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特别报道
辛勤“酿蜜”的养蜂人

2006-09-27 00:00:00    作者:陆学智/文图    来源:今日高邮

养蜂人成年累月出没于荒山野岭,衣食住行往往都非常艰苦,但他们大都从心眼里喜欢勤劳智慧的小蜜蜂,热爱养蜂事业,他们就像蜜蜂一样,为人酿蜜,造福人类。――题记


徐峰在运河西堤上放蜂

对蜜蜂的记忆缘于40年前的一首儿歌:“青青的叶儿红红的花,小蝴蝶贪玩耍,不爱劳动不学习,我们大家不爱它――要学喜鹊造新房,要学密蜂采蜜忙,幸福的生活哪里来,要靠劳动来创造。”到了中学时代,通过学习课文《荔枝蜜》,对蜜蜂才有了进一步印象。但真正认识它、了解它,还是今年8月的一次采访。这次采访使我了解了邮城养蜂人的生活,同时,对被誉为“空中农业”的蜂产业也有了全新的认识。
我国是世界上第一养蜂大国。全国目前约有蜂群700万群(一群为3万至4万只左右)。高邮养蜂业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当时谈不上规模,只有几个人放养。因是资本主义尾巴,只能悄悄地进行。改革开放后,养蜂业在我市农村才逐渐活跃起来。全市真正以养蜂为业的人也不足10人,最多户为50箱,以二沟等乡为主。全市累计养蜂量在100箱左右、蜂蜜产品专门由县土产公司统一收购。当时的蜂蜜基本供应蜂乳厂,蜂王浆等产品全部出口。如今,经过30多年的发展,全市养蜂人由原先的几个人发展到20人以上,养殖专业户也有10多户。主要分布在三垛、周山、卸甲、司徒、横泾、甘垛、汤庄等地。养蜂规模500箱左右,最大户120箱。全市累计年产蜂蜜2.5吨,蜂王浆250公斤。养殖规模60箱左右户,年平均纯收入一般在2万元左右。
家住三垛镇南丰村(原二沟)的徐峰,是笔者采访的第一位养蜂人,也是目前惟一在城区运河堤上放养蜜蜂的人。虽说他今年只有39岁,但养蜂的历史已近20年。养蜂量为60箱,规模在高邮业内处在第二位。1987年,他在二沟初中毕业,因身体较为单薄,所以,他就拜师学起养蜂这一行。由于他能吃苦,肯钻研。一年后就离开师傅,一人单独养起蜜蜂。因为没有经验,学徒时脸上身上常被蜜蜂蜇刺得块块红肿,吃饭睡觉都受影响。从几箱发展到十多箱,前几年,他养蜂以繁殖为主。这期间,他走南闯北,风风雨雨,年复一年,用他自己的话说:养蜂业是个饿不死胀不昏的行业。话虽这么说,但他还是那么热爱养蜂业,问及为何不改行时,他却一副自信地回答:我就喜欢小蜜蜂的勤劳品格和团队精神。而且它对人类贡献最大,经它采撷过花蕊的植物一般都增产25%左右;由它酿造的蜂产品更是人类养身保健长寿之宝。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保健知识、蜂产品知识的普及,21世纪的人们对蜂产品需求将大大增加。眼下,在城里找份适合自己发展的工作不易,还有不少下岗工人待在家里,我们农村人再进城和他们争饭碗就太没有必要了――养蜂毕竟还是个技术活。对这个行业已有感情,也习惯了,最担心倒是这个行业眼看后继无人……
高邮养蜂人一般每年有6个月左右时间在野外放蜂。从每年的春天油菜花盛开期外出,到当年10月底回家。根据各地植物的不同花期和交通、环境等因素影响,他们大部分在省内及周边一带放养。徐峰常去的地方是大丰。“养蜂业的天敌是自然灾害和病虫害。要提高蜂产品产量,关键是要选好良种――蜂王和丰富的蜜源。”――徐峰至今还记住当年学徒时的师傅教诲。


徐峰在工作


衡量一个养蜂能手的技术水平高低,主要看他在同等蜂群数量下,产出质量较高的蜂蜜、王浆等蜂产品。它要求养蜂人具备细心、专心、耐心和良心。细心,就是在饲养过程中,要细心观察蜂群活动规律,及时发现蜜蜂身上的反常现象、病虫害和蜜蜂的天敌入侵及当地气象、环保、蜜源等;专心,则要求养蜂人不断从实践和书本上及他人身上学习,与时俱进,及时吸收先进的技术;耐心,是在野外放蜂和提取蜂产品时,要随遇而安,适应各种环境,守得住寂寞;良心,便是当蜂产品提取后走向市场前,一定用真货,不允许掺半点假。
提起市场上假蜂产品时,徐峰深恶痛绝。他在记者面前反复强调:养蜂人一般不会卖假货,因为他们没有经营门面,而是采取直销的方式,他们靠购买人的口碑宣传。你的产品一旦有假,就不会再有人主动前来购买了!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句流传世上多年的谚语用于养蜂人也很合适。养蜂业与其它行业一样也存在风险,养蜂人只要稍有疏忽、懈怠就会带来损失,有时甚至损失惨重。从徐峰介绍中得知,1993年,他曾因忙于结婚,加之当时家里除责任田外,还放养了鱼塘。对蜜蜂照顾不周,结果30箱蜜蜂一下子死了20箱。这是他养蜂至今损失最惨的一次。养蜂业看似轻闲,实际上是一项劳动强度较大的行业。养蜂人也像辛勤的蜜蜂一样,整天忙忙碌碌,稍不留神就有风险。据他介绍,高邮八桥曾有一位养蜂人,在射阳海边放蜂时,因对天气观察疏忽,突遭台风,结果30几箱蜜蜂全部被刮走了。之后,当地蜂农发扬团结互助精神,每人从自己的蜂群中挑一箱最好的蜂送给了他,以示安慰和帮助。“养蜂人一年到头盼的就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因为只有农业丰收了,他们的蜂产品就肯定会丰收。”徐峰如是说道。
养蜂人外出放蜂一般都是夫妻同行,妇女一旦养蜂,就和化妆品无缘了。因为放蜂时,蜜蜂不能闻到香味,否则养蜂的妇女要被蜜蜂蜇伤的。所以,妇女放蜂首先要放弃“爱美之心”。养蜂人生活最难熬的就是夏季:温度高、休息少。在野外的简易工棚里,白天蒸人,夜晚蚊虫咬人。洗澡、纳凉、洗衣等生活极不方便。过去交通、通讯都没有现在好,一旦外出放蜂,家中遇有急事真是没办法。但养蜂人对自己在外的生活一般不愿多说,他们只习惯默默接受。


徐峰正在为他人进行蜂针疗法


徐峰的小孩要上中学了,从去年起徐峰的妻子就留在了家里照料子女,徐峰一人外出放蜂。“在家千日好,出门处处难”,这句老话用在他身上更加贴切。因现实条件所限,养蜂人在外用不上电,只是用蓄电池解决一些夜晚生活小照明,小风扇、电视机对他们是“可望不可及”,时间一长,他们对电视也就失去了现代人应有的兴趣和依赖。而他们对于小小的收音机却情有独钟,寸步不离,什么国内外大小时事,什么当地政府换届选举等,他们都知道。记者每天从电视上、网上看到的新闻,徐峰大都也能知晓一二。一边干着活,一边听新闻,常常自得自乐。
与其他养蜂人的不同之处,便是徐峰还有一手“自学成才”的蜂疗治病的绝活。他每年在放蜂的地方都要接待一些慕名前来就诊的特殊病人。他们多数都是在医院长期治疗不见效果的慢性病病人。他的妻子曾患有风湿性关节炎,经他用蜂针治疗,如今再也没有复发过。采访中,他还从简易的工棚里拿出一摞《神奇的蜂胶疗法》《中国蜂业》《蜂毒疗法》《神奇的蜂王浆》等杂志和书籍推荐给记者看。
他给别人蜂疗治病前,一般分文不收,见到效果病情好转了,随病人“意思”就行了。用蜂毒疗法给别人治病,不但自己要掌握一些常见慢性病的针刺穴位,而且每针蜇一次都要“牺牲”一只健康年轻的工蜂。据说,在上海、北京、广州等大城市的蜂疗诊所里每针一只收费10元以上。因为,蜂毒价格在国内外均比黄金要高出若干倍,在国际上誉为“紫色黄金”。对此,记者专门查阅了相关资料,这些资料证实了此说法。采访时记者曾建议他,在养蜂的同时,将蜂疗术进一步做大,专门开设蜂疗诊所,可他却深有感触地道出心声:收费多少不在乎,关键是能为别人解除痛苦,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最好。人在世上要多做好事,不能做坏事。要像蜜蜂一样:虽然生命短暂,但对人类贡献却很大――养蜂人也是以它为榜样的。
养蜂人对环境保护较为敏感,就像小蜜蜂一样,哪里生态环境好,它就往哪飞,哪里有污染它们也会遭殃。和徐峰同行又同乡的高安智,今年在家门口原二沟乡放蜂,因江苏油田在此探井,排放出不少带有化学物的污水,结果,蜜蜂喝了此水死亡不少。记者专程采访时,他感慨地说道:现在被污染的地方不少,就连一些大田农作物治虫,不少农民不按科学方法,花期也打药水治虫,使不少蜜蜂为此葬送了性命。所以,保护环境,爱护环境,讲究科学,对任何人、对任何行业都很重要。
既然蜂产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蜂产品对人类健康长寿有着巨大的作用。我们应该如何发展此行业,做大做强该产业,提高蜂农收入?为此,记者走访了养蜂能手和有关部门。业内人士认为,要提高蜂农收入,振兴发展蜂产业,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国家要加强对蜂产品市场假货查处力度,保护蜂农应得利益,加大宣传力度;二是提高蜂农自身素质,重视引进优良品种和开辟丰富的蜜源,每年由南向北放养蜜蜂,延长放蜂时间,提高产量和质量;三是在蜂产品深加工上延伸,许多蜂产品研制国内才起步,地方政府应像鼓励种树、养鸭、养虾那样,给予一定政策扶持和奖励措施。
愿从事“甜蜜事业的”养蜂人,尽早过上甜美的生活;愿他们为人类健康长寿提供出更多更好、更新的天然保健品。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