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特别报道
邮城最后的画像人

2006-10-07 00:00:00    作者:徐炜    来源:今日高邮

说到相片,人们现在都会想到方便快捷的照相机,快门一按,影像就立刻被摄到照相机里,而在以前,人们只能用手工素描画像来完成,现今那种传统的手工技艺随着岁月的流逝已在人们的脑海里慢慢被抹去。但是在我们的身边,依然有一些画像艺人,用手中的画笔在书写着自己的人生。在相机和电脑如此普遍的年代,他们能守住这份古老的职业吗?古老传统的画像技艺,是否也面临着失传的可能呢?
近日,记者在中山路上一间破旧的小屋里找到了一位画像艺人,老人名叫张奔,今年70岁,从30岁开始就以画像谋生,至今已有40个年头了。                                   
张老在交谈中告诉记者,自己从小就对画画有浓厚的兴趣,上小学时无论在学校还是在家中,只要有时间就会拿起画笔,将看到的和想到的都画出来,然后在一旁美美地欣赏自己的得意之作。那时侯同学们都夸他画的作品栩栩如生,非常逼真,绘画的水平比美术老师还要高。到了上初中的时候,因为父母都在新疆工作,所以他也去了新疆上学,初中毕业后就在当地一家民办小学教了几年书。在工作之余,还坚持搞绘画创作,尤其擅长花鸟山水画。教书期间,他结了婚并生了个女儿,一家人生活安定,其乐融融。可是天有不测风云,没几年妻子得了重病去世。这突如其来的打击,使他的情绪一直很低落,教书也没心思了。学校领导多次找他谈话也无济于事,他最后只得辞掉工作。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他带着女儿回到了高邮。他没有正式工作,没有收入来源,自己和小女儿还要生活,正当他一筹莫展之时,偶然听别人说起画像的收入不错,而且画像还是个轻体力活,自己就去画像铺看老师傅帮别人画像,因为自己在绘画上有不错的基础,看了三四次画像就学会了。没过多久,张老就开了一家画像铺。
张老告诉记者,很多画像的都是帮活人画像,可是他在这里几乎都是给死人画遗像。遗像画是一种炭精肖像画,这种画法很古老,以前的颜料都是用木炭或者锅底灰,后来就被炭素取而代之了。炭素是一种十分稳定的化学元素,画出来的东西最大的特点就是不容易挥发、变色,不容易霉烂变质。或许是中国人对死者都有一份崇敬的心理,或许是民间都有厚葬亡者的传统风俗,这最后一张画像,死者的家人要求都特别的高,要画得特别逼真,甚至比活人还要完美。而且这种画一般要的都比较急,因为灵堂中不能缺少死者的遗像。
给死者画像的时间长了,张老的心态也变得平和多了。他说,作画时其实就是和死者在进行无声的交流,想象死者生前的个性、爱好、思想,通过这种把握,画出来的肖像能够达到一种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张老对记者说,那时候没有电脑和照相机的时候,生意一直不错,最多一天能接四五单生意,生活过得很好。可是现在拥有电脑和照相机的现象已经普遍,通过这些高科技的设备操作,相片想放多大都可以,所以没什么人来找他画像了。这三年基本上没什么生意,今年就画了两张像,加上岁数也大了,眼睛也不行了,身体还有病,一张画要花上两个小时才能画出来,不像以前半个小时就能画出来。
最后,张老很沉重地对记者说,自己现在是高邮城里最后的画像人了,由于生意惨淡也即将要收笔了,可是没有年青人将这传统的手工技艺传承下去,画像很可能面临失传的局面,张老无奈地叹了口气。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