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9-05 00:00:00 作者:徐炜 来源:今日高邮
随着物质生活的日渐丰富,一人拥有几只手表的现象已很普遍,一些高档手表已演变成一种时尚的追求或身份的象征;不仅如此,许多家庭的挂钟也是造型各异,美不胜收。但从总体看,目前很多人已经用手机取代了手表的功能,手表从许多人手腕上消失了,那又有多少人还会拿着残破或损坏了的手表或大钟找钟表师傅呢?
想要解开心中的疑惑只有到钟表店去寻找答案。可如今修钟表的店铺已不多见,记者在费了一番功夫后终于在北门大街上发现了一家破旧的并不起眼的钟表铺,门牌上的字已经有些模糊,想必是时间很长了的缘故。记者踏进店门,看见一位老人正坐在修理柜前仔细地修理着手表。老人右眼上带着一个圆筒型的塑料眼罩,颇似“独眼龙”,让人感到很是好奇。老人看见记者后抬起了头,放下了手中的活,也顺手摘下眼罩。当记者询问老人眼上戴的是什么,老人笑笑说,这是自己沿用了几十年的“修表镜”,是作为放大镜来用的,那些细小的用肉眼很难看清楚的精密零件的操作全靠它呢。
一
老人名叫朱庆玉,今年73岁,修钟表已有五十多年的历史。问道当年为什么会选择干修钟表这一行时,朱师傅笑着说,自己从小就对手表之类的精密仪器很感兴趣,平时只要遇到合适的东西就喜欢拆拆装装,家里人看到他有这方面的爱好,就请了位老师傅教他修钟表。朱师傅说自己在学徒期间实际上也没学到什么技术,只能跑跑腿,打打杂,给师傅端茶倒水,有时师傅在修理比较复杂的手表时会故意找理由把他支开,等回来时,手表已经修好。还有就是师傅可不是手把手传授他修表的技术,而是只有在师傅高兴时,才可以站在师傅旁边看着修表,偷偷学点修理技术。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当时在修理行业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叫“教会徒弟,饿坏师傅”。但总体看来,当时修表还是一门好手艺活,工作稳定,技术高,一人挣钱,养家糊口没问题。
朱师傅四年学成手艺回到家,那时侯街坊四邻谁家要是有表坏了的都会找他修理。修了一段时间后恰逢集体成立了钟表厂,他因为有技术特长就进了厂专门搞钟表维修。朱师傅告诉记者,那会在厂里可算是长见识了,各种式样的座钟、挂钟和手表都有,有的从来都没见过,内部构造也比较复杂,修理起来很麻烦,有的甚至还去请教了以前的老师傅才搞定的。虽然比较辛苦,但总算增加了经验,使得以后修理钟表能够游刃有余。
到了上世纪60年代末,朱师傅响应国家号召去农村劳动锻炼。在完成规定劳动任务的基础上,他不忘自己的老本行,利用空闲时间帮村民修表,只要不是大问题都不收费用。时间一长和村民们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到了朱师傅上调回城的时候大家都舍不得他走。
二
回到城里后,原集体钟表厂已经倒闭了,朱师傅只有自谋出路,就在北门大街上开了这家钟表修理铺,到现在也快30年了。朱师傅告诉记者,现在除了机械表之外,电子表、石英表都已经很普遍,再加上很多人都买了名牌表,本身质量就很好,就算有点小毛病也有“三包”保障,所以修表铺子已经很少有人问津,现在只有一些上了年纪的人因为对老钟表有感情,一直舍不得换,有毛病了才送来修,另外还有些农村人也来找他修。这样一来,每个月的收入只能勉强度日,生活很是拮据。可是在上世纪70年代末那会,因为社会经济落后,人们想要一块表并不容易,因而对于手腕上的表自然是细心呵护,有点问题就会找他修理,有的有钱人还会定期把表送到他这来进行维护保养,所以生意还是不错的。
当谈到修表需要注意哪些问题的时候,朱师傅来劲了,他兴奋地对记者说,修表的拆、洗、装、校对等几个步骤都是很精细的活,需要屏心静气,要有很大的耐心,用最微小准确的动作来操作,不能有丝毫的闪失。同时,修表时还要胆大心细,任何一点疏忽和不仔细都会导致前功尽弃。比如,修梅花表不能性急,这类表螺丝只有黄米粒大小,气不能出得大,气出得大就吹跑了;还有表零件不能用手捏,因为手上有汗,零件一沾上手汗以后就会生锈。听着朱师傅说得有板有眼,觉得他能在没有什么量具、工具的情况下,只凭眼和手,居然能钻夹发丝粗细的钻孔,能挫制极小的轮齿,能修整微细的游丝,真是让人深感佩服。
三
在聊到修钟表行业的前景时,朱师傅深深地叹了口气很无奈地说,干修钟表这行需要有非常平静的心境,可是现在年轻人在这种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已经很少能有这种心境了,所以没有年轻人愿意学修钟表。自己岁数大了,眼睛也不行了,也干不了几年了,整个修钟表的行业还是只依靠老一辈的人支撑,将面临无人承接“衣钵”的危机。朱师傅在担心的同时还是真切希望有一批年轻人能接过他们的班,将修钟表的手艺一直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