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特别报道
“斗维之野”证明 帝尧出生地在扬州附近

2006-07-09 00:00:00    作者:张愈    来源:今日高邮

今年5月24日, 《扬子晚报》刊登了《“尧”出生在高邮神居山?》一文,该文对“尧”出生在高邮神居山持肯定观点。
对此,扬州王自立先生在6月6日的《扬州日报》上发表了《神居山是尧“诞生地”?》提出了否定的看法。他认为,“《“尧”出生在高邮神居山?》一文仅从历史文献资料方面进行了考证,地面文化遗存、地下发掘的文物资料皆未涉及。”
今天,本刊发表张愈先生《“斗维之野”证明帝尧出生地在扬州附近》一文。作者历时数月,不仅从典籍资料方面作了更为详尽的探寻,同时也从地面文化遗存、地下发掘的文物资料方面作了深入考证,对王自立的文章作了有力的驳斥。作者提出了神居山作为帝尧出生地的六条判据:(1)三阿之南;(2)三河;(3)斗维之野;(4)丹陵;(5)龙山文化;(6)适合古人生存。
神居山是否为尧的出生地,我们相信,随着考证和争论的推进,结论可能会逐渐明晰起来。    ――编者

“斗维之野”证明  帝尧出生地在扬州附近

――评《神居山是尧“诞生地”?》

我已是第二次拜读王先生关于“尧的诞生地”的文章了。这篇与上篇《扬州是“尧的诞生地”吗?》(载《扬州史志》2004年第一期)比较起来并无新意。全篇根据清人宋翔凤考证:“三阿”是“三河”之误,从而产生否定尧出生在扬州或神居山的结论。

“‘三阿’是‘三河’之误”真的可信吗?

帝尧出生于“三阿之南”源于《史记・索隐》,为唐人司马贞对《史记》所作注解。此句又出于魏晋人皇甫谧《帝王世纪》。《帝王世纪》严格意义上来说已失传。而帝尧生于“三阿之南”历一千年来并没有人提出异议。“三阿”是地名,“三河”是河名。二者会产生笔误吗?古人写作慎笃,一般不会写错。清人宋翔凤考证也不等于就是对的。“三阿之南”是说一个名叫“三阿”的地方,其南边不远处为帝尧的出生地。这本身概念清楚。而如果改成“三河”,一般概念有二:(1)汉以河内、河南、河东三郡。(2)黄河、淮河、洛河。这么一大片说是尧的出生地,显然是无意义的,也不会是皇甫谧写《帝王世纪》时的本意。如果说“三河”是指三条河,三条河之南是没有确定地点的。如果说“三河”是指一条河,“三河”之南就变成一条“线”的南边,这也没有确切的位置;河流愈长愈指不明要说的地方。怎么来说尧的出生地呢?我们怎么能信 “三阿”是“三河”之误呢?如果“三阿”不误,那王先生全篇的论点不就全错了!
当然,我们还应该强调:皇甫谧是魏晋人,他讲的“三阿”应该是晋代的一个地名。在扬州北郊神居山附近,晋代确有一个三阿重镇,这就是古高邮。三阿是北阿、平阿和下阿的合称。三阿之北有三河(一条古河道),流入平阿湖。三阿在历史上很有名,有故事,可能要追溯到五帝之一的少昊时代。


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东汉时期的《豫州、兖州、徐州、青州刺史部》图(截取部分),可见“三河”注入高邮湖。



帝尧生于何地?

帝尧生于何地?这里用王先生上一篇文章所引资料:“(帝尧)母曰庆都,生于斗维之野,常有黄云覆其上。及长,观于三河,常有龙随之。一旦,龙负《图》而至,其文要曰:“亦受天。”眉八采,须发长七尺二寸,面锐上丰下,足履翼宿。既而阴风四合,赤龙感之。孕十四月而生尧于丹陵,其状如图。”(原出处:《宋书・符瑞志》)这里又有三条揭示帝尧出生地的“密码”:(1)三河;(2)斗维之野;(3)丹陵。加上(4)三阿之南,共有4条。这4条合并揭示了帝尧出生的地点。
我们对其分述如下:
(1)三河。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古史泰斗谭其骧院士编著《中国历史地图集》中,有东汉时期的《豫州、兖州、徐州、青州刺史部》图,上有广陵郡、高邮和三河(见图1)。古三河的位置大致和其相当。三河今已为淮河入江水道,三河口在今高邮湖北侧。古时洪泽湖和高邮湖尚未形成。在宋代,黄河掠泗夺淮,后来因为水灾,在明末清初才先后形成两湖的。在宋代以前,高邮湖区当时是陆地,上面嵌着三十六湖。
(2)斗维之野。尧母曰庆都,生于斗维之野。这个“斗维之野”也是庆都居住、成长、孕尧、生尧的地方。这是王先生所忽略的一个帝尧出生地的密码。这也是揭示帝尧生于扬州附近的证明。现代人多半不懂“斗维之野”,因为这涉及中国古天文方面的知识。这里容我作释义和分析如下:
“斗维之野”释义:“斗维”缘于《诗・大东》“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维北有斗,西柄之揭”。箕与斗即箕宿与斗宿。“之野”即分野。分野是我国古代天文地理中的一个专门术语。我国古天文学中有二十八宿:角、亢、氐、房、心、尾、箕;斗、牛、女、虚、危、室、壁;井、鬼、柳、星、张、翼、轸;奎、娄、胃、昴、毕、觜、参。这些是黄道经过的天上星座。黄道是太阳在星空中视运动的轨迹。这里“斗维”的“斗”即二十八宿中的斗宿。斗宿由六颗星组成,又名南斗,以区别于北斗星(今大熊星座)。斗宿也有斗魁和斗杓之分,但斗柄只有2颗星。每年八月夜晚,斗宿位于天空南方。斗宿中仅仅“斗宿四”星等为2等,其余为3、4等小星,斗口向着下方,斗柄指向西北。斗宿诸星虽不很明亮,但在上古时代是人们最关注的星座之一。它曾被人们作为冬至点和历元使用过。(见图2)
扬州、高邮在南斗分野。分野是古代天文测地的一种术语,相当于现代测经度。《汉书・地理志》有恒星分野理论。古代星占术的基本依据是天文地理分野。即认为天上的星座分布与地上的人群分布是对应的。古代不同民族对星座的崇拜,又源于图腾崇拜。《开元占经・分野略例》中说:“毕觜参,魏之分野”。即毕宿分野对应于魏国的领土。按分野理论,“张宿属三河地区”(河东、河南、河内);“吴地,斗分野也。今之会稽、九江、丹阳、豫章、庐江、广陵、六安,临淮郡,尽吴分也。”(《汉书・地理志》)扬州古为广陵属吴,因此扬州分野为斗宿,而在唐尧时代高邮属扬州。据康熙《高邮州志(卷之一)》“星野志”载:“纪斗牵牛吴分野。扬州吴地”。《西汉・地星志》有:“吴地斗分野”。《隋・地理志》云:“扬州在天官南斗十二度”。(注:古人称天上星座为天官)。康熙《高邮州志・星野志》有:“高邮在天官南斗十二度内”。
可见,“斗维之野”明确给出尧母和帝尧的出生地就在扬州附近。我们在《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中查到“斗野亭”条目(154页):“斗野亭在江苏江都县邵伯埭。宋熙宁二年建。扬州于天文属斗分野,故名。孙觉、苏轼、苏辙、黄庭坚皆有诗”。 斗野亭名气很大,今邵伯位于高邮湖之南的邵伯湖畔。据淝水之战 “序曲”--“三阿之战”的史料,“三阿,去广陵(今扬州)百里”,由所推出三阿位置,量得斗野亭距古三阿约30公里。
(3)丹陵。查遍《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没有“丹陵”条。说明“丹陵”不是地名,而是形容一个红色的丘陵。今四川中部有一个丹陵市,近年由丹县改来,就当别论(“”是冷字,故改“陵”)。红色丘陵常见于南方,山体由富含铁质的火成岩风化形成的。而在北方多为黄土山。神居山位于扬州北郊的高邮市境内,是1200万年前由火山喷发而形成的,高49.5米,由玄武岩风化而成,又富含铁质。因此,神居山在古代是红色的。
我们再回到《宋书・符瑞志》一节,作描述如下(这里我们除去如黄龙附体、孕十四月等不科学之处):帝尧的母亲叫庆都,生于“斗维之野”的扬州附近,并在此长大。正所谓扬州出美人,庆都楚楚动人。一天去“三河”玩耍,遇帝喾(“赤龙”),庆都被看上后(野合)而受孕,生帝尧于丹陵――红色丘陵的神居山。当时帝喾还给庆都一个护身符,上有“亦受天”,以便将来让尧来找其父亲。这个红色丘陵正是在扬州北郊、晋代叫“三阿”城的南边。
宋代以前,今高邮湖的位置尚是陆地,高邮今城尚未建立。在神居山之北有一个县,汉初曾叫高邮县。后改为平阿县,晋时称三阿。三阿是北阿、平阿、下阿的合称。东晋淝水之战的序曲――“三阿之战”就发生在这里。三阿就是古高邮。三阿是因为淮水泛滥于明末清初而淹没在高邮湖中。在神居山之北侧至今还存有王尧村、骑龙村地名。相传帝尧在神居山发明围棋,尚有“仙人棋”遗迹。


八月夜晚南方星空的斗宿和箕宿。“斗维之野”对应着扬州吴地。



尧生活的年代

尧生活的年代现在可以推算出来。据记载,尧寿118岁。在其老年时由舜代行其职28年。舜在位50年。可得尧逝世后舜独立执政22年。根据我国重大科技成果《夏商周断代工程》结果,夏代从公元前2070年起(这年应是舜逝而禹即位的年代)。因此,可以大致推得尧是公元前2200年――前2100年的人。尧不能生活在荒漠上,他应生活在新石器时代的人群之中。这一时代在上古史学上应是“龙山文化”。
经省博物院考古研究所、扬州博物馆、高邮文管会于1993年联合发掘,高邮已在龙虬庄、周邶墩、唐王墩找到三处“龙山文化”遗存,并划为“南荡遗存”。 据省博研究员张敏先生文章,高邮的“龙山文化”遗存“可推定为王油坊类型龙山文化遗存。其年代可定在公元前2000年前后”。张敏在分析“文化的迁徙”以后,推断:“同时也证明了江淮东部出现的南荡遗存年代的上限不应早于公元前2200年”。公元前2200年正是帝尧出生的年代。因此,高邮有孕育帝尧的“龙山文化”的新石器时代遗存。
值得一提的是高邮龙虬庄遗址,为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主要为7000――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遗存。而在该遗址的上部找到南荡文化遗存。出土有陶鼎、盆、瓮、罐、壶的残片,皆为夹砂灰陶、泥质灰陶和泥质黑陶,不见红陶,陶器的纹主要为篮纹、绳纹。出土的一片刻文陶片,在全国展览时被称为“中华文明的曙光”(见图3)。现在认定,高邮龙虬庄陶文与甲骨文是同一系统的文字,但比甲骨文要早1000多年。陶片为磨光泥质黑陶盆的口沿,表面乌黑发亮,胎亦呈黑色。烧成火候较高。陶片的内壁 有8个刻划符号。左行4个类惟甲骨文,经古文字学家周晓陆先生破译为“戊辰、辛未”。证明尧时代已用天干地支纪年纪日(详见拙作《高邮陶文的历史价值和释义》,载《扬州史志》2006年第1期)。龙虬人以农耕(种水稻)、渔猎为生,是一个农耕社会。
因此,我们有找帝尧出生地的第五条判据:(5)龙山文化遗存。
这里要说明,我们对元代以后的资料不取。这里可以举出几例“假古董”:
(1)河北顺平。元朝统治顺平的蒙古统治者根据传说,如尧母洞等,叫建尧祠建筑,并编出大量故事。但是按分野理论,河北分野是张宿,与斗宿相差甚远。因此从元代开始,这个“假古董”被历代文人炒热。但是,有人对河北唐县、顺平一带是否帝尧的领地发生质疑,主要是:4200年前,该地靠黄河入海口,属黄泛区,黄河经常改道,并不适合古人生存。几百年后,建筑颓废,香火不再。只在近年因追求“名人效应”才又时兴起来。以尧母洞为例,尧母不是原始人,也不大可能穴居。尧母生于“斗维之野”的扬州附近,何时迁到顺平穴居的?
(2)金湖地名办提出“塔集是古代北阿(?)”并认为它就是古三阿。“是尧的出生地”。其实帝尧出生在三阿之南,塔集在三阿之北。最后竟将“塔集是尧的出生地”写入商务印书馆出的地名辞典中。塔集距广陵150里,因此,不是古时三阿。
(3)宝应有人说其射阳湖镇曾叫“三阿”乡,有尧庙,是尧的出生地。可惜当地地面真高仅0.5米,最高处为1.2米。在尧之后的1500年,吴王夫差“通”邗沟时尚为沼泽地。射阳湖镇距广陵200里,因此,也不是古时三阿。
因此,我们有找帝尧出生地的第六条判据:(6)适合古人生存。


 被称为“中华文明的曙光”的刻文陶片。



尧出生地6条判据

最后,借《高邮信息》一角,提出“帝尧出生地”的6条判据:(1)三阿之南;(2)三河;(3)斗维之野;(4)丹陵;(5)龙山文化;(6)适合古人生存。以6条判据作为我们科学地寻找“帝尧出生地” 的条件,防止“假古董”出现。供大家研究参考。
我们说:“帝尧生于东夷,发迹于中原”,是根据《史记・帝尧者》有“汤汤洪水,滔滔浩浩”记载。中原很难有这种洪水。孟夫子云:“似洪水之祸,实起尧之前,待至尧时,人事进化,始治之耳”。《说文》有:“尧昔遭洪水,民居水中高地”。帝尧出生后,即遭遇到世纪性大水灾(不是海浸),而且是全球性的,世界上许多民族都有记载。尧必定领导人民与洪水作斗争。由于长期大涝灾,使水稻不能种植,因饥饿造成尧和先民沿东西通道向中原高地大迁徙。到中原以后,由于仍在洪水期,帝尧与洪水作斗争有丰富的经验,又是帝喾之子,必定在中原成为领袖人物。

最后,我们也以格言结束(共勉之):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科学探索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