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1-06 00:00:00 作者:任仁 袁慧 文/摄 来源:今日高邮
――记市戏剧家协会重阳艺术团
重阳艺术团在表演《贵妃醉酒》
演员们在认真化装
优美的京剧、 典雅的越剧、清新的扬剧……在今年我市庆祝重阳节的演出现场,市文联戏曲家协会重阳艺术团选送了《戏曲联唱》《拔根芦柴花》《贵妃醉酒》等多个戏曲节目,他们的演出服装绚丽、舞姿优美、唱腔出色,赢得了观众的阵阵喝彩。
自娱自乐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精神生活越来越丰富,所能欣赏到的艺术种类和作品也日益多样化,但一些传统的节目渐渐不为现代年轻人所喜欢,比如戏曲。而乐丽珍、王淑芳、曹德怀……一批平均年龄已有55岁的传统戏曲痴迷者,退休后却不约而同地亮起嗓子,唱起戏剧,抒发着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间真情的赞颂。
会计、私营企业主、专业戏剧演员……年轻时,刘桂兰、周瑾、庄萍等人奋斗在社会的不同岗位,为社会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微薄之力。到了含饴弄孙的年龄,热爱戏曲的她们不想将自己的喜好束之高阁,苦点、累点她们不介意,只希望能通过参加一个个民间文艺和公益活动,实现着自己的登台梦想,陶醉在戏曲营造出的美伦美奂的场景和情境之中。
刘桂兰是这个剧团里的大忙人,为了剧团的各种事务忙得不可开交,对此,她的的丈夫张先生十分理解。张先生说:退休了,年龄大了做不了什么?也不一定就要整天沉浸于麻将,沉浸于张家长李家短中。人生短短几十年,你方唱罢我登场,每个人都有自己所好的那一“口”,倒不如好好珍惜这最后的时光,发挥自己所长,做一些自己喜欢又有意思的事,何乐而不为?
尽管已都是知命之年,尽管身段不再婀娜,但并不妨碍她们满头珠翠轻罗裳,音乐响起,她们很快沉浸在一个个戏曲角色之中。私人宴会、社区生活、单位节庆、各类公益活动,在家乡的舞台上,她们用动人的曲目一次又一次打动着戏迷的心,用执著的精神感染着每一个来看演出的人。
演员庄萍的老母亲、已百岁的孙老太太特别爱看戏,她是女儿的忠实听众,一旦剧团在市区有演出她就颤巍巍地拄着拐杖去看女儿演出。团里的人还记得,今年上半年有一段时间团里没有演出,老太太就开始念叨,哎,女儿最近怎么不出去唱了。五月的清晨天气微寒,听说她们要参加社区艺术节演出,演出那天大早,老太太谁也没告诉,一个人来到了演出现场。
乐在其中
2004年底,已是市戏剧协会成员的刘桂兰等人开始琢磨,自进入协会以后也参加了不少演出,可怎么才能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表演团体,而不仅仅是做个票友。在刘桂兰等人的眼中,既然决定玩这行,就算是业余,也要做好最好。念头产生后,刘桂兰等人便一步步开始筹划、召集、申请、讨论,没过多久,一支由戏剧家协会主要领导成员为主的重阳艺术团成立了。
据介绍:取名“重阳”,一是昭示这是一支完全由老年人组建的队伍,更多的则是让人们看到,人到老年一样可以活的很精彩。让大家最开心的事,莫过于所编演的节目得到观众的赞同,而这支老年戏剧队伍接下来的稳步发展,在市民中的知名度越来越大,让团员深感当初的选择是正确的。
此次重阳节,重阳艺术团成员们一接到通知,就开始一边排演一边琢磨,如何才能让老观众在老节目中看出新鲜气。完全忘了刚从扬州演出回来的舟车劳顿;忘了连续多天加班加点买衣料、选配饰、制作戏服的辛劳;忘了接连半个多月的密集性排练,她们又全身心地投入到新的表演中。
身体不适了,只要没躺下依然坚持排练;家里有事情,只要能抽身依然坚持排练;队里购物没有资金,大家你一份她一份地自己拿钱垫上,这些在重阳艺术团里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老越剧演员黄佩佩的皮肤十分敏感,一带假睫毛,她的眼睛就红痒、流泪,从扬州回来到现在眼睛还没有恢复。可为了不影响整体舞台效果,每次她都坚持配带上了假睫毛。
京剧、越剧、黄梅戏,虽然团里有不少专业出身的演员,但没有人因此而自傲。在这支团队里,只要是为节目好,谁都可以发表意见,谁都可以做老师。用她们自己的话来说:“姐妹在一起就是图的个开心,图个乐。”
此外,家人的大力支持也是让队员们开心的事,一有演出,一家人便早早将要做的事安排好。前不久剧团参加扬州市“迎重阳・金秋新韵”文艺汇演,为了让节目能好上加好,活动开始前半个月,大家就将原来一个星期两次的练习改为每天一次。演员张素华还特地交代家人,没事不要打扰她,结果最疼爱的小外孙发高烧,女儿女婿到第三天实在没办法告诉她时,她连声埋怨子女。
与众共乐
人常言“唱戏的是疯子,看戏的是傻子”,听起来难听,可仔细一琢磨,也的确有这么点味儿。其实,唱戏与看戏都是一种生活形态,一种享受。试想,没有点儿“疯”劲儿,怎么能投入到剧情之中?又怎么能演得活灵活现?又怎么能在半百、花甲之年还时常为了个小演出而在外奔波。同样,没有点“傻”样儿,谁又能不分严冬酷暑,早早去赶场子看戏?即便是条件好了,没有点执著精神也是很难静下心来看演出的。
重阳艺术团成员们还有个共同的心声,那就是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去扩大戏曲在市民中的影响力,能吸引更多的人来听、来看,既而爱上戏曲。事实证明她们做到了,现在不仅很多单位部门在节庆、迎接外宾的时候邀请她们,而且很多爱听戏曲的老人点名要她们去助兴。
家住邓桥的郭老太在农村的时候听戏听惯了,上城后就感觉这城里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可真长,连听个戏也只能赶赶一些做红白事人家的戏场。后来听说蝶园广场经常有各类公益表演活动,其中重阳艺术团的成员们表演的戏剧特别好听,她就像那年轻人追星一样,一有表演就赶过去,有时候连碗也顾不得洗,她说为此子女没少抱怨她,可她自己就是爱看戏。
与此同时,重阳艺术团的演出也深深吸引了不少外地观众。这两年,常州、内蒙古等地看过她们节目的朋友热忱邀请他们去演出,仅呼和浩特的草原艺术节就连续发了几封邀请函。但精力和财力等多种问题让她们一次又一次谢绝了外地朋友的邀请。
重阳艺术团的队员们目前正在积极改进演出作品,她们觉得就算是戏曲作品也要推陈出新,很多剧目并不似陈年的酒,越久越浓,而需要不断创新,要像奔腾的血液,只有不断更新流动,才能开出灿烂的生命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