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特别报道
守着“老虎灶 ”的老俩口

2007-01-11 00:00:00    作者:张晓晖/文图    来源:今日高邮

“老虎灶”俗称茶水炉子,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遍布城区大街小巷的一种专卖开水的小店。“老虎灶”大多设在小巷里,方便居民。有的“老虎灶”就设在路边,地势宽敞些的还摆放一张小桌子,上面放着透明玻璃杯,玻璃杯上盖着块小方玻璃,算是兼了茶馆的功能。因烧水处的炉膛口开在正前方,如一只张开大嘴的老虎,灶尾有一高高竖起的烟囱,就像老虎翘起尾巴,因此人们很形象地称之为“老虎灶”。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方式的变化,这种曾经红红火火的老虎灶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近日,记者来到高邮北门外的另一条老街――人民路,顺着人民路由西往东走不多远,便闻到空气里传来那股让人感到亲切的、混着煤烟的水蒸汽味。走到人民路69号,一间破旧的老宅里,一对系着围裙的古稀老人,正围着热气腾腾的“老虎灶”忙碌着。看着这个场景让人一下子仿佛走进一幅往日平民阶层的风俗画里――这种画面不是黑白老照片,更不是艳丽的杨柳青画,而是一幅近似陈年咸菜颜色的版画。
“老虎灶”的炉膛口朝南,正对着窄窄的人民路,红焰焰的火苗忽长忽短,酷似老虎的长舌头;灶面上四个铁制的锅盖,已经磨得发光;而“虎尾巴”烟囱穿过木制的屋顶,伸到老宅的外面。见记者对这墩墩实实,威风凛凛,有虎体有虎威的“老虎灶”感兴趣,老太和气地向记者作起了介绍。老大爷叫陈文今年79岁,老太叫杨秀红今年73岁。老俩口在这里经营“老虎灶”已经43年,而“老虎灶”本身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尽管炉灶经过几次的改造,但是它的基本原貌和功能仍在。
“这是烧开水的锅。”老太指着正冒着白气的四个圆锅说,“这就像老虎的四条腿。”随后,她打开四个开水锅中间的小的圆锅盖,顺手拿起勺子在灶前的小木桶里挖了一勺煤,添到里面,“这是加煤的地方,煤要及时加,火大了才好烧。”
老宅里已经发黑了的板壁上,贴满了花花绿绿的旧挂历纸;屋顶上还挂着各式各样落满灰尘的篮子。老宅里除了“老虎灶”外,靠门口摆放着两口现在已少见的大水缸,与水缸一排再往前有一张老式的大桌子,桌子上放着台旧式的彩电,就再没有其他。老太略有些羞涩地告诉记者:“这些年都说人民路要拆迁,所以房子一直也没有打理。”
一直在一旁没有开口的陈大爷告诉记者说:“秀红娘家是祖传打银器的,跟我结婚的时候她是个银匠。后来我们孩子多了,为了照顾5个小孩,秀红才跟我一起接手经营‘老虎灶’。现在孩子们都有自己的房子,只有我们老俩口住在这里。”为了子女,两位老人几乎天天守着这个滚烫的炉灶,足不出户。43年来,老俩口每天清晨五点多钟便起床,着火、打水、烧开水,直忙到晚上九点才打烊,围着老虎灶忙碌已经成了他们的生活习惯。“有时做得烦起来,老头子便要把‘老虎灶’拆了,几个孩子也要我们不要做了,但是人闲着也是闲,每天这样忙,多少弄两个零花钱。”老太说道。
“现在打水的人多吗?”记者问道。“这些年,人们生活条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基本上每家人家都用上了煤气灶、还有电水壶、饮水机等,打水的人是越来越少了。”陈大爷感叹道,“以前的‘老虎灶’是靠烧木柴或谷糠的,后来都改烧煤了;以前烧的水是自己去大运河挑,后来也都改为自来水了。那时人虽苦但是来打开水的人多,利润还行。现在样样都要花钱买,并且价格不断上涨,成本不知高多少倍了。”
有句老话说“老虎灶”是“头发丝的本钱,吊桶大的利钱”。那年头确实是的,家家户户都离不开用开水,要想沏杯香茶,喝口热水,用温水洗脸泡脚,要么自己生个煤球炉烧开水,要么到“老虎灶”打水,所以过去“老虎灶”自然与居民的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当年“老虎灶”的兴旺,和人们的生活形态密不可分,老居住区里住房拥挤,一般厨房里只有个小煤炉,除了做饭、抄菜,如果再烧大量的开水就成了问题。七十年代只要花一分钱就能灌满一热水瓶开水,又便宜又省时间和煤火,所以一分钱一壶的“老虎灶”,每天早、中、晚都有许多人光顾,有力气的男子有时一手提两三瓶开水。“过去人们在这里排队打水、聊天的景象是一去不返了。”回忆起昔日繁华的景象,老俩口显出了几分欣喜,说话的语气也不觉轻松了许多。
采访中,一位前来打水的居民彭先生向记者介绍,去年8月份的时候煤气价格上升到80多元一瓶,现在接近100元大关,有的煤气价格到达105元一瓶的价格,而且要是碰到黑心老板,煤气瓶还充不满,所以在家烧开水不合算。另一位顾客说:“还是打开水方便。”老人的一位邻居告诉记者:“他们老俩口苦了一辈子,现在还在苦。但是我们高兴来这里打水,这里水烧得看得到翻滚,喝得放心。”“每天早上7点多钟,我们这里要忙一阵,对面医院的先生(医生)都喜欢到这里来打水泡茶喝。”老太笑着指着对面不远的城北医院告诉记者,“特别是到医院来生养的,都喜欢到这里来打开水,泡麻油馓子最好!”
“现在一天能卖多少瓶水?”记者又问道。“一般200多瓶。”陈大爷对记者说,“要烧70多斤煤呢,这‘老虎灶’过一、二年就要请瓦匠师傅来通一次,要不还要浪费煤。这两年,高邮城里又多了不少那种新式的‘水锅炉’,但是老人们还是习惯到我们这里来打开水,我们这里是邮城最后一家“老虎灶”。
老太还高兴地告诉记者,几个子女都还不错,有时子女要把钱给他们用,但是他们不要子女的钱。大儿子两个孩子,一个刚出来工作,一个还在上大学;二儿子的孩子去年考上了苏州大学;小儿子的孩子还小,也在读书;两个女儿的孩子也都在上学,他们都有家庭。陈师傅则憨厚地笑道:“趁我们还能干,我们就多做一些,孩子他们都在上学,我们没钱给他们,也不能给他们添麻烦。”
邮城最后一家“老虎灶”不但大大方便了附近居民的生活,还饱含老俩口对子女浓浓的舐犊之情。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