过去在部队时,妻子唐红玉与公公婆婆在老家张轩带着三个孩子,一年去部队探亲一次。孩子因为早产(6个多月),这给年轻的父母和家庭带来了更多的烦恼和开支。特别是妻子一人在老家带着三个孩子,公婆还有几亩田要种,所以她经常是左手抱一个,右手抱一个,腿下还拖着一个,使她从此落下后遗症,逢到阴雨天还时常腰酸膀子疼。前几年靠朱志兵一人在外打拼,孩子渐渐长大后,从2003年起,小俩口带着三胞胎落脚来到城区开始了新的生活。为了增加收入,妻子也就近在一家服装厂打工,经常是加班加点。为了不让孩子在校伤自尊心,他们不管在穿衣或是学习用品上,只要需要就满足孩子,自己几年不添一件新衣服,穿衣打扮就像70、80年代的人。即使这样辛苦,但每天回到家里,听到孩子们亲切地围着他们喊爸妈,再苦再累他们也感到值得和欣慰。为了让孩子们在上学费用上放宽心,为了激励他们更加勤奋学习,朱志兵也常说出那句谁听了都会伤心的话:父母亲就是卖血,也要保证你们上学。每每这时,懂事的孩子们都会在一旁暗自流泪……
家住菱塘回族乡的三胞胎吴有海、吴有龙、吴有江
三胞胎家庭子女大都品学兼优、懂事、听话、节俭,而且自理能力强。――学校老师、校长
在走访三胞胎就读的学校时,从老师和校长们的口中听到最多的便是这些话。其实,这些也是家长们最感欣慰和最感骄傲的。在朱志兵的家中,小朱敏从9岁在农村时就学会自己烧饭。对学习一直都很认真,放学回来,三个孩子除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外,还能主动帮爸妈干家务活。在学校上课认真听讲,同学之间团结友爱,乐于助人,从不乱花一分钱。在他们身上看不到当今独生子女身上的那种“小太阳”、“小皇帝”的优越感。学校班主任老师和校长这样告诉记者。采访时,记者还了解到朱敏在城郊小学被评为“文明少年”,朱伟在该校评为“品学兼优生”。
懂事早、听话、学习勤奋是三胞胎子女多数都具有的好品德。郭志尚是邬氏家族三胞胎中的惟一男孩,从小学六年级下半学期开始,由于老师及时采用赏识法教学有方,加上他自己刻苦努力,使小志尚的学习成绩一路上升,人也仿佛成熟了许多。学习成绩从原来20多名,一跃成为前10名。最后毕业考试时凭着自己的实力,考取了市南海中学宏志班。如今的郭志尚,父母给他用于在校吃晚饭的钱,他也常常舍不得多花,节省下来买学习资料。每天早晨6时左右,闹铃一响都能自己主动起床,一有时间就到书店买些课外练习簿回家练习。
小朱伟是朱志兵家的三胞胎中的惟一小男孩。放寒假前,数学考了98分,班里第二,因语文考试成绩不理想,只考了80多分,结果这学期没有拿到学校奖状。春节前父母带他到店里买新衣服,可小朱伟不忍心父母亲为他多花钱,劝父母说:“随便买一件便宜点的衣服就行,不要买好的衣服,因为我没有拿到奖状。”在日常的生活中,偶尔朱志兵和妻子也带三个孩子进超市买东西,可三个孩子就不像其他独生子女那样,看什么要什么,有什么拿什么,而他们从来不随便拿自己想要的东西。父母亲看在眼里,心疼地有时也“动员”他们自己拿,可他们都推说太贵,不想拿,要拿顶多拿几只面包或饼干,因为在他们心中,面包和饼干是可以填饱肚子的――他们就是这样懂事、知足。当记者问及他们今后有何理想时,三个孩子还是天真地说出了各自的心中“秘密”。老大朱敏长大后想当一名医生,多为病人解除痛苦;老二朱伟今后想上名牌大学,将来早日回报社会;老三朱丽则想当一名空姐,在蓝天上翱翔。
家住开发区的三胞胎查宝鑫、查宝阳、查宝亮
孩子们能上学,多亏了共产党和学校领导。我们从心里感激他们。对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帮助,我们将永远铭记在心。――三胞胎家长们
这几对三胞胎从出生之日起就得到了社会的关注,得到了各级相关部门领导的关心支持。扬州市领导和我市主要负责同志就曾亲自登门慰问过三胞胎。高邮的5个三胞胎家庭大多也都得到过社会各界的关心帮助。特别是市教育局、市妇联、民政局、关工委、慈善总会、高邮镇和各级相关部门的素不相识的好心人的关心支持。邬氏三胞胎中的郭志尚考入南海中学宏志班后,一次性7000元的培训全部免缴,每学期目前学杂费是几百元,老大(邬志颖)、老二(邬志凡)就近考入第二中学教改班,一次性缴培训费4800元/人,后学校领导照顾每人减免600元,即4200元/人,两人需一次性缴纳8400元,考上教改班虽是好事,但这样的一笔支出在这样的家庭确实不是个小数目。经市关工委帮助牵线搭桥结对,从2005年春至2006年秋,扬州市建行每学期资助邬志颖、邬志凡240元(小学阶段),初中阶段每学期400元。朱志兵家中也是从2005年下学期起,第一次得到高邮镇关工委的帮助,从市慈善总会每学期得到一次性补助200元/人。
家住开发区东塔村的查金松三胞胎,从2005年秋季开始进入当地幼儿园,经自己与学校协商,最后三个孩子入园费用减免了一半。上述种种,不难看出三胞胎家庭的子女上学,已经或多或少地得到了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也暂时解决了眼前困难,但就三胞胎家庭来说,这些只能是杯水车薪。特别是上学后,开学时学费虽然需一次性缴纳几百元,但以后的第二次、第三次收费,乃至各种名目的收费和各种补习班的费用,使他们深感烦恼和窘迫。有的无奈地向记者坦言:“要是哪个企业在电视上要孩子做广告就好了,可以挣些学费呢!”
有句名言说得好:知识能够改变命运。这句话用于三胞胎家中的子女更有现实意义。三胞胎的父母亲及全家人都千方百计呵护培养着他们,各级相关部门的领导也都向他们伸出了援助之手。在此,笔者再次真诚地向社会呼吁:过去给予帮助或正在给予帮助的人,要一如既往地给予关心支持帮助。事业有成的企业家、社会各界的好心人,多向他们伸出一双双温暖的援助之手,多向他们献上一颗颗关爱之心。我们相信,三胞胎家庭的子女就一定会像其他的孩子们一样,健康、快乐地生活,走向美好的未来。
●背景链接:
1、一龙双凤三胞胎:1991年出生,今年16岁,家庭住址:市区草巷口91号。姐姐邬志颖、二姐邬志凡、弟弟郭志尚,均已上中学,目前一家七口人,父亲郭国祥在水泵厂工作,母亲邬萍在万奇服装厂打工。
2、一龙双凤三胞胎:1993年出生,今年14岁,家庭住址:市区屏淮路6-8幢401室。姐姐朱敏,哥哥朱伟,妹妹朱丽,现在读小学6年级,一家五口人。父亲朱志兵在龙虬镇政府工作,母亲唐红玉在贵宝制衣厂打工。
3、三条龙:2000年出生,今年7岁,家庭住址:菱塘回族乡骑龙村。哥哥吴有海,二哥吴有龙,弟弟吴有江,正在上幼儿园,全家6口人。父亲吴宏山在本乡打工,母亲卞富香在乡服装厂打工。
4、二龙一凤三胞胎:2001年出生,今年6岁,家住开发区东塔村,大哥查宝金,二哥查宝阳,妹妹查宝亮。2005年起在在当地幼儿园上学,一家7口人。父亲查金松在境内做木工,母亲王振香在当地服装厂打工。
5、二龙一凤三胞胎:2001年出生,今年6岁,家住汤庄镇兴华村。大哥朱逸权,二哥朱逸明,妹妹朱逸凤。一家8口人。父亲朱林荣,母亲殷新梅均长年在外打工。
有意帮助者请拨打爱心电话:4917060 4683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