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4-19 00:00:00 作者:肖维琪 晓寒 来源:今日高邮
高邮信息3月24日刊登的《帝尧出生地研究取得重大突破》的文章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有人称, 1994年11月15日《人民日报・海外版》报道说: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帝尧生于现今金湖县的塔集镇。这个问题如何解释?日前,我们专程拜访了扬州大学陈清硕教授,他就东夷说内部的“三阿之南”争论的情况,透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事实。
从谈嘉德的一首诗说起
据陈教授介绍,关于尧生于塔集镇的说法,早在1994年4月《江苏地名》杂志就已作了报道。这个研究最初是由谈嘉德老先生的一首诗引起的。那是1993年,谈先生正在编辑《泗阳县志》,诗是这样写的:“骚人何故咏三河?上古三河传说多。土著陈绛育秀女,庆都帝喾结丝萝。庆都乘兴浴三河,过境游龙涌爱波。绸缪移时尤布种,唐尧临世万民歌”。这里庆都是帝尧之母,帝喾是帝尧之父,唐尧即帝尧。据谈先生说,他根据《太平御览》、《喜秋合诚图》、《史记》、《帝王世纪》、《绛史》等古籍,认为帝尧出生在今苏北金湖县一带,尧的世系世居距今洪泽湖一带不远。之后,金湖县地名办李义海先生查到《史记・五帝本纪》的《索隐》上关于尧出生地的明确记载:“尧谥也,放勋名,帝喾之子,姓伊祁氏。案皇甫谧云,尧出生时其母居在三阿之南,寄于伊长孺之家,故从母所居为姓也。”据此,李义海先生从地名的角度对“三阿”的位置进行了很多考证,认定“三阿”即今塔集镇。
李义海的考证引发争议
《舆地纪胜》记载:“高邮县有北阿镇,离城九十里,即晋时三阿。”北阿镇即今金湖县塔集镇。而《资治通鉴》载:“兖州刺史谢玄自广陵救三阿”,后面附注说:“晋侨置幽、冀、青、并四州于江北三阿,今宝应军即此。”于是,高邮、金湖和宝应都认为“三阿”在自己境内,从而引起争议。
但还有一种看法,这三阿不是指某个镇而是指一片地方。清康熙年间编写的《高邮州志》说高邮“东晋为三阿,属南兖州,南兖州辖扬州地。”为什么称高邮为三阿呢?这在明代地图上可以看出,当时的高邮西部和南部有许多带“阿”的地名,如平阿村、平阿镇、平阿湖、北阿镇。在古语中“三”的一种解释有“多”之意,三阿可能是指一片地方。所以,我们不能把4000年尧的出生地说成是当时子虚乌有的某个镇,只能说是在某一地带。
更重要的是,尧并非出生在三阿,而是在三阿之南。现今的塔集镇之南是茫茫的高邮湖水域,明代之前有三十六个小湖,且湖湖相通,是一个典型的潴水串连的多阿群集的沼泽地带。这种沼泽地,虽可住人但暴雨必成灾,很不宜于人类长期居住。当时的古人只宜长期定居在“三阿之南”的丘陵高地,即现今高邮神居山一带。
梁鼎成的“发现”不值一驳
宝应县梁鼎成先生在《扬州日报》、《长江文化论丛》等报刊发表文章,声称宝应是尧的出生地。他的新“发现”是,宝应县射阳湖镇及周边地区古称三阿乡。陈教授认为:梁先生的考证是根本不能成立的。
1、梁先生的发现有地理方向的错误。尧出生在三阿之南,射阳湖镇在三阿之北,地理方向不对。三阿既是一个地带,而梁先生说它是一个“点”(镇),也不符合史实。
2、梁先生的发现有地形常识上的错误。梁先生说:“古代射阳湖镇地区早在5000年前已形成大片陆地。而……金湖塔集、邗江北部和高邮南部的丘陵地带,都还泡在海水之中。”高邮南部和邗江北部丘陵地带海拔一般在19至20米,神居山高达49.5米,而射阳湖镇地区海拔只不过0.6米至1.2米,丘陵被淹低洼滩地反而不会淹,天下怎么会有这样的地图呢?
3、梁先生把尧置于蒙昧野蛮人群中。4000多年前,射阳湖镇地区因地势太低,滞水不能排除,土体中草根盘结,富含亚铁等有害的还原物质,沟中遍布锈水,水稻容易黑根和僵苗,没有现代的土壤改良措施,是很难开垦种植水稻的,所以也不会有农业。而农业的发生是文明的最初起源,不能发展农业的地区只能是一个蒙昧或野蛮的地区。尧出生和生活在这种地区怎么会成为“惟天之大,惟尧则之”的人物呢?
4、梁先生犯了“以今论古”分析人文历史事实的错误。梁先生说,在射阳湖镇有唐宋时期的龙竿寺、天宫慈院等寺庙都标明在三阿乡射阳湖镇和宝应县志上出现的十多次乃至二十多次三阿的提法。陈教授强调,不要说是出现了上面提到的这些寺庙,就是假设射阳湖镇有尧庙,也不能对说明尧出生地有利。因为古书上有尧庙记载的地方很多。如山东的荷泽、安徽的池州、江苏的海安、河南的彰德、安阳,广西的临川、广东的英德等地都有尧庙,这只能说明尧的影响很大,对说明他的出生地并没有什么帮助。
总之,李义海关于尧出生地的“金湖说”代表“东夷说”向“华夏说”挑战是有功的;而尧出生在高邮神居山一带的“高邮说”则是无可争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