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特别报道
又见吹糖人

2006-08-22 00:00:00    作者:郭玉梅    来源:今日高邮

编者按――
劳动创造人类。数千年来,人们用自己辛勤的双手创造了璀璨的人类文明,也形成了流传久远、分工不同的各行各业。但在我们的身边,这些见证人类文明发展的、蕴含着悠久文化的老行当却正在消失,速度之快,令人吃惊!手艺人生,饱含多少酸甜苦辣;人生手艺,品尝无尽喜怒哀乐。为此,我们记录、我们关注、我们探寻邮城人身边的老行当。从即日起,本报推出“走进老行当”专栏,将镜头直接聚焦到曾红火一时的老行当。欢迎广大读者来稿或提供资料,共品个中滋味,同享美好回忆。

老人坐在那里,面前摆放着摊子,摊子的桶里是一只燃着木屑的炉子。炉子上架着一只分成三格的糖锅,分别盛着红、绿、黄三色的糖稠。老人娴熟地从锅里抠出一块块他所需要的颜色,捏捏转转,什么孙悟空、老鼠偷油、糖葫芦、糖哨、大刀等一个个造型鲜活的糖塑就从他手中“跳”了出来。
老人叫任正发,今年72岁,头发花白,一副大大的黑框老花眼镜架在鼻梁上。他与糖塑为伴已有32个年头。现在,他每晚都把摊子摆在蝶园市民广场的东南角,摊头的塑料把子上总插着一两个孙悟空、糖哨等糖塑。
说到当初学习这门手艺的时候,老人坦言那时纯粹是为了养家糊口,而现在每晚出来却是为了能让这门手艺“长寿”。 据老人讲,目前高邮城上会吹糖人的手艺人只有两个,一个是他,另一个姓曹,今年75岁了,基本已不出来做活。
因为想采访老人,记者连续两晚“蹲点”,见识了老人的独门手艺。记者以一个普通顾客的身份来到老人的摊前,表示想买一个糖人,老人问:“买什么?”“老鼠偷油会做吗?”“会做。”“做一个。”话音刚落, 只见他从糖锅里挑出一团红色的糖稠,放在手里,捏成长条,在最细处咬断,把细头含在嘴里开始吹,边吹边捏,先做油壶,然后做老鼠,一会儿功夫便大功告成,偷油的小老鼠趴在油壶上憨态可掬,惟妙惟肖。在老人做“老鼠偷油”的时候,记者算了一下,大概2分钟的捏塑中,老人就用搓、捏、团、挑、揉、压、按、擦、拨等手法,一招一式,有板有眼,技术之娴熟、手法之多变,让人眼花缭乱,引得众多市民驻足观看,拍手叫好。不少上了年纪的市民对此感慨万分,由衷地感叹“现在真难得一见了”。令记者纳闷的是,既然是难得一见,老人为何不把这门手艺传给家人或徒弟。“没人愿意学”,老人的回答非常干脆。他告诉记者,当初,他的这门吹糖人手艺还是特地到上海拜师学的。别小看吹糖人,学了整整半年的工夫,学成之后在上海做了15年。记得那时侯,吹糖人挣得的收入非常不错,一个月下来基本和在工厂上班的工人工资差不多,甚至更多。而如今,吹糖人挣的不多不说,学起来也烦,现在的年轻人有谁还愿意学?
老人除了吹糖人之外,还卖一种麦芽糖做的“料糖”。“料糖”盛在老人的一个铁皮做的盒子和一只白瓷罐里,共有三种颜色,均是深色。这种“料糖”很受小孩子欢迎。在记者采访老人的过程中,不时地有小孩子过来递给他五角钱,老人就拿出两根短短的木棒,从糖罐里挑出一小团、两种颜色,相互搅和一下递给小孩子。小孩子拿到手中,用舌头轻轻一舔,甜甜的滋味在口中蔓延,也在老人的心中蔓延。老人告诉记者:“只要身子骨还能动,就会天天出来做。”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