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特别报道
22户危房“转危为安”

2006-06-30 00:00:00    作者:夏恒荣 郭玉梅    来源:今日高邮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诗句道出了天下寒士对住房的渴望。“感谢党和政府,把我们的破房子修好了”,高邮镇22户特困家庭用质朴的言语道出了发自肺腑的感激,因为他们自家曾经危险的住房经过修缮已能在风雨中安稳如山。

一份提案“拯救”22个危险的住家

    近年来,随着高邮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城区居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快的提高,住房条件也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但由于种种社会历史原因和部分居民家庭的特殊原因,高邮镇老城区尚有968户2273人的实际收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线,他们的日常生活基本靠政府发放的低保金勉强维持,其危房修缮的问题一直未得到解决。
    2005年12月28日,政协委员、市慈善总会副会长朱明辉向市政协十届四次会议提交了《关于对老城区部分特困家庭危房进行修缮》的提案。他在提案中写道:“近年来,全市开展实施农村草危房改造,这是党和政府关注民生、为民办实事的一项民心工程。通过三年的努力,全市农村340户危房改造已全部完成,为改善农村贫困户的基本生活条件,加快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受到全社会的好评。而城市特困家庭的危房改造,特别是部分家庭房屋年久失修,面临不断风、不断雨的困难窘境,迫在眉睫,急需政府的关心和社会的关注。” 不仅如此,这份议案还详细列出了修缮资金的筹集渠道,并附上一份《高邮镇社区特困家庭危房情况调查汇总表》。朱明辉告诉记者,这份提案不是他一个人的意愿,而是众多政协委员共同的心声,亦是市政协关注民生、促进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之一。
    这份提案一提交立即受到高度重视,市政协将其列为2006年2号重点提案;市政府分管副市长签批办理意见,要求市民政局主办、高邮镇和财政局协办,力争在6月底修好22户特困户的危房。

众部门情系危房修缮

    一份提案从提交到办理成功并非易事,需要各相关部门乃至社会各界的共同协助。而《关于对老城区部分特困家庭危房进行修缮》的提案则倾注了市委、市政府、市政协以及高邮镇、民政局、财政局、慈善总会、各社区、建安公司、房管处等众多部门的心血。
    今年3月底前,由高邮镇、民政局、市慈善总会派员组成专门调查小组,对上报的特困家庭危房逐一入户调查,并明确三名工作人员作为此次危房修缮工作的核查员。根据高邮镇16个社区多次调查核实,我市老城区中急需修缮的特困房有22户56间,危房面积856平方米,其中瓦房11间面积156平方米,屋面破漏31间451平方米,墙体倾斜或开裂破损14间249平方米,共需修缮基金约30万元,涉及到文游、琵琶、月塘、水关、挡军、御码、公园、水部楼、奎楼等10个社区,这些房屋均因居民家庭生活困难而年久失修,不仅不能断风断雨,而且极少数危房已严重威胁到居民的居住安全。据高邮镇社区办副主任袁玉华介绍,通过实地查看,暂定的22户危房,有的是老式建筑,小瓦小砖,户连户,墙连墙,屋连屋,有的甚至是上百年的老屋,由于年久失修,一旦揭开屋面,极有可能需全部翻建,小补小修很难解决断风断雨问题。而大补大修则需要资金,22户危房修缮约需资金30余万元,这么多的资金从哪里筹集?经过多次研究决定从五个方面筹集,即市财政补贴30%,慈善总会补贴30%,民政局补贴20%,高邮镇补贴10%,户主自筹10%。
    据悉,此次危房修缮的对象和范围是老城区范围内因病、因残、因灾和年老体弱或丧失劳动能力致贫,无自救能力的低保户和重点特困户,其住房严重破损,不能遮风挡雨,已严重危及居住人员人身安全的危房。为了将好事办好,市政协专门召开主席会议,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张安龙应邀参加,专题研究2号重点提案的办理和督办方案,市政协主席朱德辉、副主席夏元新等还多次前往老城区特困家庭中了解情况;高邮镇也高度重视,专门成立了老城区特困居民危房修缮工作领导小组,并明确各个社区是这次危房修缮工作的实施主体,社区主任是危房修缮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并与之签定了责任状,要求他们必须切实地担当起修缮方案的制定实施和施工质量、施工安全、资金筹集、矛盾调处等各方面的工作责任,确保整个危房修缮工作安全及时高质量地圆满成功。各个社区主任是这样承诺也是这样做的,他们几乎天天泡在危房修缮的对象家中,负责监督施工和安全等方面的责任。住在琵琶社区的特困户姜小琴感慨地说:“我家修房子,社区主任孙桂兰天天来,大热的天连个阴凉的地方都没得躲。”
   
22户特困家庭俱欢颜

     从5月中旬至今,22户特困家庭的危房修缮工作即将结束。如今,绝大多数的家庭已经住上修缮一新的房子。特困户冯万海兴奋地说:“看着修好的房子,心里甭提多高兴了”。冯万海的话无疑代表了众多特困户共同的心声。
     没有亲眼看见,绝对很难想象那些房屋破漏的程度。低矮的屋檐,斑驳的墙面,破旧的窗户、潮湿的地面,窄小的空间,有的房子都快倒了,用两根水泥柱撑着,更多的房屋每逢下雨天就漏。家住达人巷6号的华宏兵住的房子就是这样。他和爱人顾永琴双双下岗,平时仅靠摆地摊来维持生计,家中有一对9岁的双胞胎儿子正在上小学,他母亲捡来的一个女孩也和华宏兵住在一起。总共三间平房,5口人窝在一块还能勉强凑合,但一到下雨天就遭罪了,屋子漏得不成样子,大盆、小盆、大碗、小碗都得派上用场。26日,记者在高邮镇社区办副主任袁玉华的带领下,来到他家,修葺一新的屋顶,新粉刷的内墙以及屋檐上新铺的大瓦与周围的房屋成鲜明对比。一提到修好的房子,女主人顾永琴笑眯眯的,一个劲地说:“感谢党和政府,把我家的房子修好了,下雨天再也不用遭罪了。”她的邻居告诉记者一件趣事,前几天下雨,顾永琴又习惯性地四处找盆找碗接漏,她儿子看到后说:“妈妈,房子都修好了,不漏了。”
     是啊,房子修好了,再也不用担心了。今年67岁的冯万海,住在中山路405―1号的旧平房里,这个房子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了,冯万海老人在此居住了67个年头。由于年久失修,老房子屋顶许多椽子不同程度的腐朽导致整体下塌,十分危险。此次修缮,不但帮他家换了椽子,还换了大瓦,冯万海万分感激,看到社区办的同志,他连声说:“多谢你们了,还是共产党好啊!”
    不同的人道出的却是同样的话语,感激和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北门大街314号的顾宏文家正在修缮,记者来到他家的时候,身患白血病的顾宏文已在妻子的陪同下去了医院,他的岳父告诉记者:“女婿四年前患了病,女儿一直下岗,一家子靠低保生活,家里生活都成问题,更别谈修房子,真是多亏了党和政府。”记者在现场看到,大热的天,四名维修工人忙得大汗淋漓,新加的人字型屋顶特别显眼。人还未进屋,就听到轰隆隆的敲击声。走进屋内,满地碎水泥、碎砖、碎瓦,上下两层楼的楼板已被撬得镂空,只见网状的钢筋暴露出来。维修工丁师傅指着暴露的钢筋说:“这个房子砌起来有20多年了,房屋是平顶。屋顶和二楼楼板浇铸时用的水泥不但标号低,而且钢筋较细,特别是二楼地面四周的裂缝时间一长很容易导致房屋整体坍塌下去,相当危险。”随后,记者又跟随丁师傅爬上二楼,屋顶已经修好,室内特别亮堂,横梁和椽子如井字型排列着,抬头便望见红色的“福”字贴在中间的横梁上,寓意对幸福生活的憧憬。  
幸福在哪里?幸福就在特困户的心里。
    
   
采访后记:
26日,记者跟随高邮镇社区办的相关负责同志采访了几户特困家庭,当他们一提到修好的房子,说得最多的话是“感谢”。的确,在他们生活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党和政府为他们修好房子,感激之情当然不言而喻。然而,此次修缮的危房仅有22户、56间,而我市老城区危房数量还有不少。因此,艰巨的任务还在后面,如果仅靠几个部门、几个人来实施显然力不从心,需要全市各个部门乃至社会各界的共同帮助;如果我们每个人怀着一颗慈善的心,都愿意伸出援助之手,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世界一定会变成美好的人间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