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9-29 00:00:00 作者:张晓晖 /文图 来源:今日高邮
―访1960年省劳模李贤良、王粉红夫妇
李贤良、王粉红夫妇的家很整洁,房间里铺的是普通的木地板,磨得有些掉漆,干净的窗帘有着多年清洗的痕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7周年前夕,记者走访了这对曾经为新中国的教育卫生事业做出过贡献的省劳模。已年过七旬的老俩口,回忆起当年感慨万千:“‘劳模’不但是我们的荣誉,也成了我们的‘红娘’。”
46年前,他们俩一个在高邮工作,一个在洪泽工作,素不相识。男主人李贤良在高邮教书育人的岗位上辛勤耕耘;女主人王粉红在洪泽救死扶伤的岗位上任劳任怨。他们俩同时获得了省劳模称号,参加了1960年江苏省文教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就在那次大会后,相隔很远的两位青年,从此相识、相知、相恋,最后成了恩爱伴侣,互敬互爱,相濡以沫。
李贤良是金坛河口乡杨家村人,1958年扬州师范大学(当年名为苏北师范专科学校)毕业后,“服从祖国需要,到最艰苦的地方去”来到了高邮八桥工作,成了八桥中学的一名数学教师。回忆起当年的岁月,李贤良一脸自豪,在八桥中学工作的时候,大家都叫他“火车头”,就是因为他工作起来不要命。
当时八桥中学正在创建阶段,教学条件很差,全校只有两间用砖头竖着砌的“空心墙”房子,地面是砖头的。人在里面经常是冬天一头霜,雨天泡面汤。吃的也很简单,主要的菜就是青菜,还只能吃个半饱。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李贤良“不要命”地工作,每天与学生同吃、同住、同劳动。
由于经济困难,往往每经过一次寒暑假,学校里都要有十来个学生不上学了。而李贤良所教的学生没有流失一个。学校放寒暑假他不回家而是挨家挨户去学生家家访,与他们交心、帮助他们补课,拿出自己微薄的工资帮助学生解决困难。那时候有时晚上还要到农民家里扫除文盲,李贤良从来不知道苦和累。由于成绩突出,李贤良1960年被评为江苏省劳模。“在那次大会上,我认识了王粉红。”
王粉红是金坛县薛埠镇人。1958年她从徐州卫校毕业后,被分配到了洪泽绍武公社医院当护士。当时一个医院只有一名护士,既要在门诊部工作还要在病房上班。那时由于卫生状况差,就医的人特别多,王红粉每天都要忙到下午一、两点钟才到食堂吃饭,去时往往已没有菜了。病房里有的病床就铺在地上,只有跪在地上给病人打针。在那种艰苦的条件下,王粉红把医院当成自己家,她把用过的纱布、棉花洗干净消了毒再次使用。由群众推荐,王粉红也在1960年被评为江苏省劳模。
那次大会后俩人才知道原来还同为金坛的老乡,从未见过面的他们就这样相识了。“当时,只知道他也是劳模,思想素质一定不错,就这么通信了。”说起当年,王粉红还有点害羞。“那个年代很简单,感觉不错就双方向组织打个申请,买几斤糖就结婚了。”记者眼中的这对劳模夫妇朴实平凡,眼前的一叠叠因年代久远而褪色的荣誉证书和勋章,记录他俩曾有的光荣。
结婚以后,组织上照顾王粉红调动到高邮县人民医院工作,而李贤良继续服从组织分配,从教师到做行政工作,经历了几次工作变动。老俩口早已退休,“现在我们拿着退休金衣食无忧地过着晚年生活,在旧社会我们可是想都不敢想。逢年过节的时候,各级领导总是对我们嘘寒问暖的。党和国家没有忘了我们啊。我们真的别无他求了,这辈子我们很知足。”他们俩对现在的晚年生活很知足。
面对成家立业的儿女,老俩口时时提醒他们“努力工作,问心无悔”。简单的8个字中,蕴藏了老人对人生价值的积极追求和生活恬淡安详的心态。
如今,这对劳模夫妻已满头白发,退休赋闲,每天看报,锻炼身体,有时携手去散步。他们走在人群里,看上去是如此平凡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