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3-20 00:00:00 作者:杨星 来源:今日高邮
苏果超市成立于1996年7月,2005年在中国零售连锁业的排名上升至第六位。并跻身中国500强企业第176强。去年年底,这位大型流通业的龙头老大再次把目光投向了苏北小城市――高邮。这不仅为邮城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舒适的、美观的购物场所,也为健全本地商业流通体系,增加人民收入作出了积极的贡献。甚至,苏果的一炮走红已被看作是高邮经济繁荣的一个标志。
不容置疑,苏果给邮城带来的诸多优势不胜枚举。在这里,记者只想与大家分享苏果凸现的启示。
启示一:市场在于挖掘,商机在于抢先
曾有人以“购买力不足”而对苏果启动高邮市场抱以悲观看法,殊不知经过“十五”,特别是后三年追赶式发展,高邮城乡居民的钱袋子已经鼓了起来。
苏果自去年12月底进驻邮城以来,超市出现了数次高邮多年未见的热闹场面,可谓人山人海,接踵摩肩,许多市民是一车一车地往外拉东西。春节前日销售额达上百万元。即使节后淡季,营业额也相当可观。据苏果超市高邮店店长姚晓鸣介绍,高邮消费水平超出预想,其平均客单价排到苏果在江苏、安徽两省份连锁店的第二位,仅次于扬州。
姚晓鸣说,数据证明我们当初的选择没有错。虽然高邮尚处于欠发达地区,但从目前各行各业的运行质态以及高邮“十一五”规划纲要来看,这里潜藏着巨大的商机和无限的发展源泉。而这一切则需要决策者、投资者用发展的眼光来透视,用敏锐的嗅觉去触及。如果当初我们只单纯看到高邮2004年财政收入的指标数,也许就不会有今天的苏果高邮店,也许苏果会失去一次绝好的发展良机。可见,市场的潜力需要挖掘。
正当众多市民对苏果超市能否长期坐稳高邮超市业的冠军宝座持怀疑态度时,姚店长却爆料,今年年底,苏果超市高邮第二分店也将粉墨登场。这消息着实让记者大吃一惊。对此,姚店长并不以为然。他自信地向记者阐述,成功企业的发展方向必须领先于市场,成功的企业家不做市场的被动投资者。就如你们高邮热电厂的投资、港口码头建设的启动以及中国纺织服装城的建设等等,不都是有力的说明吗?相信如今中国纺织服装城一期销售的火爆是当初众多持怀疑态度的市民始料不及的。同时,我们也坚信苏果会在高邮得到长足、深远的发展。
启示二:发展农产品,力促搭上“绿色”快车
自苏果超市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战略以来,苏果连锁业已辐射到农户家门口,农村店占到了全部店铺的60%。业内人士分析,此种模式的成功之处在于因地制宜与步步推进。即:苏果通过强大的连锁销售平台,利用各种商品信息,引导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按照超市的要求进行品牌化、标准化生产,成为超市与供货商双赢互利的范例。
就拿金湖县宝应湖米厂来说吧,该厂在2000年与苏果合作前,打市场主要靠在农贸市场摆摊设点,进入苏果销售后,该厂取得了年增长1000万元的业绩。目前在苏果年销售规模达4000多万元,产品更被国家粮食行业协会评为“放心米”,并获得了江苏省名牌产品称号及绿色食品标志。
目前,与苏果合作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千家,农产品经营龙头企业超过500家。靖江肉脯、常州萝卜干、宿迁黄花菜、溧水洪篮玉带糕等地方特产,进入苏果后,销售成倍增长,迅速成为畅销区域市场的名特优产品。
然而,“鱼米之乡”的高邮却没有搭好这列“绿色”快车。据了解,除双兔大米、临泽隆康猪肉等少量本土品牌得以加盟苏果外,其他一律由苏果总部统一提供货源。原因是高邮蔬菜等农产品产量、质量无法够及超市要求。
姚店长坦言,现在苏果高邮店的蔬菜大量靠宝应、江都等周边县市供应。其实他们更需要的是地方农产品货源,因为本土货源既保证了农产品的新鲜度,又可以降低运输成本。另外,对地方经济的拉动也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难道高邮蔬菜供应就真的这么不尽人意吗?为此,记者做了一番详细调查。
据年报统计,全市蔬菜总产2003年18.75万吨,2004年18.39万吨,2005年17.83万吨,播种面积2003年16万亩,2004年14万亩,2005年13万亩,实际常年菜地面积只有4万亩,全市人均占有菜地0.048亩,已远远不满足自食需要。高邮镇常年菜地面积由2003年5000亩,减少到2005年的3000亩,与周边县市相比,差距明显。江都市常年菜地8.66万亩,宝应除常年水生蔬菜13万多亩外,常年旱地菜地5.8万亩,高邮常年菜地面积分别只占江都的46%,宝应的68%(不含水生蔬菜)。另外我市的蔬菜生产基本是自产自销或以自食为主,挣点零花钱的家庭副业为主体形式,种植大户很少,品种乱而杂,形不成特色品牌,设施栽培不仅面积太少,而且生产技术落后,常规低档为主体,难以提高蔬菜的产量、质量、效益,不能形成产业规模,市场菜价高于周边县市,70%以上蔬菜都是外地贩入。宝应的荷藕,江都的旱生蔬菜规模越做越大,关键都有几个龙头企业支撑,带动蔬菜产业。难怪苏果还得向江都、宝应“进口蔬菜”呢!
看来高邮蔬菜为生产基地的建设已经到了非加强不可的地步了。自市委召开八届十二次全会以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话题日渐深入人心。如何积极推进高效农业,建设特色规模农业基地,培植龙头企业,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促增收已成为我市“十一五”期间亟待解决的问题。既然现在有了苏果这样一个平台,我们的农产品生产也可以尝试循此轨迹进行品牌化、标准化建设。也许不久的将来我们的蔬菜、鱼虾、双黄鸭蛋等本土产品会通过苏果辐射效应走出家门,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