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9-08 00:00:00 作者:姬峰/文摄 来源:今日高邮
古人曾沐浴而朝,斋戒沐浴以祀上帝,这是一种隆重的礼仪。孔子最赞赏的学生曾点甚至把洗澡作为一种至美的人生境界。人们以沐浴为礼仪,以沐浴为生活,甚至还曾以沐浴为禁忌……当过去的历史随岁月远去,我们在遗存的图象中盘亘,那曾经的洗澡已演绎成为一个悠久的故事,关于生活,也关于艺术。
――题记
还清晰地记得小时候在澡堂子里游来游去的那种畅快,还记得跑堂师傅啪啪直响的热毛巾擦在身上的那种感觉,还记得洗完以后叫份馄饨吃的那种满足,还记得澡堂子里老人们那高亢的戏曲声,还记得池子里氤氲缭绕的温馨,还记得一群大人们聚在一起狂侃国事家务的那种趣味……这一切都被人们叫做扬州消闲文化中的“水包皮”的特色。忆及此,记者突然有一种冲动,对我们高邮的沐浴文化历史来一把酣畅淋漓的追根溯源,以勾起属于我们邮城人共同的那份旧时的记忆……
记者来到北门大街找到了饮服公司的老同志了解邮城老浴室的情况。通过公司的介绍来到了李如涛老人的家,老人欣然答应了采访要求,于是记者便跟随着李如涛的记忆回到了从前:
以前的高邮城由北向南共有17家老澡堂,分别是万福泉、福寿泉(猪草巷)、华兴池、东玉堂(草巷口)、万安泉、浴德泉、三星池、碧玉泉(马棚巷)、四德泉、第一泉、如意泉、南园浴室、新新池、明星浴室、天一泉、天福泉、海天池。最早期的这些浴室都是属于官宦人家所有,多半是当官的告老还乡后,回地方置办的或地方上的土财主置办的产业。比如说当时高邮最有名的乡绅马世杰,清朝时期曾在山东担任府台一职,回家后置办了碧玉泉;又比如三星池的杨谨之的父亲(绰号“杨二辣子”真名已不详)也是州官出身;华兴池的关老太爷也是州官出身,少数民族,告老还乡后置办了这一产业。随后多半的浴室都开始转向典给开店的小老板进行经营,而李如涛的大伯和父亲就是这一批中的典型。
太平天国年间,李如涛的祖父李春华和二祖父李春富带着家眷从苏州来到了高邮,先是追随马世杰,后因变故,最终一家人选择了追随关老太爷,后将浴室典下。起初浴室并不叫“华兴池”,而是叫“小沧浪”(这块牌子至今仍保存完整),后经商议而改为“华兴池”。当时该浴室地处高邮的黄金路段、商业中心,商贾云集,北有御马头,更是交通便利,生意自然不会差。华兴池南北长35米,东西宽25米,占地875平方米,共有四个堂口,138个座位,小楼雅座22个座位(地方官绅),楼下大暖房(老板、贤士)24个座位,小暖房(中小店家老板)32个座位,其余的60个座位则是一般容纳劳苦大众的厢口。以雅座为例,冬天铺长垫、暖垫,夏天铺草席,还有帘布做成的大扇由伙计不停的拉动成风,让澡客倍感凉爽。另外每人共三条围巾,下水前有人会在堂口帮你取下围巾,上来时再帮你围好围巾,套上干的草鞋拖,服务相当到位。相比之下,厢口的那些劳苦百姓就只能穿一双木拖鞋,不过服务人员的态度却是不变,只要你进澡堂里面,便会有人领着你坐下,甭管你洗或不洗,先是递上毛巾让您舒服一下,基本上客人也就留下洗了。华兴池每天开业以灯笼为信号,灯笼上写着“菊花”、“香水”四个大字,只要灯笼挂起,澡堂子就开门迎客。
李如涛的大伯李德奎是这行的能手,对上要巴结官僚乡绅,对下还要应付地痞和泼皮无赖,但他都能应对自如,游刃有余。当时洗澡是先洗后付账,澡客有的记账,包月打八折,劳苦大众可以赊账,逢年过节再补还上,实在没有的话多少给点也就算了,这样的老板自然会赢得顾客的青睐和尊敬,所以,华兴池的生意自然是没的说。高邮所有的浴室或多或少中途都关过,但华兴池除了1931年发大水时关了几天,日本鬼子进入高邮都没关过。
老板生意好自然离不开好的手下,华兴池的老一套班子可以用这么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眼勤、手勤、腿勤、有绝活”,挤毛巾的师傅哪个不是手上厚厚的老茧,都是在开水里练出来的,还有接骨、擦背、理发、修脚、捏脚、刮痧、放血、推拿按摩样样有绝活,顾客在这里能够享受到一流的服务,自然是舒心不已。老板也不亏待工人,工资日日清,按四六分成,老板六,工人四,逢年过节什么的还有分红,这在同行业中属于最高的报酬,也因此,华兴池的伙计家家都有大房住,条件都还不错。到了1955年之后,服务项目比起以前少了很多,态度不如以前那样了。
当今天再步入老澡堂时,那种氛围还在,旧的给人以无限的怀念。李如涛现在也还是每天坚持一把澡,他说这样的生活很好,老澡堂子的一切都见证了我们高邮的风风雨雨,也见证着高邮的沐浴文化的发展,成了高邮民俗文化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李老的这一席话对我们的触动确实很大……
经四德泉现在的承包人张老板的介绍,记者又找到了以前高邮城区老澡堂的总负责人王怀德。在他的家中,记者又开始了一趟回归之旅。王怀德,今年72岁,母亲被日本鬼子机枪扫死,哥哥参军后参加了南下的解放战争,后又去抗美援朝前线,最后牺牲在前线。受其影响,王老带着国仇家恨随即也参了军,退伍回家后就一直在沐浴行业摸爬滚打,一转眼就是30多年。他对于高邮的老澡堂更是有着清晰的记忆,特别是建造结构,人员配备,服务质量等等了如指掌。说到高邮城的老浴室构造,王老颇有耐心地介绍到:如今高邮的老浴室就剩下明星、四德泉、向阳、三星池(高邮浴室)、玉堂池(草巷口)、华兴池这几家基本保持了原来的“地龙”特色。记者在四德泉浴室亲眼见识了这样的构造,不得不惊叹于发明者的过人之处。地龙也就是横卧在暖池、凉池下面的地下烟道,老澡堂的烧水池挨着烧水的大锅,锅下面大火熊熊燃烧,烟道从水池下经过,起到保温的作用。相比现在大锅炉烧水的浴室桑拿,老澡堂子的汽才显得更足,更加的汽圆水暖。直到现在这些老澡堂子在每年的修补时还叫上王老。王老回忆说,以前的浴室还卖小吃卖水果,冬天主要卖烂蚕豆、花生、瓜子;夏天则是卖西瓜,凉藕什么的,还兼卖水烟和旱烟。逢年过节还得摆上大香大烛,敬浴神,保平安;七月十五鬼节那天还要请三大师敲一遍,做做法事,烧点纸钱……他说,过去人一般不洗头遭澡,民间有种说法,就是新澡堂子开门,澡堂 主人得花钱找个叫花子先洗头锅水。关于这一做法的原因可谓是众说纷纭,一种说法是叫花子命贱,让他去沾头锅的晦气,除去浴室的晦气,生意才能好;另一种说法是以此敬武则天,相传武则天好淫逸,大兴浴池,为选壮实男丁行鱼水之欢,然后男丁就会死掉,所以找个叫花子去做替死鬼……当然这些也都是民间的一种笑传。还有一种关于“生水”、“熟水”的说法则是比较的合理,生水就是刚烧好的水,也就是每天中午刚开门去洗的时候水是刚烧好的,并没有完全的烧熟,汽也显得不足,老年人洗时则会感觉到冷。而到了两三点以后,水就会渐渐的熟,汽也烧的差不多了,汽一圆水一暖,洗起来自然是舒服的很。记者也清楚记得小时候在澡堂子里的那种感觉,老浴室汽圆后再加上本身的聚气,人在里面感觉非常的舒服,浑身上下放松,有时感冒什么的进去闷上一会,感觉就舒服了不少,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至今还是选择去老澡堂子泡澡的原因。
离开王老家,记者又折回到四德泉,与在厢口里休息的老人们攀谈起来。老人们说,以前有时兴话――“洗澡四德泉,吃饭五柳园,要玩上戏园”。蒋老,今年67岁,自打记事那会就一直在这洗澡,一来一去也有六十余载了,感觉这里基本上没怎么变,一直保持着以前的那种风格,进门买的还是木制的“筹子”,擦背也是买筹子,上来以后茶水也提前一会倒好了,不凉也不烫,喝着相当的舒坦,这就是这么多年和这些跑堂师傅们的默契。除了雅快之外,这里的氛围也是老人们来的原因之一。遇上几个熟识的朋友聚在一起谈论时事,从家乡高邮谈到中东石油之争,从儿女的孝顺,谈到牌桌上的趣事……反正只要是个话题就能拿出来溜溜。这不由得让记者想到了老舍先生笔下的“茶馆”,一块“莫谈国事”的牌子往墙上一挂,那感觉就全有了。这时旁边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老者也插了上来:前段时间儿子给了他一家豪华桑拿的洗澡券,进去一试,完全不是那么回事,水不够暖,汽也不够圆,光论装潢那肯定是没的说,但最后还是回家感冒了,还是老浴室好,洗的放心也舒心……在谈到时下高邮沐浴行业的激烈竞争时,张老板笑着回答,他也只是承包人,这样的浴室方便的是那些有需要的人,他们还习惯着这样的洗澡方式。和其他浴室相比,四德泉算是最接近以前的,除了外墙重新粉刷了一遍,里面雅室装了空调外,其余的都没变,生意也还不错,主要以附近的老顾客为主,大家在一起时间长了也都习惯了这样的节奏,习惯了这样的生活。记者开玩笑的问周围的老人“如果哪天这家浴室要改造成现代化的浴城什么的,你们怎么办”,老人们都说要是这样不知道还能不能和这些老朋友聚一起了,他们也呼吁保留这些老的澡堂。跑堂的师傅也在一旁说,他尽管工资不高,但也是习惯了这样的服务方式,能帮助到人,和这些老澡客们在一起聊个家长里短什么的,其中自是有说不尽的乐事。他还给我们回忆了两次急救中风老人的故事。有两个老人在池子里待的时间太长,出现了呼吸困难、中风的现象,他们和澡客没有袖手旁观的,把老人抬出来后,及时送往医院救治,最终救回了老人的性命。记者在刚进门的位置就已看到了老人家里送来的锦旗。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人情味,老澡堂子里有的是人情味,像刚刚那种情形,兴许有些人会怕做好事反惹祸上身什么的,在这里完全没有,你可以感觉到老友的热情和浓烈的人情味,这是我们所需要的,也许也是我们整个社会都需要的。
据不完全统计,我市现有较大沐浴企业230家。其中,城区113家,各乡镇117家。但以前的老浴室已经所剩无几了,不是因为亏损严重就是因为地区拆迁,这也确实是一种沐浴文化的转型,也许这是市场竞争的必然,又或许是其他诸多因素的影响,但是我们不会忘记这些记忆,时不时的拣起来带来会心的一笑,给我们久违的舒心。这样的追溯不仅仅只是一次复古,更是一种缅怀,一种神往,对于历史以及伴随历史一路走来的民俗文化的回味,尽管也有苦涩,但请相信这是浪漫的,无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