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特别报道
只计耕耘不问收

2006-04-19 00:00:00    作者:佟道庆    来源:今日高邮

――读王鹤先生遗著《古代诗词咏高邮》之后

日前,看了新闻报导后方知道王鹤先生的遗著《古代诗词咏高邮》一书出版了,并举行了首发式,立刻向朋友借来一读。当我手捧这本厚重、散发油墨香的“典籍”时,心中感慨良深。
我同王先生并未在同一机关工作过,只是我发现他常用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的眼光关注着人口问题的发展和高邮的计划生育工作。一度时期,他常向我约稿,要我为“年鉴”中论坛专栏写些有关人口方面文章,这便拉近了我同他的关系。特别是1996年后,他退而未休在辛劳地编撰《高邮年鉴》,我便常借去市政府工作之机,到他极其简陋的办公室闲谈,也就是那时我知道他想重新选编一本历代文人咏高邮的计划。大约是2002年他从年鉴工作岗位上全部退出后,便 心无二用地潜入图书古籍,进行艰难的史海钩沉。一去便是三年多未见,直到去年春天一个早晨,同他在蝶园广场再见面。他高兴地对我说,这次沉入史籍收获极大,仅整理出的手抄稿就有20多册,下边便是联系出版事宜了。想不到,是年秋他竟一病不起。王鹤先生在高邮工作了半个多世纪,他最后几年的心血凝聚在这本书上,他的生命句号落在这本书上,最后他却没有亲眼目睹这本书的问世,亲耳聆听朋友对这个巨著的评说,不能不说这是一件极大的撼事。
王鹤先生是位心怀坦荡无私的人,为了编这部书他不仅呕心沥血更是无私地投入。为获取更多的资料他去扬州住了三年多,在扬期间每日坐图书馆,刮风下雨寒暑大雪从不间断,按时上下“班”。这位年龄70的老读者感动了图书馆每一位员工,一再劝他“王老,请你保重身体……”,然而他还是一如既往,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每日坐图书馆抄录诗词需要大量稿纸,一次他的儿女将机关稿纸带些给他备用,他严词拒绝,令孩子将稿纸送回机关去,说我退休了这是干私活,不该再用公家的稿纸。今日出版费用高昂人所皆知,他又费尽心机。除有关部门大力支持外,仍有五、六万元缺口,万般无奈他才写信给市领导寻求一些支持,余下部分是他和他的家人倾力解困,才使这本书顺利出版。
《古代诗词咏高邮》一书内容十分丰富。共计选入历代近千名诗人歌咏高邮的4000多首诗词曲。这近百万字的诗词摘编工程已够浩繁的了,更为难得的是,王先生还为每首诗词曲加了注释,对作者的生平、作品产生年代、背景一一作出评述,为读者提了供极大的便利。可是,为了这些注释能做到准确无误,编选者却要付出更多的心血和时间。
《古代诗词咏高邮》既具有研究历史文化工具书的功能,又具有很好的艺术欣赏性和可读性。像王磐的《野菜谱》,弥漫着各种野菜的鲜香和苦涩,又极具水乡生活情趣。再如“大鸭双双头背光,小鸭双双翼尾黄,横担挑来屋角下,连声叫起闻邻庄……”(张延《观田家嫁女歌》)更是一幅多朋的水乡婚嫁风俗画。另外,对于苏轼是否曾经来过高邮的争论,这本书中有关章节也做了积极的回答。“此生定向江湖老,默数淮中十往来”,这是苏轼于元佑6年(1091)离开杭州去京任翰林学士时写的《淮上早友》诗中而句。苏轼说得十分清楚,他从水路经过扬州高邮已有十次了,王鹤先生在书中选录了一系列诗词来证实,苏轼十次路过高邮时有5次停船来邮会见秦观、孙觉、王定国等挚友。这些选诗,大概可以释开许多人心中疑团。这本书对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名城高邮的传统文化内涵,对进一步弘扬传统文化,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的新高邮,将会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斯人己去,著作永存。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