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1-21 00:00:00 作者:居永贵 来源:今日高邮
文游台九百余年经风雨历沧桑高高耸立,四贤雅集把酒论文风流佳话传天下。高邮文风千百年来一脉绵延,古有秦少游,今有汪曾祺。文游台景区内,有少游读书处,也有汪氏文学馆。新时期至今,众多当世名家学者拾级登台,瞻古访今,留下不少新佳话,高邮文名亦震矣。二十多年来高邮许多文化活动的参与者、部分文化活动的组织者、中国民文协会会员、省作家协会会员、著文亦编书的陈其昌先生,该称得起当今的乡贤之一了。他却笑着摇摇头:“我没有这个奢望。作为一个高邮人,我能够为夯实垒高‘文游台’做一木一石的工作,便心满意足了。”每每陪同省内外的文艺名家泛舟高邮湖上,陈其昌总会想起汪曾祺先生贺家乡文联成立时写下的诗句:“座上秦郎今在否,与卿同泛甓湖舟。”哪怕就是做一个舟子呢,陪同在这些“秦郎”们身边,听他们谈文说艺,向他们推介高邮,使他们走进高邮,感悟高邮,赞颂高邮,让高邮随他们一道走向海内外。做这样的事情,难道不是一个高邮人的幸福吗!
陈其昌1958年走出高邮中学校门,开始做一名农中语文教师。他一边教书一边务农,一边参加大专函授学习一边开始自己的文学之路。十七年的专职教学生涯,临泽农中生活的点点滴滴,现在还时常出现 在他的梦中。做教师,他敬业精业。一次,县文教局长下来检查工作,偶然发现陈其昌一学期详批学生十五篇作文。局长大为惊讶,亦十分赞赏,在全县教师会议上推广其作文教学。他曾自编油印一本辨识字词正误的小册子,不仅深受师生喜爱,公社里的不少干部也向他索要作为“工具书”,小册子成了“畅销书”。为文学,他呕心沥血。1961年,他的处女作小小说《毕业证书和奖状》发表在《江苏青年报》。这之先他曾多次遭遇退稿,印象最深的是写过一个中篇小说《弯道》,寄给《萌芽》杂志,退回来了;这之后他也曾屡投不中,但他毫不气馁,笔耕不辍。遇到创作中的难题,他去信向名家请教,和身边的文友探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为“社会主义文学的真实性”问题,结合对一些作品的看法,他给省文联主席李进写信。李进很快就回信了。后来,他多次写信给李,李每信必复,“文革”前已给他回信二十余封。一个大作家,对一个素昧平生的文学青年这般关爱,令陈其昌十分感动。作家陆建华先生其时也在临泽工作,已小有文名。陈其昌常去拜访他,谈文学,说人生,颇有收益。
陈其昌后来改行,负责过乡里的宣传工作,负责过县文教局的语文教研工作,还被借用到省文联工作过一段时间,从1986年高邮文联成立开始多年任驻会副主席,同时兼任电大写作课教师20年。岗位换了多个,但他一直吃的是文字饭,文学也一直伴随着他。他涉猎小说、散文、评论、报告文学,在省级以上发表、出版的有40多万字,主编或参与主编的单行本有十多本。
陈其昌负责高邮文联十多年,其间,邀请多位著名作家、艺术家来邮参观讲学,组织多次各种文艺征文竞赛,活动多,成果多,出了一批人,出了一批作品,可谓十年树木已成荫,硕果累累满枝头。对此,陈其昌却淡然一笑:“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高邮文化底蕴深厚,高邮文艺界团结努力,更是因为适逢大气候,赶上了好时代。”回顾总结基层文联负责工作,他归纳为三个词:爱好、敬业、奉献。基层文联是党领导下的松散型的文艺团体,作为一名负责人,首先要酷爱文学艺术,然后要将其作为一项神圣而崇高的事业来做,团结带领各种专长各种性格取得各种文艺成果的人才共同前进,许多时候要甘于奉献,低调做人做事,要有容人之量,要为每一位文友取得成果喝彩张扬。
陈其昌的为人处事之道,来自他的学养,也有文艺界前辈同行对他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李进、陆建华,当然还有汪曾祺。陈其昌始终认为:为文重要,为人更重要。李进离休前在省文艺界位高权重,陈其昌从未登门拜访;李进退下来了,生病了,陈其昌多次带着土特产去看望他,并专程参加了他的追悼会。李老生前已不能语,见到前来探视的陈其昌,用颤抖的笔写下两个字“谢谢”!在省文联借用期间,陈其昌只要稍稍“活动”便可留下,但他没有这样做。汪曾祺是陈其昌敬重的家乡籍前辈作家,生前多有交往,逝世时因缘凑巧陈其昌在北京,他用家乡最重的礼节,在汪老的遗体前虔诚地三叩首。汪曾祺的几个“乡党”筹备成立了汪曾祺文学研究会,大家要推选陈其昌做副会长,他坚持只担任秘书长。能为汪曾祺文学研究、为高邮的文艺事业做一点实实在在的事就足够了,名分并不重要。
陈其昌总记着汪曾祺的一句话:“有益于世道人心。”他几乎把这句话作为了自己的座右铭。这句话温暖着每个人的心。
岁月匆匆。陈其昌先生已退休5年多,但一直退而不休,每周都在忙,忙他的“一木一石”的工作。坐在他简朴的书房里向他求教,深秋午后的阳光透过玻璃窗,暖暖地照射在他身上,我的心里也暖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