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4-10 00:00:00 作者:李霞 任仁/ 文 任仁/摄 来源:今日高邮
我市汉留镇甸垛村的郑海燕(25岁)郑建平(22岁)姐弟俩,患有“法乐氏四联症”先天性心脏病。4月7日上午,姐弟俩终于在社会各界热心人的帮助下,在治疗心脏病最具权威的医院――上海长海医院成功地实施手术。昨日上午,姐弟俩脱离危险,由重病症监护室迁入康复病房。本报记者昨日专程赴上海采访,发回特别报道――
双双进入康复病房
图为蔡翠红在为儿子擦去脸上的汗水。
俗话说,春天孩儿天,说变就变。4月9日,上海的天气时阴时晴,郑海燕、郑建平父母郑文林、蔡翠红俩的心情犹如这春天的天气一样,忽阴忽晴。
一儿一女于7日双双进入手术室,接受他们全家朝思暮想的救命手术后,郑文林、蔡翠红夫妇一直在默默祷告:谢谢各位热心人,我们的两个孩子终于有救了!但是,一儿一女能顺利康复吗?他们又忧虑重重。
长海医院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的附属医院,以擅长诊治心脏方面的疑难杂症享誉海内外。院方为了给都患“法乐氏四联症”心脏病的姐弟做好手术,在实施手术的前一天特意进行了一次全院大会诊。对在手术前、手术中、手术后可能遇到的问题都进行了认真细致的排查,并制订了翔实缜密的预案。
6日下午6时左右,记者与郑海燕通了电话,她笑声爽朗,心情十分愉悦。她对即将实施的胸腔大手术,不仅毫无紧张之感,而且充满信心。她还十分礼貌地感谢家乡媒体对他们的关心与厚爱。
7日,院方为这对姐弟同时实施手术。姐姐郑海燕被护送进1号手术室,进行“法乐氏四联症”主-肺动脉分流术。由徐志云教授、陆方林副教授主刀;弟弟郑建平进入4号手术室,进行“法乐氏四联症”根治术。由郝家骅教授、王志农教授主刀。
通俗地说,为姐姐动的手术是给心脏架“通道”,为弟弟动的手术是替心室补“漏洞”。
由于郑海燕的心脏病史较弟弟长、病情复杂些,畸形的心脏无法承受一次性矫治手术造成的血液压力,此次手术先为她在心脏的主动脉与肺动脉之间架了一根“通道”,以刺激心室发育,待半年或一年后再进行第二次手术将病症根治。
郑建平的“法乐氏四联症”根治术进行得相当顺利,专家们用一直径2厘米的人工补片修合了两个心室间原有的漏洞。王志农教授在手术后高兴地说,他将来也会像正常人一样地享受幸福生活。
4月9日上午11时30分,郑海燕、郑建平,在长海医院心胸外科医护人员两天两夜的精心疗理下,终于安全顺利地度过生命中最为关键的危险期,双 双由重病症监护病房转入康复病房。
在重病症监护房外焦急等待的郑文林夫妇终于与一对儿女喜相逢。
图为戴着氧气面罩的郑海燕。
爱是力量爱是希望
年过半百的郑文林,青年时代曾在海拔四五千米高的青海汽车第九兵团当驾驶员9年。26岁时与长他一岁的蔡翠红结为夫妻。生下女儿海燕时,他还在部队服役。
女儿生下不久,医院确诊患有心脏病。经有关部门批准,同意郑文林夫妇生二胎。谁知,儿子的出生也没有给郑文林夫妇带来快乐。
郑文林说,他母亲去世早,弟弟、妹妹年龄又小,他是长子,与父亲共同负担起两个家庭的重担。
海燕和建平还未到入学年龄时,郑文林夫妇下地干农活,就挑着他们一道下农田,在他们的头顶上撑一把伞。渴了就给他们喝点冷水,饿了就喂点粥,哭了就抱起来哄一阵。
姐弟俩渐渐长大了,他们要上学。可是,海燕走一会儿路就气喘,建平稍好些。郑文林夫妇想来思去,不能因为他们身体不好就让他们辍学。那时,郑文林家没有自行车,于是夫妇二人轮流背送两个孩子上学。
后来姐弟俩又转到甸垛中心小学上学,而他们家离学校大约3公里。好在这时有了一辆半旧的自行车,可是郑文林因为要外出打打短工,送孩子上学的事就落到还不太会骑自行车的蔡翠红身上。有时母子仨人一道滚下沟渠,浑身湿透;有时跌得身上青一块紫一块。
求学之路十分艰难,然而治疗姐弟俩心脏病之路更是万分艰辛。
郑文林在长海医院强忍泪水说道,只要儿女有求,身上就是仅剩一角钱,也要掏给他们。为了替一双儿女看病,郑文林夫妇走了好多医院,走访了许多名医。今年春节前,他听邻村南逊村一户人家说,这户人家在长海医院花了2万多元为孩子治好了心脏病。郑文林夫妇又萌发了为儿女根治病症的念头。
图为《新民晚报》头版等版 面大篇幅报道海燕、建平姐弟俩的消息。
这些年来,郑文林夫妇吃尽千辛万苦,积攒下来的仅1万元,他们又筹借了万把块钱,于3月12日来到大上海。
3月13日,郑文林带着一双儿女到了长海心胸外科门诊部。王志农教授为他们作了搭脉等例行检查后说道:“放心,两人的心脏病都能治好!”郑文林他们真是喜出望外,可是一听说女儿的手术费需要7万元,儿子的手术费需要6万元,郑文林一家人顿时陷入困境。
郑文林夫妇既高兴儿女生命有救,又伤心钱不够,又东凑西借,还是仅能让一双儿女中的一人动手术。手心手背都是肉呀!救谁弃谁?
海燕和建平知道父母陷入两难的抉择时,姐弟俩义无反顾地把生的希望让给对方,把危难留给自己。
姐姐说,为弟弟治病花钱比我少,又可以一步到位,先给弟弟做手术。弟弟说,姐姐的病比我重,生命危险性比我大,先为姐姐减轻病痛。
古代有孔融让梨的美谈。那仅仅是舍大梨得小梨;而海燕和建平姐弟谦让的是把生的希望给予对方,把死亡的威胁留给自己,这是一曲人间至高无尚的爱的赞歌!
姐弟俩的美德,迅速在长海医院、上海传遍。人们在纷纷赞颂他们富有爱心的同时,也向他们献上人世间的真情厚爱。长海医院胸外科的医护人员向他们捐款,《新民晚报》等媒体对海燕和建平的“爱心逊让”予以报道,引起上海社会各界人士的强烈关注。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老教授捐款一万元。一对60多岁的老夫妇,专程来到长海医院11楼心胸外科看望姐弟并捐款。目前,已收到捐款6万元左右。
7日下午,正当海燕和建平实施手术时,记者来到汉留镇甸垛村。郑文林74岁的父亲激动地说道:感谢世上的好人啊!我孙女、孙子的命有救啦!记者昨日赴上海长海医院采访时,将市新闻信息中心全体同仁捐献的2000元送给了郑海燕、郑建平。市文化局周同先生得知记者赴上海后,特意打来电话,让记者替他也表表寸心,记者也将他的捐款转交给了郑文林。
现在,郑文林一家正如这阳光灿烂的春天一样,充满了新的生机和希望。
这就是爱的力量、这就是爱的希望。
这也是一曲爱的礼赞。
图为上海长海医院门诊大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