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2-20 00:00:00 作者:杨晓莉/文 陆学智/图 来源:今日高邮
“一场冬雨一层凉”,持续的降温,让邮城市民着实打了个寒战。天气变冷,热气腾腾的火锅又开始受宠了,众多商家们也都瞄准了市场,纷纷推出各种各样的促销手段来吸引更多消费者,每当夜幕降临,成拨的消费者纷纷走进火锅店,为今冬的火锅市场添了一把“火”。
天气冷飕飕 火锅热腾腾
冬季,吃火锅已是人们又一时尚饮食方式。漫步邮城街头,众多家火锅店生意极为红火,夜色中,各家火锅店的招牌显得尤为醒目。
昨晚6:30左右,在市蝶园路上,记者大致数了下路两边的火锅店,发现大小火锅店竟有15家左右,而且不管是大店还是小店,都是顾客盈门。消费者们围坐在滚烫的火锅旁,尽情地吃着,痛快地谈着,开心地笑着。一些火锅店玻璃窗上贴着“吃满X元送X元优惠卷”广告,有的火锅店甚至推出“吃100送100、吃200送200”的优惠条件。在一家名为重庆海港渔府火锅店里,该店的王老板告诉记者,他家的火锅店是今年8月份刚刚开张的,虽然是刚开张不久的新店,但生意非常好,与邻近的一些有名的老店相比毫不逊色。特别是最近,天气冷了,每天一到下午3点多,包间就已被预订完,到了吃晚饭时间,更是顾客爆满,店里为此也添加些座位,但还是不能满足顾客的需求。一位正在就餐的市民夏女士告诉记者:“天冷了,自己不愿意动手做饭,全家人一起出来吃火锅, 热腾腾的是一种享受”。另一位正准备结账的吴先生也告诉记者:“现如今,有很多市民都喜欢在冬天吃火锅,自己也不例外。在寒冷的冬天里,与亲朋好友在一起吃火锅,又暖和又热闹。”他还对记者说,吃火锅消费不大,大约一个人只要花费十几元就足够了,人越多就越划算,这样的大众消费很多市民都能接受。
随着火锅生意越来越火,火锅中的不少排骨、茼蒿、生菜、香菜等,近日都卖得很好。昨日中午,记者在南海农贸市场发现,肉贩的柜台上几乎看不到排骨的影子,若有剩的也是一些不好的部位。肉贩说:最近市场上的排骨非常热销,有时候得预定才买到好的排骨。排骨是用来熬汤的,有了汤还要有菜,茼蒿菜、生菜、香菜这些最佳火锅“伴侣”每公斤的价格也在原来的基础上涨了几毛钱。记者在苏果、农工商等超市同时也发现各种火锅配料琳琅满目,让人看得眼花缭乱。
众多火锅店 为何多姓“外”
采访中记者发现,在众多的火锅店中,外地经营业主占了绝大部分。随后,记者在市行政服务大厅工商注册登记处了解到,到目前为止,在工商部门登记的火锅店有20多家,其中,绝大部分经营业主是外地人。
既然邮城火锅店的生意如此之好,我们本地人为什么不自己去经营,而让火锅店多姓“外”呢?
对此情况,记者走访了各大火锅店后了解到,外地火锅店生意红火的原因除了具有地方特色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火锅店自身不断提高档次,大多是加盟外地品牌火锅店,从而引进了成熟的管理模式,在卫生、特色上更是有了保障。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化手段的老道以及人们消费心理的成熟,使人们消费思想从过去的一味追求低价位和“杀价”逐渐向精品化、特色化、规范化的路子转变,而我市现有的大多数“外”姓火锅店在品牌、管理、特色化等方面都已经具有着一定的成熟条件,特别是品牌上在市民的心中已占有一定的重要地位。据市蝶园路一家叫“老土灶”火锅店的经营者介绍,他们的火锅店是扬州同名企业的分店,“老土灶”在扬州已经打响了自己的品牌。高邮开出分店后,在原有的特色上吸收了重庆传统火锅的精华,同时又推出了几道特色菜以吸引众多高邮市民的光顾。
我们本地人为何不开火锅店,难道是在品牌上、规模上以及特色化等方面比不上外地经营的火锅店吗?一位本地饭店经营者向记者透露,不是我们本地人不想开火锅店,火锅对于高邮人而言,本身便是“泊来品”,开火锅店并不难,而是火锅独特的配料方式将一大部分本地经营者挡在门外。且“外”姓火锅店大部分厨师都是从外地招进来的,具有一定的地方性特色,再加上本地人考虑到开火锅店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冬天的生意好,夏天的生意淡),进而更倾向于经营饭店、酒店及各种小吃。
对此,我们高邮餐饮业人士应将把眼光放得更远一点,胆子放得更大一些,在吸收外地火锅精华的同时,向高邮人乃至向更大范围推出具有高邮特色的火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