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特别报道
人生富有皆因爱

2006-10-10 00:00:00    作者:后金山 夏涛    来源:今日高邮

――记高邮市“十佳文明好市民”吕立中

9月21日,在 市首届“文明好市民”颁奖晚会上,“笔耕不辍五十载,勤善诚爱多为民”的吕立中,从市委副书记、市长范天恩手中接过了“十佳”奖杯。主持人在主持词中是这样介绍他的――绿色的原野给了他不尽的营养,故乡的生活提供了他创作的土壤;他说的是农民的心里话,他写的是农民的活思想;他五十年笔耕不辍,他关爱贫困老乡;他把生命溶进了那片热土,他是一棵不老的树,枝枝叶叶都是感人的文章。
吕立中从司徒镇文化站长位上退休后,义务担任起司徒镇关工委、扶贫开发协会秘书长,继续奉献爱心。他家有藏书千余册、年订报刊十多种,看书读报,提笔撰文,扶危济困,乐于助人。退休以来连年被当地党委政府表彰为优秀党员、先进工作者,还被市委表彰为“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2006年8月底,《扬州日报》50年报庆,他被作为惟一的农村通讯员受邀参加庆典活动。

                      笔耕不停的好“写匠”

吕立中15岁高小毕业后,在用牛犁田时写了一篇《耕牛养足膘,耕田赛马跑》的文章,见报后从此一发而不可收。五十多年来,他每年向新闻单位发稿百篇以上,多次受到扬州日报、高邮市委宣传部及有关新闻单位的表彰。他倾心于文化事业,19岁被选拔进乡文化站。1980年秋,司徒乡建成了全县第一个文化楼,成立第一个文化中心,是高邮县第一个“江苏省文化先进乡镇”,在这些成绩和荣誉中,浸润着吕立中的一片心血。多年来,他还坚持文学创作,作品常散见报刊。10年前,他的文学作品集《金不换的故事》出版后,被扬州市委宣传部列为“五个一”工程提名奖。他虽年近古稀,仍写作不辍,报告文学集《老区的知音》已经审定付梓。他兼职高邮市扶贫开发协会常务理事,职闲身不闲,饱醮激情撰写的老区扶贫文章,展现了高邮一批老干部带领老区人民开发资源、调整结构、发展经济的风采。

                                 扶贫济困的好党员

在任司徒镇扶贫协会、关工委秘书长10年中,吕立中为扶贫解困、帮扶助学做了大量工作,留下许多动人故事。曹张村已婚青年孙某,5年前,同本村一女孩“私奔”,丢下重病的祖母、母亲,使得本来已经困难的家庭雪上加霜。在濒临家破妻离子散的日子,吕立中多次登门,一面安慰孙某的妻子,一面做动员孙某回家的工作。经他一番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将心比心的教育,孙某在他感召下终于迷途知返。面对穷困潦倒的家庭,吕立中决定帮他开塘养虾,帮其创业,摆脱贫困。老吕冒着经济风险,帮助孙某借款5万元。许多钱都是他直接出面东挪西借来的。为了帮助孙家翻身,他还联系老县长刘鹏远同自己一起挂钩帮扶。孙某的25亩虾塘开好后,吕立中又联系供电局帮助孙家架线,送电到塘口,联系省劳模郭树林传授养殖技术。经过3年养殖罗虾,孙家彻底脱贫致富买上楼房。庄上人对此有口皆碑,都说,败子回头金不换,多亏好人吕立中。
        曹张村6组村民张茂的孩子张文蔚在一次车祸中险些丧命,用去药费14万元。好端端的一个家,顷刻成了贫困户。吕立中联系镇团委帮扶,镇团委负责人发动团员青年捐款,同时向新闻单位发稿呼吁。市扶贫协会为其资助1000元,高邮公安局领导班子登门慰问,并为其每年资助2000元养猪。张家先后收到社会爱心款近2万元,终使张文蔚的病情日渐好转。
        龚张村渔业组金德贵家遭火灾,老伴车祸,媳妇是个外来妹,家庭经济困难,连孩子读书也没钱。吕立中出面联系金凤制衣厂挂钩帮扶。4年来,老板徐金凤已为金家资助4000多元给孩子读书。同时,老吕还联系了村副支书倪扣林同金家党员帮扶结对,使金家的日子终于有了好转。

                         助人为乐的好心人

兴化市昌荣镇红花村女青年刘美英是个血液病患者,每年药费耗资很大,母亲从小患小儿麻痹症,全家3口全靠高血压的父亲拉网打鱼维持生计。吕立中从扬州广播电台“今日有约”节目中获悉这一情况后,马上联系镇团委负责人,赶到兴化刘家,他俩每人送上400元。当地一位书店老板被他们的精神感动,亲自开车,一块到红花村5组,也送上300元,刘美英一家激动得热泪盈眶。
曹张村一个年轻妇女同一个外地男子私奔武汉,抛下了在外打工的丈夫以及在校读书的女儿。吕立中得知后,于今年7月1日冒着高温酷暑,同其父女俩去武汉寻找。一番真情相劝,终使对方回心转意。严吉村村民郭顺朝,组织12个民工参建龙虬镇雪浪冷库,事过3年,所欠4万元工资一直未还。老吕闻讯后向市司法局请求法律援助,并挑起全权“委托人”的担子。在市法律援助中心的帮助下,郭顺朝终于追回了民工工资。

人生富有皆因爱,点点滴滴见真情。吕立中虽近古稀之年,还在努力做好“有益于世道人心”的工作。他知道属于他的时间已很金贵,“天不欺善,地不灭公,爱心不老,脚踏春风”――这是他永远的信仰和追求。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