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特别报道
书画怡晚晴

2006-03-27 00:00:00    作者:任仁张晓晖    来源:今日高邮

――访张毓秀女士

日前,从我市书画界中传来喜讯,退休教师张毓秀女士的多幅作品刊登在《中国书画报》上。张毓秀以前是第一中学高中部的一名化学老师,退休后如何从“分子”与“元素”的世界步入书画园地,并成为一名画坛新秀?记者特意登门拜访了她。
走进张毓秀女士家,满目的盆花,古朴典雅温馨的客厅,透露出主人优雅不俗的品位。果然,眼前的张毓秀老师戴着副眼镜,有一种通灵静谧古典的韵味。张毓秀很谦和地谈了起来,她出生在医生世家,从小就喜爱书画,临过柳公权、黄山谷、苏轼的字贴,但对绘画的练习并不多,走上工作岗位后,钻进了“分子”与“元素”的世界中,只好疏远了笔墨。
退休后的张毓秀重拾旧好,主攻国画。她参加了老年大学美术班学习,看有关国画方面的书,学习碟片上名家的画法,临摹、研习当代以擅画梅兰竹菊而著称的国画大师孙其峰的作品,自己提笔试画。浓厚的兴趣做了成功的先导,加上与生俱来对作画的灵性和悟性,勤奋刻苦不畏困难,张毓秀绘画水平提高得很快。她的老伴高邮知名人士朱延庆先生笑称:“张先生创作的过程是痛苦与快乐并存。有时为一只鸟爪子怎么摆,一朵花儿怎么开,她都要苦苦思索好长时间,这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当一幅画有了突破,内心也是相当喜悦的。”
采访中记者正好看到了张毓秀的一幅作品,只见一整张尺寸较大的宣纸上,两根枝桠上一朵朵红艳艳的梅花正竞相开放,四只喜鹊神态各异,一只站在梅花枝上,回过头看伙伴;一只好像正在展翅欲飞,还有两只用那传神的眼睛好像有什么好消息要告诉人们。除了题款,其他都已经作好了。张毓秀却说:“这幅画画得不好,正准备重新再作。”记者很奇怪像这样一幅要花很多时间和精力作成的大幅画,张老师为什么决定重新再画。朱先生介绍说:“张先生对自己要求很高的,每一幅画完成以后,她都要仔细揣摩。这幅是张先生刚花了两天多时间画成的《梅花喜鹊图》,本来这幅画已经基本完成,现在发现下面的梅花好像画成了两棵树上的梅花了,所以决定重新再作。直至自己基本满意!”
张毓秀谈到学画的人应该做到:“三不”即“不畏难、不停步、不贪多”。所以自已虽然什么都想学,现在只能主攻水墨花鸟。她每天坚持习字作画,虚心向老师请教、与行家交流;购回任伯年、吴昌硕、齐白石等大师的画册,反复揣摹;而且只要周边地区如上海、南京、合肥、扬州等地名家画展她都赶去取经;有时还到大自然里去看真实的实物,她特地去南京梅花山看梅花,夏天去司徒看荷花,平时在路边见到花卉也会驻足观赏。
功夫不负有心人, 经过不断探索,她绘画时线条的力度、质感、节奏,都颇有自己的特色。有多幅作品在《中国书画报》、《中国老年书画艺术》等报刊发表并参加展览。国画作品曾获中国书画报社第二届全国中老年书画大赛入选奖并被收藏。国画《春到人间》(见图)于2004年入编人民日报出版社《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一百周年书画展》优秀作品集。张毓秀现为中国老年书画艺术委员会会员、上海中华书画协会会员、高邮市政协书画会名誉会员。        
辛勤的付出使得张毓秀得到了许多荣誉,中央电视台《夕阳红》栏目的记者从人民画报上看到她的作品,要求采访张毓秀,她婉言谢绝了,她认为自已的水平还不够,还有待提高。由于绘画需要题款,张老师在学习绘画的同时还坚持练习楷、草、篆、隶等字体。她老伴朱老师说得好:“‘书画同源’,习字时摆好字的结构、框架,和绘画时的布局疏密都有相辅相成的地方,有的画上面空的地方恰似‘此时无声胜有声’。”
他们老俩口平时的饮食起居很简单,张毓秀稍有时间都用于作画,每天生活过得忙碌而充实。退休在家写作也一直是忙忙碌碌的朱先生说:“我的文章写成以后,第一位读者是张先生,张先生的一幅作品画成以后,我是第一位评论者。”二人相互切磋,相互鼓励,乐在其中。他们老俩口还透露,准备再过几年到七十岁时出一本书画册。我们期待佳作的问世,衷心祝愿他们身体健康,有更多更好的作品问世!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