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特别报道
摄影苦旅

2006-03-27 00:00:00    作者:沈洪涛 任仁/文 图    来源:今日高邮

 ――市摄影家协会赴皖南采风纪实 

3月24日至26日,市摄影家协会一行12人,赴安徽歙县霞坑镇石潭和泾县桃花潭自然风景区采风。记者有幸与之同行,在饱尝千载难逢的美仑美奂的自然景致眼福的同时,体会更深的则是摄影发烧友在追求艺术征程中的艰辛跋涉。

人间仙境
安徽歙县霞坑镇石潭自然风光景区,虽然10多年前就被慧眼人发现,但其仙境般醉人景致还不为外人所道,只是近一二年来才在摄影爱好者圈内人得知这一其他地域难以形成的自然界的奇妙景观。
石潭一带海拔大约400至500米,在其白山岭、柿木台、石木寨、外、车田等村庄围绕的峡谷下流淌着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河。一般在晴好天气,太阳未升出地平线时,小河上方便会形成云雾在峡谷内漫游。
3月25日清晨,云雾如期形成。为采风团担当向导兼挑夫的当地村民介绍,像今天这样方圆几十里不见首尾云雾缭绕的现象并不多见。
站在刚开辟不久的山路上,向下俯视,只见云雾有浓有淡,有厚有薄。徽派建筑风格的村庄,在淡淡的云雾中若隐若现,宛如海市蜃楼般引人入胜。厚重的云雾与层层叠嶂、连绵不断的鹅黄、翠绿相间的山峦相得益彰。
峡谷里的云雾有的平面游动,有的由下向上升腾。平面游动的云雾有时由上向下翻滚,好似瀑布飞流直下,蔚为壮观;由下向上升腾的云雾,有时如花蕾绽放,美不胜收。
作为一名游客,能身临其境,目睹如此美妙的自然景观,深感三生有幸。然而,作为一名摄影爱好者,在庆幸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还必须捕捉这瞬息万变的美妙无比的景观。

夸父逐日
此次一行12人的采风团,有5人是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3人是省摄影家协会会员。其中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张元奇、茅永宽(原工作单位扬州文化馆)年逾古稀,张长贵、金树林早已过了花甲之年,然而他们却与采风团的几名中青年摄影爱好者同甘共苦。
为了不虚之行,尽可能拍摄到各个景点的自然风光,3月24日晚,担任采风团团长的张晓萌要求大家在次日凌晨3时40分起床。一行12人除1名女摄影爱好者住在村口外,其余11人都睡在一间10平米左右房子里的统铺上。高邮新闻信息中心摄影记者陆学智打趣地说道:“还是在北京当兵时睡过统铺,一晃20多年过去了,今天又过军营生活啦!”
当一行人刚进入梦乡不久,高邮新闻信息中心摄影记者王林山的手机铃声大响,他惊慌地叫道:“不好!4点20分啦!迟了,迟了。”一屋人被他惊醒,忙着穿衣服,王林山又惊讶地喊道:“看错了,才12点50分。”大家还以为他在玩幽默,市教育局的张鸿超认真地看了看手表:“不错,是12点50分。”大家纷纷嗔怪王林山“半夜鸡叫”,搅得大家只好睡个囫囵觉。
这个小插曲没有影响大家准时起床。山里的早晨很凉,天也亮得迟。一行人裹着冬装,摸黑行走在山间的羊肠小路上,由白山岭向第一个拍摄地点石木寨 进发。
正当大家走得脊背发热转过一个山头时,自然界中的云蒸霞蔚的奇妙景致豁然展现在大家眼前。顿时,个个精神一振,忙着支起三角架,架上照相机,从不同角度拍摄瞬息万变的自然景观。
苏州园林有移步换景之称,石潭的自然风光也有移步换景之妙。只是这个移步换景要从一个山坡移步到另一个山坡。于是大家为抢在云雾散去之前拍摄到各个景点的风貌,肩扛三角架,身背照相机奔跑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60多岁的吉友才,那天早晨摔了10多个筋头,每当爬起来,首先关心的是照相机损坏了没有,其次才检查自己的腿脚胳膊是否受伤。
        他们为了艺术,恰似夸父逐日!

靓丽风景
石潭美不胜收的自然风景,吸引了来自天津、河北、陕西、福建、江苏以及安徽本省众多摄影高手和爱好者。有人数十次到此,有人在此一住四五天,为的就是拍摄到自己满意的佳作。
在采风团下榻的农家小饭堂内,就有来自天南地北的摄影发烧友,夜晚围坐在饭桌旁交流技艺,互通拍摄景点路径。凌晨披星戴月结伴行走在山间小路上。
与采风团同行的,有五、六名20多岁男女组成的来自上海的采风团,他们每人同样的装束:身着休闲服,脚穿旅游鞋,身背越野包,肩挎摄影包,头顶矿工帽。行走在漆黑的矿野天地里,十分耀眼,可谓是名副其实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无论是在石潭还是在泾县的桃花潭,还有一道耀人眼目的靓丽风景,那就是许多采风团,都有衣着入时、面容姣好、摩登而不失妖艳的年轻女性。如此美景佳人,实在令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不由人吟唱起:“人面桃花相映红”这样的诗句来。
除此之外,还有别样的靓丽风景,那是有的采风团携带对讲机,相互间通报拍摄景点位置、景点变化等情况。时代在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在变,其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都在变化中升华。
记者10多年前曾数次去安徽,深感饮食不便。此次采风之行,当大家一开口,店家便知是来自江苏扬州一带的,连忙热情招呼:“放心,保证能让你们吃上味道可口的扬州菜。”果然,在泾川宾馆,茅永宽这位老扬州连声夸赞菜肴比在扬州吃得正宗。窃以为,这也是此行中的一道不可缺失的风景。
短短的3天采风结束了,拍摄之旅虽然充满艰难险阻,但拍摄到佳作后的快乐心境早将苦累一扫而光。市开发区文化站的赵德桃说,这次赴皖向摄影高手们学习了的技艺,开拓了眼界,真是不虚此行!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