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7-03 00:00:00 作者:袁慧 /文 摄 来源:今日高邮
――访老共产党员郑义珍
图为郑义珍夫妇在翻看当年的照片
“动员各家各户滞留在家的妇女做军鞋、做棉衣”,“冒着枪林弹雨为游击队筹送粮食”……回忆起那段出生入死、让人刻骨铭心的岁月,现已81岁高龄的郑义珍老人炯炯有神的眼睛里闪现出当年青春的光芒。随着话题的展开,老人的神色逐渐凝重,语言慷慨激昂,60年前的战争画面仿佛又浮现在眼前。
郑义珍与丈夫同为涟水人,他们是在家乡度过了那段硝烟弥漫的抗日岁月,解放后响应国家号召支持基层建设来到高邮。郑义珍出生于一个富裕的家庭,几千年流传下来的封建思想,使得她自幼要缠脚、留大辫子。长大后,郑义珍十分羡慕区宣传队里女宣传员。她们穿着宽松的方口鞋,剪一头短发,再扎上一方巾帕,既方便又很漂亮,想想自己自小裹脚的疼痛及大辫子带来的不方便,她开始想要摆脱这种束缚,可这一想法却遭到了父亲的反对。17岁时郑义珍遵从家里的安排嫁给了指腹为婚的丈夫徐晓明,在丈夫的影响下参加了革命并把脚放了,辫子剪了。
老人回忆与徐晓明成婚后不久,丈夫便入了党,随后被调至县城做指导员,难得回来一次还怕被敌人发现,只能在门槛上小坐一会。郑义珍说,那时候她与丈夫相互间关切的话语没有说过多少,全都是丈夫向她灌输一些抗日救国的革命道理。
丈夫不在家,郑义珍一人不仅要料理家里的田地、老人小孩,还要时时刻刻提防敌人的扫荡。一吃完晚饭,村里人就都躲进防空洞去,但刚刚18岁的她只能带着年仅一岁的孩子,往路边的草垛、坟堆里躲。郑义珍感慨道,那年的冬天对于她来说是一生都无法忘却的日子,漫天的霜雪落得她与孩子满头满脸都是,寒冷的夜里她将仅有的衣物包裹在孩子身上,最终还是没能留住孩子幼小的生命。深受丈夫及外界进步思想影响的郑义珍此时进一步意识到,如果没有日本人的入侵,自己与周围的人就不会受这么多的苦难,自己也不会因没有衣物御寒而过早地失去孩子。
丈夫的影响加之对日寇的仇恨,1943年3月,19岁的郑义珍在丈夫及友人的介绍下,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村妇女救国会的一员。老人说“车轮滚滚送公粮”就是指的那个时候,因为村里的青壮年男子大都上了前线,后方的物品供给工作大部分就落在妇女身上。白天敌人的飞机不间断轰炸,她们就趁夜间走那些干涸了沟道,有时候敌人晚上进行扫荡时,她们可以很清晰地听到“抓活的”的叫喊声。夜间带领群众挖地道,赶几公里的路去送情报,与战友潜伏在离村庄几里远的乱葬滩探讨应对敌人反面宣传的方式......谈起自己在老家经历的种种,老人用了一句话来形容――“一切只为了实现共产主义,让包括自己在内的劳苦大众能过上幸福的生活”,朴实的话语道出了那个年代里一名普通共产党员崇高的信念。
如今,郑义珍夫妇早已从工作岗位上退了下来。当笔者请老人谈谈当年他们是如何理解“不怕困难,不怕牺牲,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到底”的入党誓言时,老人说,当时面对各种困难和牺牲的危险,容不得你过多地考虑,很多事情逼得你不得不勇敢地去面对,督促着你不断前进,让你明白只有努力奋斗才能不受压迫,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