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特别报道
凡事多用心 “废品”也镀金

2006-11-13 00:00:00    作者:任仁 居永贵/文 图    来源:今日高邮


芮和靖(左)与陶绪逊在观看其参展作品

金秋十月,全国首届集邮文献及文献集邮展览在“东方邮都”高邮举行。此专项邮展由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江苏省邮政局和高邮市人民政府主办,作为2006年全国邮展的一部分,是一次全国性的文献盛会。10月21日至22日,全国集邮界专家学者和各地文献迷齐聚高邮,交友、会友、交流,观展、研讨、评审,活动取得圆满成功。尤其令高邮邮迷欣喜的是,作为主办方之一和主办地,我市一参展作品荣获本次展览“文献集邮整理类”镀金奖,为“邮都”人民增了光,这也是我市迄今为止在国家级正式邮展中获得的首部“沾金”展品。
获大奖的作品叫《解放初期的集邮服务》,获奖者是陶绪逊和芮和靖。
谈及此次获奖,身为市集邮协会副会长的芮和靖正色道:“作为一名邮都的集邮爱好者,这是我的责任。此次全国性邮展在我们高邮举行,高邮邮迷尽占天时、地利、人和,能够参展并获奖,就不会留下遗憾了。” 说到这件展品的发现、制作过程及价值,他又淡然一笑:“其实也没有什么,只不过我在生活中做了一个有心人罢了。”
是啊,处处留心皆学问,但偶然的背后其实是必然。
芮和靖年届花甲,现任市人民法院关工委副主任,快要退休了。他曾担任过法院审判委员会委员、经济庭庭长等“要职”,他为人方正,两袖清风,从不以权谋私,还曾自费资助多名贫困失学少年,在单位及社会上口碑极佳。老芮家庭也很幸福,儿子颇成器,考取了美国林肯大学,并获得学校提供的奖学金,不掏一分腰包在美国读博士;老芮的儿媳也在美国读书,夫妻俩比翼双飞。老芮不沾烟酒不赌钱,平生无他好,惟喜集邮,“邮龄”已达数十年矣。
高邮要打造“东方邮都”,不仅仅因为有全国保存最好的驿站盂城驿,更因为有一大批集邮爱好者和为数不少的资深邮迷。已故的陶树彭老人便是邮城集邮界元老之一,此次获奖展品《解放初期的集邮服务》也源于他。陶老少年时开始集邮,70多年未间断,邮品颇丰,邮德亦极佳。陶老于2004年病逝,享年87岁。陶老生前,芮和靖与其颇多交往,曾向其请教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高邮的集邮状况,很受教益。陶老去世后,其藏品留给了后人。他的长子陶绪逊也已退休多年,芮和靖与其交往亦颇多。一次,芮和靖在陶绪逊家偶然见到了陶老在解放初期购买邮票的一些历史资料,眼前不觉一亮。这些资料是1949年7月至1950年10月间,各省、市、区邮政管理局集邮台寄给陶老的出售邮品目录、邮购办法、寄发邮票的公函等。这些在常人眼里几近废品的资料,却反映了解放初期各地邮政部门对集邮爱好者服务的情况,经过时间的淘洗,如今已成为一份不可多得的历史资料。
陶树彭老人是有心人,他把这些资料保存了下来;陶绪逊先生是有心人,他把这些资料继续保存下去;芮和靖更是有心人,他发现了这些资料的价值。适逢此次国家级集邮展览在高邮举办,芮和靖觉得如果能在此次邮展中“披金挂银”,方不愧为邮都人,于是他想到了陶老留下的这些资料。经与陶绪逊商量,两人合作将其整理制作成邮集参展。此展品最终以82分的高分荣获“文献集邮整理类”镀金奖。
陶树彭老人去世时,芮和靖和邮城众多邮友没有及时与闻,未曾送别,深以为憾。老人作别人世时正值深秋,在其两周年忌日之际,《解放初期的集邮服务》获全国大奖,芮和靖、陶绪逊以此告慰老人在天之灵。

获 奖 感 言

芮和靖

首届全国文献集邮及集邮文献展览在高邮举办,笔者与陶绪逊先生编组的《解放初期的集邮服务》以82分高分获文献整理类镀金奖,欣喜之余,自然而然地又一次引起了对高邮集邮界前辈陶树彭老先生的深深怀念。
为了解高邮的集邮历史,笔者走访了几位集邮前辈,企图弄清1959年高邮县总工会在工人俱乐部举办的高邮第一次集邮展览的情况,在陶老的爱子陶绪逊家偶然见到了陶老在解放初期购买邮票的一些历史资料,颇觉有趣,共同赏玩,增进知识。
未过几天,得知全国首届文献集邮及集邮文献展览确定在高邮举办,觉得这对倾力打造东方邮都的高邮人民来说,是一个极大的鼓舞,作为高邮的集邮爱好者,在国家级的集邮展览中,如果有所收获,才不愧为邮都人。假设我们在这样的大型展览中,不能抓住天时、地利、人和俱佳的良机争取披金挂银,对高邮的集邮爱好者而言,无疑会留下极大的遗憾。
深思熟虑后,笔者再次邀请吴锡先生来陶绪逊家,提议由笔者与陶绪逊合作,将陶老留下的这些资料整理制作邮集,参加全国首届文献集邮及集邮文献展览,陶绪逊慨然应允,以示对陶老的怀念。
陶老从13岁时开始集邮,终身乐此不疲,凡70余年,从未间断,邮品颇丰。从1982年10月高邮成立集邮协会起,邮友们与陶老相处,都觉得陶老为人敦厚、朴实、谦和,邮德极佳。记得“中银”邮资片发行时,陶老买了10张。后来发现此片有误,需要收回,邮票公司的同志找到陶老,陶老当即将寄给邮友后尚余的8张全部退回。“中银”错片流入市场的极少,邮市最热时,每张价高达四五千元。邮识颇丰的陶老,对错片的价值是很清楚的,但他二话不说,一退了之。


获奖展品《解放初期的集邮服务》之一部分


陶老留下的购邮资料,是1949年7月至1950年10月间,各省、市、区邮政管理局集邮台寄给陶老的出售邮品目录、邮购办法、寄发邮票的公函。这些资料既反映了解放初期各地集邮台为集邮者服务的状况,更集中反映了陶老对集邮的爱好和他在社会变更的历史时期搜求邮票的执著。由于陶老从小集邮,对过去的集邮史有较多的了解,笔者曾向陶老探寻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高邮的集邮状况。他说那时集邮者很少,与之交往的集邮者仅有开布号的邬老板、信奉天主教的黄直庸先生等数人。
陶老是高邮市集邮协会的第一批老会员,曾担任邮协二、三、四届理事,被邮协授予“荣誉会员”称号。陶老既是高邮历史上第一次集邮展览的参展者,也是我市参加江苏省第一次竞赛类集邮展览三人中的一位。
陶老于2004年11月1日病逝,享年87岁。遗憾的是,邮协与众多邮友均未能与闻,未曾送行,邮友们每每忆及此事,无不扼腕叹息。
在《解放初期的集邮服务》获得全国首届文献集邮及集邮文献展览镀金奖的时刻,适逢陶老去世二周年忌日,写下这些文字,谨以此表示我们对陶老诚挚的敬意。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