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0-11 00:00:00 作者:张愈 来源:今日高邮
我们潜心研究晋代著名的淝水之战,发现该战争的序曲――“三阿之战”竟发生在我们扬州、高邮一带。
一、淝水之战的政治背景
公元383年发生的淝水之战,是偏安江左的东晋王朝同北方氏族贵族建立的前秦政权之间进行的一次战略性大决战。战争的结果,是弱小的东晋军队临危不乱,利用前秦统治者苻坚战略决策上的失误和前秦军队战术部署上的不当而大获全胜,成为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之一。毛泽东主席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等论著中给予很高的评价。
公元316年,在内乱外患的多重打击下,腐朽的西晋王朝灭亡了。随之而来的,是出现南北大分裂的历史局面。在南方,公元317年晋琅 王司马睿在建康(今江苏南京)称帝,建立起东晋王朝。其占有现汉水、淮河以南大部地区。在北方,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首领也纷纷先后称王称帝,整个北方地区陷入了割据混战的状态。在这个动乱过程中,占据陕西关中一带的氐族统治者以长安为都城,建立了前秦政权。公元357年,苻坚自立为前秦天王。苻坚积极向外扩张势力。他先后灭掉前燕、代、前凉等割据政权,初步统一了北方地区。黄河流域的统一,使苻坚本人的雄心越发增大。他开始向南进行扩张,在公元373年攻占了东晋的梁(今陕西南部、四川北部的部分地区)、益(今四川的大部分地区)两州,这样长江、汉水上游就纳入了前秦的版图。接着,前秦雄师又先后占领了襄阳、彭城两座重镇,并且一度包围三阿(今江苏高邮附近)、进袭堂邑(今江苏六合)。于是,秦晋矛盾日趋尖锐,终于导致了淝水大战。
公元383年,苻坚有步兵60余万,骑兵27万,卫队3万余骑,东晋只有水陆军8万。在两军相隔淝水对峙的时候,东晋将军谢玄利用秦军骄傲自恃,后发制人,乘机渡水攻击,大败秦主苻坚于安徽淝水。淝水之战以弱胜强,巩固了偏安建康(今南京)的东晋政权。
二、各种史书中关于“三阿之战”的记载
1、房玄龄等《晋书》
房玄龄等《晋书》“载记第十三”《苻坚上》中说道:“彭超陷盱眙,获晋建威将军、高密内史毛 之,遂攻晋幽州刺史田洛于三阿,去广陵百里,京都大震,临江列戍。孝武帝遣征虏将军谢石率水军次于涂中,右卫将军毛安之、游击将军河间王昙之次于堂邑,谢玄自广陵救三阿。毛当、毛盛驰袭安之,王师败绩。玄率众三万次于白马塘,俱难遣其将都颜率骑逆玄,战于塘西,玄大败之,斩颜。玄进兵至三阿,与难、超战,超等又败,退保盱眙。玄进次石梁,与田洛攻盱眙,难、超出战,复败,退屯淮阴。”
这一节讲了前秦攻打东晋三阿,由于非常接近建康,京都大震,临江列戍。“谢玄自广陵救三阿”的故事,讲了“三阿,去广陵百里”。这样我们得到:晋时“三阿”距广陵(今扬州)约一百里路。由“玄进兵至三阿,与难、超战,超等又败,退保盱眙。”知“三阿”距盱眙也不远。当时,高邮湖和洪泽湖尚未形成,广陵――三阿――盱眙之间都是陆路。
2、司马光《资治通鉴》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四【晋纪二十六】载:
“起柔兆困敦,尽玄 敦 ,凡七年。
烈宗孝武皇帝上之中太元元年(丙子,公元三七六年)
……………………
五月,乙丑,难、超拔盱眙,执高密内史毛 之。秦兵六万围幽州刺史田洛于三阿,去广陵百里;朝廷大震,临江列戍,遣征虏将军谢石帅舟师屯涂中。石,安之弟也。
右卫将军毛安之等帅众四万屯堂邑。秦毛当、毛盛帅骑二万袭堂邑,安之等惊溃。 州刺史谢玄自广陵救三阿;丙子,难、超战败,退保盱眙。六月,戊子,玄与田洛帅众五万进攻盱眙,难、超又败,退屯淮阴。玄遣何谦等帅舟师乘潮而上,夜,焚淮桥。邵保战死,难,超退屯淮北,玄与何谦、戴逯、田洛共追之,战于君川,复大破之,难、超北走,仅以身免。谢玄还广陵,诏进号冠军将军,加领徐州刺史。”
其中也讲到“谢玄自广陵救三阿”,“三阿,去广陵百里”。
3、蔡东藩《两晋演义》
蔡东藩《两晋演义》第六十六回 《救孤城谢玄却秦军 违众议苻坚窥晋室》其中有一段:“独谢玄自广陵往救三阿”,也讲“三阿距广陵百里”。其记载如下:“秦兵急攻彭城,旦夕将陷,亏得晋后军将军何谦,奉谢玄命,来劫秦兵辎重。秦将彭超,方引兵还御,彭城太守戴逯,遂乘隙出奔,兵民始不致全没,但何谦一退,彭城便被秦兵占去。超留治中徐褒守城,自督兵南攻盱眙,掳去高密内史毛 之,得将盱眙陷入。秦将俱难,亦攻克淮阴。再加秦将毛当王显,又从襄阳出发,来会彭超,俱难两路人马,进攻三阿。三阿距广陵百里,晋廷大震,临江列戍,一面遣征虏将军谢石,谢安弟。率舟师出屯涂中,右卫将军毛安之,率步兵出屯堂邑。秦将毛当毛盛,夜袭毛安之军,安之惊溃,一毛不及二毛。独谢玄自广陵往救三阿,至白马塘,击斩秦将都颜,直至三阿城下,彭超俱难,并马来战,被谢玄麾军杀去,纵横驰骤,锐不可当。超与难虽经百战,未曾见过这般锐卒,顿时惊退,部兵折伤甚多,余兵随着两将,走保盱眙。谢玄入三阿城,与刺史田洛,招集邻境士卒,得五万人,进攻盱眙。难超出战,又复败绩,奔往淮阴。”
4、范文澜《中国通史》
范文澜《中国通史》(第二册)第四节“十六国大乱”记载:“…朱序以为秦兵已退,不再设备,部将李伯护贪重赏,投降苻丕作内应。三七九年,苻丕攻破襄阳,朱序被俘。苻坚另一路攻晋军人数也在十万以上,攻晋淮南诸城,进至三阿(江苏高邮县西北)。东晋朝廷大恐慌,发兵守长江。晋将军谢石谢玄率水陆军攻秦军,秦军大败退走。”
《 中国通史》中,对晋时“三阿”注为“江苏高邮县西北”。
5、杨德炳《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卷》
杨德炳《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卷》“北府兵”一节,记载:“早在太元三年八月,秦将彭超进攻彭城(今江苏徐州)。次年二月,谢玄率高衡、何谦解彭城之围。后彭超复与俱难、毛当等率秦军六万南下,围晋幽州刺史田洛于三阿(今江苏高邮西),朝廷大震。五月,谢玄复率何谦、刘牢之等解田洛之围。六月,又连续大败秦军,彭超、俱难仅以身免而北逃。八年,在有名的肥水之战中,谢玄、刘牢之率领的北府兵更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卷》中,对晋时“三阿”注为“江苏高邮西”。
6、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
在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一书中:“陈郡谢氏与淝水之战”一文之“三 淝水之战前后的陈郡谢氏”有:
“太元之初以迄淝水之战,总的形势是日趋紧张的南北矛盾,制约着南方内部东西的矛盾,两种矛盾呈交错状态。现在把太元以来东晋内部以及南北之间的大事有助于考证者加以排比诠释,以期对错综复杂的矛盾看得比较清楚。大事的年月参照《晋书》的纪、传、载记和《通鉴》而斟酌之,有疑则出注。……
五月 盱眙入前秦。秦军围北府将田洛于三阿(今江苏高邮境①),离广陵百里,东晋朝廷震动,临江列戍,谢石屯涂中,毛安之等屯堂邑,谢玄自广陵救三阿。六月,前秦军败于盱胎君川,退屯淮北,建康紧急状态得以解除。
注① 三阿今地有异说。《晋书・谢玄传》吴氏《 注》辨诸书三阿在宝应说之误,从王氏《通鉴地理考释》主高邮说,兹据之。”
田余庆在处理关于“淝水之战”的史料时,讲“三阿”在“今江苏高邮境”。按他“有疑则出注”的处理,他加了一个注①,说:“辨诸书三阿在宝应说之误,从王氏《通鉴地理考释》主高邮说,兹据之。”
三、晋时“三阿”位置初考
晋时的“三阿”在那里?我们看以下资料:
1、《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的“三阿”条目
据1931年出版的《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载(附图):
【三阿】“在江苏高邮县西北”。《舆地纪胜》“高邮有北阿镇,离城九十里,即晋时三阿”。《高邮州志》“东晋时尝侨置幽州。太元四年,苻秦将句难、彭超围幽州刺史田洛于三阿。去广陵百里。即此。”
2、清・嘉庆《高邮州志》的“三阿”有关条目
清・嘉庆《高邮州志》“古迹”有以下三条:
【北阿镇】“州西八十里,亦曰三阿。以镇之南有平阿河,又南有下阿溪也。东晋尝侨置幽州于此。太元四年,苻秦将句难、彭超围幽州刺史田洛于三阿,去广陵百里。谢幼度自广陵驰救,进据白马塘,难、超战败,退保盱眙,即在此”。
【三阿】“详北阿镇”。
【下阿 】“详北阿镇。唐英公徐敬叶讨武后,屯兵于此,李孝逸破之”。
据明・隆庆《高邮州志》:“三阿”即北阿、平阿、下阿之谓也。其中平阿在汉成帝(公元前27年)时曾设过县。
3、清・康熙《扬州府志》的记载
清・康熙《扬州府志》载:“(高邮)汉为平阿县,属广陵国,成帝封舅王谭为平阿县侯。至今邮有平阿湖、平阿溪、平阿村。晋属临淮郡。东晋为三阿,属南兖州”。(四十卷之一)
4、初考“三阿”位置
根据“三阿之战”史料和《高邮州志》记载,“三阿,去广陵百里”,“三阿(今江苏高邮西)”等,推算晋时“三阿”位置约在北纬32°46′,东经119°10′处。大约在江苏高邮、金湖和安徽天长三县交界于高邮湖的高邮一侧。
5、金湖塔集不是晋时“三阿”
淮安、金湖等地有人称金湖塔集是晋时“三阿”。从地图上测得塔集距广陵为150里。因此,不符合史书关于“三阿,去广陵百里”的条件,故金湖塔集不是晋时“三阿”。
6、宝应射阳湖镇更不是晋时“三阿”
宝应有人称其射阳湖镇是晋时“三阿”(《扬州日报》2001年3月19日《尧的出生地在宝应》)。从地图上测得宝应射阳湖镇距广陵直线距离为200里,也不符合史书关于“三阿,去广陵百里”的条件。产生这一错误还由于历史上有人对《晋书・谢玄传》的错注。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导田余庆先生在《东晋门阀政治》一书中已作纠正。
7、关于侨置幽州
所谓侨置,是当时的一种特殊现象,因为战乱,北方士族南逃,他们大多是豪门大族领头,一个家庭或几个家庭,带着他们的亲属、乡党、宾客和奴仆、佃户一起逃难。他们到了一个新的地方,同来的人自然就成了士族的依附人口,不可能入当地的籍。为了保持他们的名誉地位,显示他们的存在,便要求在新落脚的地方打起原来郡县的旗号,仍称为某某郡某某县,实际上没有一寸土地,与新所在地亦毫无关系。东晋政府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和保护南迁士族的利益,便在流人集中的地方,设立了若干侨置州、郡、县。例如在 “三阿”(即古高邮)就侨置幽州。
8、“三阿”应有城池
“三阿之战”是一场激战。战争的规模:秦兵有6万兵马,东晋谢玄带3万人救三阿。三阿的田洛有多少兵马?秦兵败退,谢玄有5万兵马去攻盱眙。因此,田洛至少有2万兵马。双方共11万兵马作战于三阿,当时如果没有城池是不可能攻防的。我们在宋代高邮的诗中找到线索:宋至和元年(1054年)王安石被召入京,路过高邮,作诗《别孙莘老》,有“寥寥西城居”诗句。元丰三年(1080年)秦观《怀孙子实》,有诗句“相思自成韵,不必寄西邮”诗句。秦观《孙莘老挽词四首》,有诗句“恸哭西州不忍歌”。孙莘老逝世于元 五年(1090年)。宋代高邮设高邮军,下辖高邮县。高邮军在今高邮建城,而县治所在西,故有“西城”、“西邮”、“西州”。王安石显然看到西高邮城。“三阿”后来改为北阿镇。明代诗人张 《北阿镇留题馆人壁》有“春来闲过北阿城”诗句,也看到过有城。约在明末清初,由于淮水泛滥,“三阿”故城被彻底淹没在高邮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