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9-29 00:00:00 作者:袁慧/文图 来源:今日高邮
在欢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7周年之际,我们不应忘记如今的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英雄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不应忘记革命前辈身上展现的艰苦奋斗、英勇不屈的民族精神。近日,记者带着崇敬的心情走访了部分曾经为共和国建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的老革命军人和老劳动模范,听他们讲述心中那段难以忘却的记忆,重温那段战火纷飞的年代,走进他们曾经热情燃烧的岁月。
李维淦: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啊,要是当年没有人反抗压迫、保家卫国,哪有现在这么好的生活?你看我家里的冰箱、摩托车等电器,在以前想也不会想到。”家住东墩乡花王村的李维淦老人获悉记者的来意后,迫不及待地打开了话匣子。
虽已是83岁高龄,老人说话做事却一点也不含糊,回忆起当年自己参加战斗时的场景,老人饱经沧桑的脸上洋溢着自豪。
李维淦清晰地记得,1948年春节,为了躲避国民党抓壮丁,他一直在外面呆到了正月初九才回来,但还是没有逃脱被抓的命运。半年后,李维淦所在的国民党部队战败,渴望自由的他义无返顾地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在某班任机枪手,从此开始转战大江南北。1948年冬,李维淦随大部队挺进山海关,在北京外围练兵时,部队接到上级紧急命令,国民党驻守张家口的两个骑兵师、两个步兵师,抵挡不住我军的强大攻势,准备逃往山西太原,上级要求李维淦所在的部队立即前往拦截。当日,李维淦与战友们急行军赶到张家口,与国民党的部队展开了生死搏杀。“国民党的士兵就像蚂蚁一样,被我们打得直往山上爬。”李维淦感慨地说,“其实都是父母养的,都是中国人,谁愿意打谁啊,可在两军交战的情况下,谁不打就是死路一条。”
经过几个小时的激战,李维淦所在的部队取得了胜利,他个人也因奋勇杀敌、不畏牺牲被评为一等功。说到这,老人的神情凝重起来。他认真地说:“这份荣誉不是拿来炫耀的,而应作为对后辈忆苦思甜教育的教材。我们虽取得了胜利,但同样我们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付出了那么多战友的生命。”李维淦迄今难忘张家口一战后,漫山遍野的尸体,血染红了脚下的土地,战场上很多人的身体都被炮弹炸得残缺不全,还有不少人被战车压得血肉模糊,根本就分不清尸体是谁,只能靠衣服上的番号来辨认。回顾那段早不知晚的战斗岁月,李维淦十分庆幸自己能活下来,以至有幸过上今日幸福的生活。
“打仗也是苦乐参半的。”李维淦笑着对记者说,“张家口一战胜利后,我们抓获了不少俘虏,还缴获了大量战利品。记得回程的时候我就骑了一匹马,让人好笑的是那时候自己不会骑马,还是请人托上去的,在马上想方便了又下不来,憋了好久迫不得已只得又请人帮忙托下马。这件事还被战友取笑了好长一段时间。”新湘、衡阳、桂林…….此后李维淦又多次跟随部队转战全国各地,打击国民党残余势力,每一次都漂亮地完成了任务。
1956年李维淦复员回家后,又在村干部的岗位上奋斗了10多年,如今早已在家安享晚年。但每每回忆起往日的战斗岁月,他总觉得有必要让后辈们知道,滚滚硝烟、浓浓炮火的日子虽然离我们远去,但那段艰苦残酷的岁月却不应该忘记,新时期的年轻人应该了解那段历史,从而把满腔的爱国之情化为工作的动力,为振兴中华不断努力。
王玉清:心灵深处的历史痕迹
“高邮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在车逻镇民政部门的帮助下,记者找到了一位当年参加过多次重大战役的革命军人。老人叫王玉清,如今有76岁高龄,当年与他一起并肩作战过的战友们一个个走了,有时候他也会想想过去的战斗、以前的战友,但想归想,却很少跟身边的人讲过,因为怕人说他卖老资格。
王玉清原来住在城区的老太平巷(现在的城北医院附近),在一家浴室里做跑堂。1944年,他参加了当时三垛至兴化一带的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队,后转编为陈毅指挥的新四军34军3团,从此开始了惊心动魄的戎马征程。淮海战役给王玉清留下一生难以忘却的记忆。在这场战役中,因为他没有太多的作战经验,耳朵被震聋了。冲锋时,右肩被子弹射中,至今子弹还残留在身体内,一到阴天就隐隐作痛。问及当时的感觉,王玉清表示,战争是可怕的,但也是不可怕的。因为你要争取原本属于你的尊严和利益,当一个人将生死完全置之度外的时候,一切都不再重要,所以每次打仗的时候他都是豁出去打。在记者的坚持下,王玉清让我们看了他身上的弹孔,虽然早已愈合,但一想到当年子弹穿进王玉清的右肩胛骨时的情景,记者仍感到无比的震撼。
渡江战役是王玉清参加的又一大战役。他清楚地记得1949年4月20日晚和21日,遵照中央军委的命令,他所在的部队开始渡江作战。王玉清告诉记者,那时候渡江以木帆船为渡江工具,渡江部队虽然有炮兵、工兵的支持配合,但敌人的机关枪和大炮火力异常凶猛,为了减少渡江战士的伤亡,每支船队领头的船都是空的,上面站着套着衣服的假人,以分散敌人的注意力,渡江的战士则伏在后面的船上射击……由于战斗激烈,身边不时有战友牺牲。当记者被那段惊心动魄的战斗深深震动时,王玉清却一脸平静地说,能够活下来已经是一种幸运。
王玉清还与我们谈起了前段时间从东门宝塔上取下的3枚炮弹,那就是他们在攻打占领宝塔的伪军的时候留下的。虽然王玉清脑海中对战争记忆的片段有些支离破碎,但我们还是能够清楚地感觉到那场战争打得是如何之惨烈。从他零碎的话语中我们了解到,那场战争中我们的战士一直打了七天七夜都没有合过眼。王玉清最初是参加北城门的攻打,后因为宝塔太坚固,他们也加入到围攻驻守在宝塔中敌军的战斗之中。由于断绝了敌军与外界的一切联系,被围的敌军没有水,没有粮食,缺少弹药,最后终于缴械投降。
解放后,王玉清复员回家一直务农,直到现在他还经常到农田里干活。他没有丝毫怨言,在他眼中,再苦也苦不过战争年代。他还记得那时候夜里急行军,每个人的背包都有100多斤重,除去米、子弹和被包外,还要背上一把洋锨,以随时随地准备挖战壕。平时连做顿饭都要防备敌人的攻击。他对记者说,现在的人可以说是生活在蜜罐子里,每一个人都应该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