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特别报道
追寻青春燃烧的岁月

2006-09-22 00:00:00    作者:杨鹏 袁慧 文/摄    来源:今日高邮

――泰州插队知青来邮探亲纪实

“以前的那帮在我们这儿插队的知青马上就要到了,四十年不见,不知道他们还能不能认出我这个当年领他们回来的人?”“小朱呢,小朱回来吗?还有演哪个刁德一的卢顺元,不知道他们现在怎么样了?”“都老了,有生之年能再见到他们心里真是感慨万千啊!”18日上午九时,满载泰州知青的大客车刚到高邮镇政府的门口,便被闻讯赶来的老乡和当年知青点的老领导们围得水泄不通,大家一面在人群中寻找自己熟悉的面容,一面向身边的人不断询问,一张张年迈的脸上写满期盼和欢喜。

月是故乡明

拥抱、眼泪、笑声……迎接老知青的现场是一片欢乐的海洋,每个人都与身边的老友们紧紧地拥抱在一起,此时一切的言语都无法表述他们的心情,手中的劲道是最有力的语言。
终于回家了,曾把无悔的青春留在了40年前的第二故乡的泰州老知青们,在泰州知青回访团筹委会及高邮镇有关负责人和当年的知青老干部等人员的共同努力下,终于又踏上了回乡之路。一下车,单焕文就贪婪地呼吸着身边的空气,动情地说:“整整四十年了,这些年在外工作,不管遇到高邮人还是泰州人,在我心里都是家乡人,不管是泰州话还是高邮话,在我的耳里听来都是家乡话。从进入高邮地界开始,我便不住观察,这一路上各式展现东方邮都的标识、雕塑,川流不息的车流,全然已是一个崭新的高邮。虽然我已不识当年的中市口在何处,寻不见当年通往县城的那条小道,可不管沧海桑田、世界如何变迁,家乡的一切还是那么令人神往,家乡的人还是那么热情,‘少小离家老大回’”的心境油然而生。”
单焕文此次特别想见到自己当年的生产队长金加义。记得刚来的第一年,自己没能回家过春节,五点多钟就吃完年夜饭的他早早地上床了,听着窗外声声爆竹和小孩子四处游走的声音,单焕文心里有着无限的惆怅。就在他独自一人思念着家乡的时候,听到门外传来了敲门声,打开一看是自己的生产队长,正捧着两个碗站在门外,陪他过年来了。单焕文说,虽然那碗里只是馒头和一点点咸肉,可当时的那个场景至今想起仍然温暖着自己的心。 这些年一直念叨着要回来看看,就像一个梦一样,久久盘绕在心底,今日终于可以圆梦了。
“流浪的人在外想念你,亲爱的妈妈,流浪的脚步走遍天涯,没有一个家……走啊走啊走啊走啊,走过了多少年华,春天的小草正在发芽,又是一个春夏。”原凤凰大队文艺宣传队队员卢顺元的一曲《流浪歌》引起了全场的共鸣,他在联谊会上感叹:蓦然回首四十年前的今天,我和大家响应党和国家“上山下乡”的号召,从泰州来到高邮城东公社(现高邮镇)插队落户,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在这里度过了我们人生的灿烂岁月。我常自豪地说,我一生最美好的十年是在凤凰度过的,我的青春年华、少年幻想都留在了沿河口,留在了王庄,留在了高邮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如今第二故乡变得越发美丽,我有时候与一同插队在此的老伴回忆起当年的时光,仿佛就在昨天一样。
    
锦绣家园看不够

在来高邮前,老知青们就想好了,要到当年下放插队的村组去看看。高邮镇的接待人员原本还想安排老知青们休息,可中午刚吃过饭,老知青们便按捺不住心中的思念之情,纷纷表示想立刻去看看当年自己呆过的地方,看看当年淳朴的老乡和田间的一草一物。
正午时分,两辆60座的大客车载着老知青们向插队的村组一路驶去。路边的每一处早已没有了当年的痕迹,可他们努力在脑海中搜寻着,每一个相似或勾起他们回忆的地方,都让这帮老知青们激动不已。记者同坐的徐万均老人看到车窗外干净整洁的武安干渠时,禁不住对记者说,:“我们当年从泰州来的时候就是乘船过这条干渠到凤凰的,那时候哪有这么好的路,一到下雨天,穿着雨靴走在烂泥路上,一脚踩下去再抬起来没点技巧还不行。现在不仅路宽敞了,而且干渠也变得又干净又宽了!两岸多了许多漂亮的绿化和整齐的楼房,要不是常在记忆中回忆这条路,我现在还真不敢认了。”
“那条路原来也通县城的吧,现在也成水泥路了!” “对呀,我们凤凰文艺宣传队当年到四乡八队去演出,经常走这条路。”一提起当年的凤凰文艺宣传队,老知青们开始沸腾了。当时的骨干成员卢顺元骄傲地说:“当年我们的凤凰宣传队可风光呢,排演的全场《沙家浜》不仅享誉全高邮,还代表高邮县去扬州汇演。除了在自家生产大队表演,平时农闲时分,别的村组大队还会邀请我们去表演,田野里、大队村部、县城的舞台上随处可见我们的影子。”
“还有自编自导的七幕扬剧《血海深仇》,以日军火烧高庙圩为背景,讲的是一户家庭惨遭日军杀戮后奋起反抗的事件,在广大群众中引起很大反响,看过的群众无不掉泪。还记得扮演那个日本军官的知青张玉勇,因为实在是扮得太像了,老乡都激动得恨不得冲到舞台上去揍他。以后好长一段时间,大家一见到他都会想到这部扬剧。”亲眼目睹该戏剧的徐志绪(原城东公社高谢大队团支部书记)跟着介绍道。
一路上,老知青的脸上写满了欣喜、惊讶,犹记得凤凰的沿路原来全是一望无垠的田野,当年在这片土地上学插秧、踩水车、拉犁的场景又浮现眼前。如今两边成排的楼房、高大的树木,无不在告诉知青们,曾经贫困、稚嫩的凤凰羽翼已渐丰满,正在昂首飞翔。

那些熟悉的身影

有人在回忆自己的上山下乡的岁月时,说知青是一个古老的故事;还有人说,知青是一个无奈的过去。可不管经历过多少挫折或磨难,但很多人都深深记得曾经有过那么一段难忘的知青岁月,记得那段岁月中一些自己永远都无法忘记的人。在原凤凰大队王庄生产队,就有着一位已经87岁高龄的老人,被几名插队的女知青深深惦念着。
1966年,袁彤云、翟丽娟、黄玉华等五个人一起被分到凤凰大队王庄生产队。刚从学校毕业出来的19、20岁左右城市女孩,不要说不认识田地里的小麦、水稻,连烧饭用什么草都不知道。翟丽娟回忆当时不知道老乡家烧饭用的草都是晒干水分的,她们却用的是田里刚收割上来的青稻草,很长一段时间里她们还纳闷,怎么老乡家的早饭一会儿工夫就好了,她们的却要花上了个把小时。饭烧不好,但还要按时上工,饿着肚子干活的滋味真不好受。王庄队队长王明喜的老母亲知道后,家里饭好了她总会叫上五个女孩子到她家里去,逢年过节的时候也都将她们接到自己家里去,在王庄插队11年之久的翟丽鹃有9年的春节是与王家人一起过的。时间长了,老人与翟丽鹃她们的感情是越来越好,在得知有着三个儿子的老太一直想有个闺女的时候,他们五个人不约而同地认老人做了干妈,这次有机会回家看看自己的老干妈了,干女儿黄玉华不顾刚刚扭伤的脚腕,硬是一跛一跛地跟着来了。
小五子、留惯子、二妮、老妇女主任……当袁彤云几人重又走在熟悉又陌生的王庄路上时,熟悉的身影一个个映入眼帘,虽都已不再青春年少,可年轻时的神情依然清晰可辨。这家看完那家请,每个人都有太多太多的话想要跟她们说,当年唱得一口好秧歌的刘老太太不顾80高龄,即兴为她们唱起了当年的田间秧歌 。此时不远处的高王、高谢等村庄同样也沉浸在重逢的喜悦中。四十年的岁月,尽在弹指一挥间,可那段在高邮城东公社的生活永远地留在老知青的记忆中,刻下深厚的烙印。再次喝上老乡沏好的家乡茶,吃着家乡饱满的菱角,与老乡细诉这四十年来的种种,知青们感到无限幸福,袁彤云还特地从老乡家带走了一把小米葱,她说要将第二故乡的味道带回家。
而在赵家组,施浩明、贾年公、凌驾中三人看望当年的老队长钱玉祥时发现,因老伴长期患病,老俩口就住在一间只有20几平方米的小屋子里时,他们心酸了,临行前,三人给老队长留下了三百元钱。
   
想为故乡再做点事

四十年过去了,当年的知青早已在城市的生活中找到了各自的位置,一些人还有所成就,现任韩国喜来健医疗器械中国分公司院长(相当于中国公司里的总管)的卢顺元,不仅时刻通过电视关注第二故乡高邮的发展,还将自己的公司开到了高邮来。他表示,虽然农村插队消磨了最灿烂的青春年华,失去了许多本应该拥有的东西,但我们同时也得到实际生活能力的锻炼,这一艰苦生活的磨炼是我们一生的财富。之所以来高邮开分公司,是希望为家乡能建设得更好,经济更加发达做一点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 不仅是他,还有不少人都在想怎么为家乡多做点事。代表知青发言的冷光裕(现任泰州市海陵区人大副主任)表示,虽然大家已年过花甲,但我们将继续发挥余热,积极为家乡招商引资,争取拿出像样的项目为家乡发展经济。
四十年相思,今朝梦终圆。不知不觉中已到了下午五点钟,前往各个村组探访的知青开始陆续地来到王明喜家集中。老知青们一路频频回头,不住向远处眺望,向四十年前青春燃烧的岁月探望,仿佛要将这家乡的水、家乡的一草一木都装进心里,刻在记忆的深处。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