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特别报道
赵寒阳弦动“少儿二胡之乡”

2006-07-05 00:00:00    作者:袁慧    来源:今日高邮

2日下午,全国著名二胡演奏家、二胡教育家、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主任赵寒阳教授应其弟子蒋德湘的邀请,来邮表演并作作品示范辅导讲座。记者有幸到现场体味大师的二胡独奏魅力。
晚上7:30分,赵寒阳教授的演奏会在魁星阁大酒店二楼大厅正式开始,《良宵》《江南春色》《赛马》《洪湖随想曲》《一枝花》……动人的二胡独奏一曲接着一曲。只见赵寒阳教授在台上忽而大刀阔斧快速推拉琴弓,忽而如少女绣花般轻灵细腻地揉动琴弦。曲调时而浅唱低吟,委婉有致;时而峰回路转,引人入胜;时而壮怀激烈,余音绕梁。一曲终了,场下掌声雷动。一位从连云港赶来取经的二胡爱好者感叹,赵寒阳教授的琴声纯净、通透,乐曲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真是一把二胡竟显生命体验,两根琴弦一展各地风情。
虽然记者对音乐及二胡不甚了解,但可以感受到大师的魅力。当赵寒阳教授的二胡响起时,听众随着或悠扬、或明快的琴声产生时而舒畅、时而欢快的情绪,仿佛从弓弦上流出的音符都是悲、愁、喜、悦的使者。“最好的二胡演奏就是在琴弦声响起时,能紧紧扣住听众的心,让听众的心情不由自主地跟随你的音乐而起伏,听后更能回味良久……”演奏活动结束后赵寒阳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说。
表演时的赵寒阳教授神情肃穆,台下却是十分和蔼近人。当记者提起很多人羡慕他从事二胡艺术30多年来,写书、表演、教学,三者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觉得他是个天才。赵寒阳教授笑了。他表示,自己并不是所谓的天才,拉好二胡首先要有点天赋,但天赋条件再好,不努力练习也不行。有哲人说过“天才就是勤奋”, 他这些年在二胡这条艺术道路上所取得的成就,都是自己不断探索、苦苦追寻得到的。很多演奏家的成名作品,都表现出他们对该乐曲的深刻理解,富有个性地表现出作品强烈的感染力和扣人心弦的音乐美感。为了培养对二胡的感悟力,他会不断地、反复去“听”别人的二胡音乐CD。当然,去“听”并不是简单地模仿别人的演奏方式,而是希望能通过“听”来体会其他演奏家对于作品的理解、体验,体会他们表达情感的音乐语言。通过不断地学习、研究别人是如何处理作品,来感受其音乐美和二胡艺术的魅力,提高、激发自己的音乐热情,从而创作并演绎出属于自己的二胡艺术风格。
二胡演奏是一门精深的艺术。不管你是将二胡作为一项事业,还是一种兴趣爱好来学,当二胡的演奏达到一定境界后,这时演奏者的人格、性格都能在他的音乐中体现出来,所以真正的二胡艺术与一个人的品行道德是密切相关。赵寒阳教授表示,除了给学生讲解拉琴的技巧外,平时讲得最多的是关于自身人格的修炼,他认为在要求青少年认真学习二胡的同时,更要让他们学会用纯洁的心去感受生活,这样演奏的音乐才有感染力,这样才能把握人生的方向。
很多二胡爱好者以成为赵寒阳教授的弟子为荣。对此,赵寒阳教授说,做自己的弟子付出的辛苦要更多一些。他要求弟子在内心深处要有一种极度渴望听到的声音,要有将这种音乐语言表达出来的强烈欲望,在学习二胡的道路上必须做到“从小立志、重塑自我、尽力拼搏、勤于思索、持之终身”这五点,他坚信这样才能演奏出打动人心的音乐。
赵寒阳教授坦言,当前许多学校在青少年音乐教育上很不全面,虽然教育部提倡在中学教育中要实行“2+1”工程,即每个学生必须学会两门体育运动项目、一门艺术,但很多学校里的音、体、美课都被语文、数学所取代。其实音乐教育对于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动手动脑能力的加强都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音乐素质的培养对于每一个人都将是终身受益的。赵寒阳教授说,在这一点上,高邮做得很好。高邮能够成为“江苏省少儿二胡之乡”,不仅因为高邮拥有几千年积淀下来的文化氛围,还与本地政府及相关部门正确的教育理念有很大关系。青少年的文化教育就是要全面,特别要培养他们的音乐素养。这不仅能陶冶青少年的情操,更能让他们从中学到很多书本上所没有的知识。   
对于广大家长普遍关注的如何培养孩子学音乐的兴趣问题,赵寒阳教授认为,现在,很多家庭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学会一件乐器,但是在这些孩子们当中,却没有多少人能真正地从音乐中获得美的享受和应有的成功!他们只是一味地沉浸在练习、练习、再练习的恶性循环之中,已经忘记了音乐的作用是为了使人们获得美的感受。赵寒阳提醒,趣味的培养和艺术的熏陶可以帮助孩子们建立对音乐的感性认识,并使感性思维变得敏锐起来。但是,培养孩子们的对音乐的热情,并不等于不需要练习,而是要将枯燥的练习变成一种愉快的享受,变成孩子们对美的追求。他希望所有的家长都能给孩子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带着快乐的心情去学习二胡,进而用心去演绎二胡。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