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6-07 00:00:00 作者:陆学智 来源:今日高邮
至今年六月,坐落在市区东南隅的明代净土寺塔建塔整整四百周年。从去年维修净土寺塔项目被市政府列为当年要办实事之一后,经过建筑工人300多天的精心施工修缮,如今,这座挺拔雄美,饱经沧桑,并有着传奇故事和不凡经历的净土寺塔,将抹去尘埃,恢复原貌,重新展现在世人面前。这对有着7000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城高邮来说是件幸事,对每个生于斯、长于斯的高邮人来说更是件喜事――她为我市下一步合理开发利用,特别是作为高邮又一古代文化旅游景区的招商引资项目推介,迈出了坚实而有力的一大步。
走进净土寺塔
据高邮史料记载,净土寺塔,俗称东塔,位于县城东南,始建于明万历年间,由知州袁时章建。清“光绪三十一年陈庆云修西塔工竣,又募修之,统计两塔工费凡六千缗”(缗,穿铜钱的绳子,每缗一千文,引文见《三续高邮州志》卷一)。1945年高邮城第一次解放时,塔身东南角遭炮火袭击毁坏一角,次年修复。1963年,高邮中学学生朱光荣攀上塔顶,从塔刹中取出文物若干交文化馆。其中有明代万历年间的大方广佛华严经和金刚般若波罗密经等40余卷,现存南京博物馆。塔内原有楼板和扶梯可以攀登,后渐毁。1957年该塔被省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多年来,作为高邮文化古城标志性建筑之一的净土寺塔,虽然其建筑年代和建筑风格有逊于位于京杭运河边上的镇国寺塔,但它却因在抗战时期经历激战,遭炮火袭击,文革前,又有中学生徒手登上塔顶,从“宝葫芦”中取得珍贵的经书后,使它的“身价”显得特殊与神秘。尤其是去年8月前后,全国上下都在举行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活动期间,维修该塔的工人先后从塔身的东南角发现并取出三枚未爆炸的炮弹,并确认了该炮弹就是抗战期间,我军对日寇最后一战――高邮战役中新四军攻城时留下的。一时间,《高邮信息》《扬州晚报》《扬州日报》《中国文物报》《扬子晚报》等全国许多媒体竞相刊登转载。净土寺塔也从一“藏在深阁人未识”的“村姑”一下变成了众多媒体追捧关注的“明星”,创下了400年来有关该塔的宣传报道的最高纪录。
鉴于此,在一年的东塔修葺过程中,笔者也曾多次走近该塔,探访她的历史,触摸她的遗迹,捕捉她身上的历史信息,同时,翻阅查找了大量相关资料,对净土寺塔的历史及其价值也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由此笔者还试图用现代的眼光和理念,就如何对她进行开发性保护和在保护中合理开发等方面作一初步的探索和思考。
笔者从现有《高邮县志》等书籍中介绍净土寺塔的文字记录入手进行了考证。结果很快就发现一些笔误、遗漏和需要增补、完善的地方。如“1945年因战争遭炮火损坏一角”记载,通过目前大量已经见诸报刊的文章和当年参加此次战斗现仍然健在的高兆安老人的回忆,这里可明确地改写为:1945年12月抗日战争最后一战役――解放高邮城时,新四军为消灭盘踞在该塔上的日伪军用炮火袭击损坏一角,次年修复。将抗日战争和对日最后一战等事实,作为历史永远记录下来,对后人的爱国、爱家乡教育是有积极意义的。再如,有关中学生从塔上取出经书一节,经查阅十年前的《高邮日报》周末版(1995年9月27日)上刊登的高邮日报记者张凌翔采写的《爬宝塔的人》一文和笔者此次采访又一位爬宝塔的人后得知,当年爬上宝塔顶上的主人翁应是“朱光荣”,而不是“朱广荣”(《高邮县志》上出现了笔误)。从塔顶取出经书40余卷前也应加上“南宋刻本”四字。据业内人士透露,当年的“南宋刻本”经书在现在的文物市场上,每页价格在千元以上,可见此经书弥足珍贵。再有就是“1957年被列为省级文物单位”记载,应在“单位”二字加上(三级)字样,否则容易使人产生错觉。《高邮县志》P-593页记载为“1957年被列为省级文保单位”,而后来的许多书刊史料中却记载为市级文保单位。据市文物局有关人士介绍,1982年省再次公布时又取消了。最近从市文化部门已经传出喜人消息:净土寺塔今年已被省纳入第六批文保申报单位,只等集中统一公布。
为了弄清净土寺塔在全国的佛塔中的位次和影响,笔者通过网络在全国范围查找比较,发现了一个惊人的事实:在全国现存佛塔中,砖砌仿楼阁式七级八面塔仅此一座,而且又是目前国内保存最好的一座。与净土寺塔同名同宗的佛塔全国目前也只有浙江台州市黄岩区潮济乡瑞岩村的一座(在农村)。但它的楼层、建筑风格完全不同,而且已有残损。据当地县志记载为:“此砖塔高32.8米,五级六面,以菱角牙叠涩出檐,各级各面设壶门,塔刹已残,兴建年代为元代世祖三十年(1293年)”尽管所建年代比高邮净土寺塔早300多年,但它的造型、风格完全不同,而且整体建筑已不完整,也没有高邮塔高――高邮净土寺塔高47米左右,只是塔名相同而己。在得知这一信息后,我们更有理由将净土寺塔风景区尽快打造。因为,这种独一无二的历史文化资源是现代城市打造文化旅游景点的亮点。
展望净土寺塔文化风景区
自古以来,“盛世修史”,这“修史”二字也包含了对文物的修缮。在我市上下大力弘扬高邮精神,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成功实现第一轮三年追赶发展目标,顺利进入新一轮追赶发展阶段的关键时期,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高瞻远瞩,顺应民心,在筹措专项资金维修净土寺塔的同时,用市场化运作方法,千方百计通过招商引资等形式,拟在城区新添一座文物文化风景区。近年来,市文化部门按照市政府的要求,积极组织实施,并专门聘请省厅专家组成员戚德跃先生等来邮考察,制定出较为详细的维修方案。经过一年的施工,维修将于近日全面完工。如何利用好文化古城这一金字招牌,将文物文化旅游景区做大做强做实,如何在打造“东方邮都”这张最大的“城市名片”的前提下,充实、丰富其文化古城内涵,整合现有古代文化资源,使其为经济建设服务,促进我市文化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净土寺塔文化景区进一步加强规划、包装。
其一,强化宣传“全国仅存一座,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明代七级八面佛塔”这一特点,并全面介绍高邮的宗教文化。在周围的配套设施中,可专门设立几间展览室,用文字、绘画、影像、实物等多种形式和现代科技表现手法,将与该塔有关的传说故事、不同时期的文字记载、从塔顶取下的经书和塔身上的精美图案、文饰、砖雕、塔刹等照片放大陈列。或在此专门设立高邮佛寺展览室,将过去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高邮所有寺、庙、院、塔、堂等文物古迹,以及当今各乡镇已恢复的寺庙,尽可能地用文、图、模型等形式一一展示,集中再现出来,以增加文化古城厚度,彰显历史文化个性。
其二,从对日最后一战,见证抗日战争,开辟红色旅游景点入手。在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基础上,将大量有关解放高邮战役时的回忆文章,健在参战人员和牺牲烈士照片、遗物及日寇受降地――洪部(公园礼堂)照片等,包括此次维修过程中发现的三枚炮弹和各家媒体的报道样报等等予以展出,突出其特殊历史价值和应有地位。
其三,从文化古城和生态示范市入手,以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有机结合,努力打造生态、文化、人居的和谐环境。用大量反映我市古代文化文物的艺术风光照片、美术、书法作品和古今文人赞美家乡的诗词等形式,展示古代文化的精美渊源,赞美家乡的生态人居环境。
当然,条件成熟时,还可在塔上增设几架高倍望远镜(像扬州大明寺中的栖灵塔一样),让来此旅游观光的人不但了解了高邮的过去,还可通过望远镜看到高邮近年来在城市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新成果,同时,也能欣赏到帆影点点、夕阳辉映的高邮湖自然风光和镇国寺、盂城驿鼓楼、奎星阁和蝶园市民广场等景点。
目前,净土寺塔旁的文游中路已成为贯穿高邮城区南北的主干道,高邮最大超市――苏果超市和最优美的居民住宅区――瑞和阳光城等也在净土寺塔附近落成,净土寺塔文化风景区的规划、设计和建设更加引人关注。为了将此项目做得更好更美,不少有识之士还提出了大胆设想,如果能将目前净土寺塔的东侧、北侧的沿路商铺统统搬迁,将此处设计成一敞开式供市民休闲、娱乐的生态型的历史文化广场,将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有机结合。在商业闹市区和居民集中居住地附近,增添这样一处融历史、文化、生态、休闲为一体的人居环境,该有多么惬意和令人向往。这一设想如能实现,必将会给古城高邮锦上添花,也必将会为打造“东方邮都”增添一道靓丽风景。
有位专家学者说得好,对一个城市来说,历史是根,文化是魂,一个城市若想取得长足的发展,蕴藏在文化中精神元素是不可或缺的。一个城市,文化是它发展的内驱力,而只有彰显文化才能体现这个城市的个性和特色。
眼下,高邮经济建设已步入快速增长的发展时期,如何在新一轮竞争中走出既有自己特色、又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道路至关重要。扬州市近年来的发展变化,令人瞩目,主要还是在抓经济建设过程中,注重特色,彰显个性,及时地提出了以文化价值体现和提升城市价值的观念。今年“4・18”前后,扬州举全市之力精心打出了历史文化古城牌、古运河文化牌、生态人居牌等等的发展思路,而且取得了明显成效。高邮作为省历史文化名城,完全有理由和条件乘此东风,趁势而上,在努力发展经济的同时,打好文化牌、打足个性牌,错位化发展、差别化竞争,在“史”上、“邮”上、“水”上,做足、做大、做好、做强。可以相信,有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有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高邮又一件文化瑰宝――净土寺塔文化风景区一定会早日从蓝图转化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