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0-31 00:00:00 作者:张晓晖 来源:今日高邮
杆秤作为民间的一个日用衡器,在中国已经存在几千年了。区别其他的手工生产,做秤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准确精密。做秤人的手艺,一般都是从上辈人那里通过口传心授学来的。另外,他们还都严格遵守着做秤这个职业的操守――公平。制秤是一门极其讲究的行业,每道工序都要求精工细作,一个小小的失误便会影响到杆秤的准确性。在完全靠杆秤作为衡具的年代,制秤的手艺人并不少见。而如今,在高邮制秤的店铺只剩下寥寥几家,依旧是在城北石牌门往北的北门大街上。
面对无奈的现实
近日,记者走进了位于北门大街华星池浴室对面的北门衡器店。吸引记者的是这家店铺在门口特制的架子上挂了一排大小不等的手制秤。 店铺的主人杨未年今年42岁,这个店到他手上已经是第三代了。杨未年的爷爷早年是高邮出名的做秤师傅,而他的父亲当年也是江都衡器厂的主要技术人员。杨未年从小只是跟着爷爷、父亲做了些制作杆秤方面的零工。1995年从市纺织机械配件厂下岗后,杨未年才正式师从父亲学艺,继承了这门手艺。杨未年告诉记者, 正式学这门手艺,他前后只用了7个月,而一般制秤学徒几乎不可能在这么短时间内“修炼”完毕顺利满师。
北门衡器店里除了手制秤外,还经营电子秤、磅秤等等。杨未年说,现在除了一些小商、小贩用这种携带起来非常方便的杆秤外,还有开小店的一些中老年人仍习惯用杆秤,除了跟长年的使用习惯有关系外,有些人认为电子秤使用几年后就容易坏,还是杆秤经久耐用。而目前,杨师傅的店铺里最大的杆秤可称150公斤,最小的仅可称1斤。“现在超市、商店大多都用电子秤、公平秤了。”
面临制秤手艺的失传,杨师傅似乎并不遗憾,他说那是社会发展必然的结果。电子秤的出现注定会使传统杆秤渐渐隐退。在没有市场的情况下,没人再学习制作杆秤而使这项手艺面临失传,也是无奈的现实。
演示杆秤的制作
为了满足记者的好奇心,杨师傅向记者演示手制秤的制作过程。“制秤是门辛苦的手艺!”杨师傅告诉记者。以前做秤,秤杆得从板上锯下来,然后刨圆打磨。刨秤杆是件累人的活,冬天干活时热得连棉袄都不能穿。秤杆刨好后接着放在加了草灰的石灰水里浸泡后备用。现在的秤杆买来时都已加工好了,这省了很多力。
说着,杨师傅拿出一个袋子从中挑出一根秤杆,“这是从河南买回来的‘黄铜糙’,这种木材质地硬而且又具有相当的韧度,是秤杆的首选材料。”虽然已经加工过了,杨师傅还是取出了一个已经磨得非常光滑的带圆槽的刨子(记者从来没有见过)对秤杆进行修整。他还告诉记者,这种刨好后的秤杆还要放在加了草灰的石灰水里浸泡1-2天,渐渐变红后才好备用。
接着,杨师傅又用卡尺仔细地量了起来。他介绍说,制秤是根椐杠杆的原理,确定好重点、力点和支点。说来简单,但是要制作一把精确的杆秤,每一道工序都至关重要。先用卡尺定中心线,然后上刀口,做字子,秤灵敏不灵敏主要就是这一步;接下来还要在秤杆的两头包上铜,包铜也是需要技术的活,包得紧会坏、包松了就会掉下来。然后根据秤量在秤杆上定好尺寸,测出准星的位置,包括要钉好三枚横针(高邮俗语定“头毫”、“二毫”)。老一辈制秤人做的十六两秤早就不做了,“两”也不用了,现在用“克”,50克为一两。
这些都做完了后,就要用分度尺划分刻度,不同间距的分度尺决定了不同的刻度单位。接下来是在秤杆上钻孔,这种钻的钻头是可以替换的,一般无论大小秤杆,都要打上上百个孔。越小的秤越难做,因为小得手拿不住,钻花时就像绣花似的,差一点都不行。“这步叫做钻花子。”杨师傅又拿出了一个特制的手钻,聚精会神地在为秤杆钻花,只见钻头在杨师傅手里上下运动,很快就钻出一排孔。
“下一步的抹花,是根据顾客要求来的。” 杨师傅又告诉记者,一般的顾客要白银色,银色是擦水银,擦水银时必须在水里完成。现在条件好了,冬天下水抹花时,可以用温水,旧时,做秤的三九天抹花,抹着冻着,没有一双好手。说着,杨师傅的眼眶里含着一丝的泪花。考究一些的顾客要金色,指的就是把铜丝塞在每个钻好的孔里,然后用刀割下,再用刀背敲一下就行了,这种工艺更复杂,现在已经没有多少人会做了。”
最后,还要经过了尾,用砝码复秤等,制作秤的过程,工序繁多。据说旧时做一把秤要整整150道工序。目睹制秤的全过程后,记者不禁感慨,做杆秤真是不容易。
制秤考验人良心
记者采访快接近尾声时,另一位做了44年秤的黎宏云老师傅来到了杨师傅的店里。黎老告诉记者:做秤,考验一个人良心。从古至今高邮人做秤口碑是极好,从来不害老百姓。以前兴化、宝应等周边做生意的人都特地坐车来高邮买秤。
停顿了一下,黎宏云老师傅又叹口气道,手艺人辛苦呀!做秤的材料要选择好的,制一杆秤来不得半点马虎,以前还有那种秤金子、秤中药的小秤,因为小得手拿不住,钻花时眼光一步不能离,一点不得马虎。而如今,往往做这门手艺的是烧香买磕头卖呀!现在人都用弹簧秤、电子秤了。现在高邮城总共就剩7家秤店了,这条街上有5家、东头有1家、南门外有1家。目前,杨未年就是高邮城里掌握这门手艺年龄最小的,再往后的年轻人没有这个耐心也没人愿意学了。
或许,再过若干年,年轻的一代就难以目睹制秤工艺了,杆秤,也将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走进历史博物馆了――这是历史的必然进程。
上图:杨师傅聚精会神地在钻秤。
下图:黎师傅在演示刨秤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