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9-01 00:00:00 作者:徐炜 来源:今日高邮
打铁是一门很古老的手艺,同时也是一门很辛苦的行业,既脏又累,俗话说“世上有三苦,撑船、打铁、磨豆腐”。如今,随着社会的变化,科技的发达,什么东西都能大机器批量生产,而古老的铁匠活现在究竟有没有跟上现代化的步伐呢?带着这个疑问,记者走访了邮城一家打铁铺,了解了有关情况。
经过多方打听询问,记者终于在北门大街的人民路上找到了一家打铁铺,铺子不大,里面堆满了各式破旧的打铁用具。打铁铺的主人是年已72岁的张宗文。老张师傅告诉记者,自己13岁就开始学徒了,这样屈指算来也有将近60年的打铁史了。在与老张师傅攀谈时,可以感受到岁月在老人心里刻下的印记。
老张师傅自幼家境比较贫寒,弟兄三人不得不很小就出门学手艺来维持一家的生计,两个哥哥一个学了理发,一个做了皮匠,自己则跟随师傅学习打铁。当记者问他当初为什么要学打铁这么苦的手艺时,老张师傅笑笑说:“以前苦日子过惯了,也没感觉到打铁有多苦。”老张师傅嘴上虽说不苦,但从他腿上留下的累累伤痕还是能感觉到当时所受的苦痛。他说,自己跟随师傅学了五年的徒,一开始就做些拉风箱的辅助活,干活时为了保持炉中的火烧得旺,就跪在炉边一边拉风箱一边往炉中加炭。由于炉中温度非常高,同时不时有一些小的炭屑从炉中滚出,自己跪在炉旁,久而久之就被烧红的炭屑烫出了很多脓包,时间一长就留下了斑斑疤痕。说到这,老张师傅就抬起腿,向记者展示当年学徒时留下的印记。不仅如此,在做学徒搬运钢材的过程中,由于年纪小,营养跟不上,力气也不够使,所以他经常承受不了手中的重量被砸伤,还有就是因为缺少经验,当用火钳从炉中夹出烧红的铁条时,时不时因为手拿不稳而被烫伤。
经过五年的磨炼,老张师傅的打铁活终于学成了。后来家里加入了生产组,自己就帮着生产组打一些农用器具。因为当时农业生产很受重视,所以农业用具需求量比较大,接到的打铁生意也不少,一家人的生活还是过的很不错。过了几年,自己被组织调到造纸厂当工人,有了 固定收入,仍然是干打铁的活,虽然苦了点但还是坚持了下来。一直干到56岁,从单位退休后才开了这家打铁铺。
老张师傅笑着对记者说,打铁整天就是抡胳膊,一天之内拿着铁锤在铁砧上抡个好几百下是家常便饭,是个纯力气活。说是这样说,但铁在炉火中烧的火候,打锤时的力度和角度都是有讲究的。当记者向他求教打铁技术时,他毫不隐瞒地回答道:“打铁,进火是最重要的,也就是说,冶炼钢材时,要掌握好火候,不同的钢材,采用的火候是不一样的。另外在打铁时,一手握着錾子,一手拿着锤子敲打,稍不留神就容易砸到手上,自己当初刚学打铁时由于技巧掌握得不好,手上经常被砸破皮,后来时间长了,慢慢积累了经验,就基本上避免了砸伤的情况,所以两手如何协调好也是有功夫的。听了老张师傅讲解打铁的技术后,记者感到要想打好铁还是需要有点过硬的本事才行。老张师傅还告诉记者,现在自己已经用鼓风机取代了风箱,因为有鼓风机,火不怕被压熄,而且炉中的炭都加了一点水,这样做是为了防止炭灰乱飞,同时加了水的炭也耐烧,这种经验是他自己从实践中摸索出来的。
当谈到现在打铁铺的生意时,老张师傅说,现在主要帮乡里人打造一些简单的农用工具,比如割草刀、镰刀、铁锹、锄头等,因为现在生活好了,很多农村人都不需要这门手艺了,打铁铺自然就没了,更没有人学打铁了,所以现在有些村民如果需要打些铁制品的,自然会到这里来。另外,他还帮街坊邻里打一些铁勺、锅铲、火钳等生活用具。正聊着,一个老人拿着块旧铁块要打一把刀,老人告诉记者,商场里的刀中看不中用,结结实实敲打出来的刀才好使。老张师傅说,这样的顾客已经不多了,老百姓过日子已经很少用打造的铁具了,生意跟以前相比差了不少。而且如今生活好了,人们认为打铁一来赚不了钱,二来比较脏,都看不起这活,没人愿意学。现在五个子女当中只有大儿子因为岁数偏大,同时又下岗在家,不得已才和自己帮帮忙,可是他没学过专业打铁技术,所以只能干些简单的辅助活。老张师傅告诉记者,因为自己退休在家有养老金,生活应该能过的去,本来也可以歇歇不干了,可是儿子现在下岗了,没有生活来源,又没有其他技能,自己只能再扶持他一把,趁现在还能打就再打几年,直到打不动的时候再想别的办法。
最后,老张师傅无奈地说,这么多年其实已经对打铁产生了深深的感情,从心底里也一直不愿放弃这个职业,可是自己现在岁数也不小了,也打不了几年了,想着手艺没人继承,觉得很可惜,他真切希望这个古老的手艺能够一直传承下去,让所有人都能了解这种文化,熟悉这段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