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特别报道
老街上的竹篾匠

2006-12-20 00:00:00    作者:张晓晖/文图    来源:今日高邮


小伙子曹红来

依旧是在北门大街这条老街中间的石桥西侧,有一处三间铁皮棚子组成的两家竹器店。其中靠北的两间连着竹器店中,挂满了各种你用过的、没用过的,见过的、没见过的用竹子制成的东西:笼、筒、筛……琳琅满目,应有尽有。而南面单独一间的竹器店里面,则销售着如今城市里已很少有人用的篮子,篮子的造型也多种多样:有买菜时用的扁鼓形的篮子,还有花篮形的、元宝形的、狭狭长长两头尖翘篮口较深的、还有装大量蔬菜和较重东西的比较粗实的猪头篮子,还有一种上面有盖、用绳子吊在空中可不落灰尘,专门用来盛干货物品的盖篮。
每次从这条老街匆匆路过,看到几位穿围裙的老师傅总是在忙忙碌碌。想想一二十年前,像篮子、竹凳子、竹碗柜、竹椅子、竹梯子、竹凉椅、还有夏天睡觉用的“竹床”、竹枕这些家家户户必备的东西,是老一辈们代代相传的日常用品,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可能已是很稀奇了,这些竹器已逐渐退化为往日生活的记忆。而这些心灵手巧的老一代竹篾匠,他们又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近日,记者走进两间连着的店铺里,首先看到坐在门口的一位身穿围裙、左腿垫块厚苫布的老师傅,正坐在小凳上从容不迫地削着竹子。只见他一手握篾刀,一手推竹片,手左右轻微抖动发力,不急不躁地将竹片徐徐推进,竹子在他们手中十分驯伏,要多细就有多细,要多薄有多薄。老师傅非常和气地告诉记者,他叫汪国林,搭挡叫侯庆安,他们两位是专做蒸笼、菜笼等的笼匠,都已经50多岁了。而旁边单间店铺的“小伙子”曹红来师傅是位篾匠,专做米箩子、菜篮子等。他们三位原来是高邮镇办竹器厂的职工,三人都是十几岁时开始学做手艺,靠这手艺养活了自己,成了家。如今,镇办竹器厂早已经不存在了,但他们三位仍旧靠自己的手艺吃饭,开设了这三间小铺面,成为远近闻名制作蒸笼、箩筐等的专业户。
真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此话不假。采访过程中,两位笼匠师傅没有停息一下,都在不停地做着手中的活,配合也相当默契。一位饭店的陈老板来取蒸笼,他告诉记者:“还是篾蒸的包子、馒头好吃!现在高邮城里除了这里,没有人做笼了。”“现在的蒸笼,也有用铁皮敲打出来的更方便、更实用的蒸笼。但是,讲究的还是喜欢买这竹制的,纯天然、无污染。”看到汪师傅做每道工序时都很谨慎,记者问道:“做这些很难吧?”“这些笼都是一个罩一个的,大了不聚气、小了罩不上。做了这么多年了,谈不上难,全凭手感。”汪国林师傅淡淡地说道:“现在竹器已经不受欢迎了,早年还有做竹床、竹柜、竹椅等的竹匠师傅,他们技艺最好能用竹子编制出多种日常实用物件。”


汪师傅


当侯庆安师傅从店铺的木地板下面取出一根毛竹时,记者惊讶道:“原来这里还有一个秘密的仓库。”只见侯师傅先用篾刀在竹头处对半入,然后用单脚踏住下片,用双手握住上片,稍加用力,只听“哗”的一声,整根竹从头到尾齐刷刷、匀称地一分为二剖开。他又用篾刀的钝面敲落毛竹节,接下来用刮刨刮掉毛竹切面长长的竹刺,再取出了一个月牙状的刀,用弯曲的中心处刀刃进行刮青。这道工序很费时间,侯师傅做这道工序时很仔细,非常有耐心,“这是为了美观更是为了使用者不被竹刺刺伤。”之后侯师傅又将它劈成一根根的片状,拼成一排成一个平底,在中间钻个眼,用特制的尺子画圆,之后锯成圆状底。一会儿工夫,笼底的雏形就出来了。接着传到了汪国林师傅这边,做框、附口子、做止口、做抓把、最后用包装皮包好,动作娴熟,一气呵成。
不知不觉已经到了下班、放学的时间,这条老街开始热闹起来。一群放学的小学生在南面篾匠店的门口围观,原来,曹红来师傅正用削得如纸薄的一条条小细篾片,编织着一个巨大的箩筐,他正麻利地将一条篾片穿过另一条篾片。他笑逐颜开地告诉记者,这是刚接的一个大订单,这大箩筐是棉纺厂用来盛放纱绽用的。由于时间要得紧,并且只有他一个人会此门手艺,所以晚上还要带晚编。记者问他:“汪师傅为什么叫你‘小伙子’?”他笑道:“他们拿我穷开心呢!打铁拉船磨豆腐,无爹无娘做竹匠。从小我就没有了父亲,后来学了这门手艺。因为这篾匠活太苦,所以没有人愿意做。”曹红来师傅伸出了他的手,上面的裂痕确实看得记者心酸。“这里生意一直还不错,一天到晚也没有闲时,也是从小苦惯了,所以只要生意好,我干劲都是十足的。其实我不比他们小多少,但他们总取笑我干活像个‘小伙子’。”
看着“小伙子”的笑容,想着心灵手巧的三位师傅,他们每天在这条老街上紧张有序地工作、生活,每天看着老街上络绎不绝人来人往的面孔、听着整条老街充满了的吆喝声、讨价还价的争吵声、板车夫的叫喝声,伴着劈竹子的开裂声……他们过着这种原汁原味的古朴生活,在忙碌与劳累中倒也显得宁静祥和、其乐融融。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