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0-13 00:00:00 作者:袁慧 文/摄 来源:今日高邮
――访扬州教育学院(高邮校区)艺术系美术老师王晓
“从未曾想过我的设计方案能从全国参赛的400多个方案中杀出重围,并有幸参加北京2008奥运会开(闭)幕式创意座谈会。2008对于我来说不再是个梦!”扬州教育学院(高邮校区)艺术系美术老师王晓如此述说着他的奥运梦。自从王晓给北京2008奥运会开(闭)幕式的设计方案经过5轮筛选最终与其他28个方案共同进入奥运组委会的视野,王晓也一下成为整个教育学院的焦点。
走进王晓的家中,完全进入了一个艺术的空间,客厅里随处可见各类文艺报刊杂志、雕塑、工艺品和各类笔墨纸张。王晓说,自己能够取得今天的成绩除了来自父亲的影响、家乡高邮浓郁水乡风情的感染,最大的要归功于他最初所从事的木偶造型艺术工作。在那段日子里,他不仅仅接触到了木偶造型创作,间接地还学习到了整个舞台效果的布置。此后,他曾进入上海戏剧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学习,与钱绍武、刘焕章、司徒兆光等大师的接触,使王晓一步步地走进艺术之门。
为了画好一幅画,王晓可以带着干馒头在运河边呆上一天;为了琢磨出一件自己满意的雕塑,王晓可以彻夜不眠;为了保持自己对艺术的激情,王晓坚持每天写一帖字,念一首唐诗。正是这种对艺术创作的不懈追求和对知识的渴望,在学校领导的关心下,王晓一边工作一边寻找各种学习机会,雕塑、油画、剪纸、版画等等,只要与艺术有关的知识王晓都积极去汲取。“天道酬勤”,王晓所创作的各类艺术作品开始陆续发表,并得以参加许多展览――1997年,在欧洲六国举办的中国画佳作巡回展上,他的水墨人体画不仅获得了佳作奖还被收藏;1999年,在首届世纪杯海内外中国书画大赛中获一等奖。在第三届“世界华人艺术大会”香港大型艺术展上获特别金奖。
在王晓的眼中,没有思想没有灵感固然可以创作作品,但这样的作品少了灵魂,好的作品应该具有灵性。他坚信不管艺术达到何种境界和高度,一定要保持一颗纯净、富有激情的心,这样才能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王晓最初设计奥运方案就是凭着心中对2008奥运会的强烈期盼。2004年8月14日晚,看完雅典奥运会开幕式的他压抑不住心中对2008的向往,连夜写出了3张8开的文稿,绘制了三个火炬造型的雕塑,并在第一时间将自己的梦想邮向北京。
10天后,王晓便接到奥组委打来肯定方案的电话。这是王晓始料未及的。然而惊喜过后,随之而来的却是很长一段时间的沉寂。王晓坦言,在接到电话后他开始犹豫了,谁也不知道在接下来的2年时间里会发生些什么,还要不要继续创作?如果最终自己的作品不能入围,那所有的心血就全都打了水漂,身边的很多人也早就开始议论,这种事只是少数人的事,用不着你个普通人来操心。
最后是哥哥王晨的鼓励,让王晓坚持了下来。除了工作,做饭、睡觉,只要一有空闲,他就琢磨自己的设计方案,腹稿就整整打了半个多月。有些人知道他一共经过13稿的打磨,绘制了71张8开的图稿,却不知道最初他一下子创作了150幅,最终经过反复挑选才选择了71幅。他觉得,既然做了就要做到底,就要做得更好,给自己所做的事画上圆满的句号,不论结果如何,这样才不至留有遗憾。事实证明王晓的坚持是值得的,两年后,他再次接到北京奥组委的电话,让他去参加“北京2008奥运会开(闭)幕式创意座谈会”。
当记者好奇地问起王晓策划的内容时,他守口如瓶:“所有人的策划在2008年8月31日之前都不可以透露出来。但是我敢说我的方案中,绝对有别人无可比拟的亮点,比方说最重要的点火仪式肯定会让所有人震惊,新、奇、特是一方面,最重要是蕴涵中国很多古典的文化因素,中国的古典文化和现代文化得到完美的结合。我要用一种老菜新做的方法,将中国古老的东方文明用高科技的手段充分展现在世界面前。”
参加这次北京奥组委开(闭)幕式座谈会的团队、个人的阵容和实力都十分强大,有专门从事民间音乐、少数民族文化的资深学者,有大学教授,有大型跨国传媒公司……王晓在其中可谓十分平凡,但他却一点也不犯怵。他将自己创意中最精彩的地方浓缩在汇报的10分钟里,向张艺谋、张继刚、陈维亚三位总导演作了介绍。虽然不知道最终自己的设计方案会被采纳多少,但王晓已经很开心,因为每一件事情的成功都离不开来自背后默默支持的力量,他为能成为这力量中的一股而感到自豪。目前,王晓仍然在不断地寻找新的创作灵感,以将自己的方案进一步完善,力求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