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维宁:晚岁信笔写真情
2007-01-29 00:00:00 作者:居永贵 来源:今日高邮
朱维宁先生从市政协副主席、市委统战部部长任上退下来八年多了,先生已逾古稀之年。几十年在市(县)党政机关从事文字工作和领导工作,经常日夜操劳,退休前他曾暗作打算:待到“辞官为民”时就弃忙投闲,安闲地享受晚岁生活。可朱先生又哪里是一个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闲得住的人!是的,退下来时间充裕得多了,他也 花弄草、湖边垂钓,也游览山水、访问友朋,但更多的时间用在了读书和写作上。朱先生说:“人生是一种‘旅行’,而且是单程的,时光转瞬即逝,只有把生命中剩余的时间安排得满满的,布置得实实的,才会不在人间白跑一趟。基于此,我毅然地改变初衷,选择‘啃书本’、‘爬格子’作为消遣的内容。从此,我便把赋闲时间用于读自己爱读的书籍,写自己爱写的文章。”这一写便一发而不可收,朱先生在他退休后的这个“人生第二青春期”里,以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这几年来,他创作了百余篇散文、随笔和小说,陆陆续续地被上海、杭州、广州和南京、扬州以及本地的报刊采用,有的作品还在相关征文中获得一等奖。前不久,朱先生的作品集《闲情集》由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
朱维宁先生自幼聪慧,他五岁时便入私塾,后又到学堂读书。他古文功底好,又打得一手好算盘,且在本地参加儿童团,担任中队教导员,是一株好苗子,故1949年底经人介绍入党,因当时年仅十四岁,故待到虚龄十八岁批准转正。参加工作以来,朱先生多年从事文字工作。在那些充任“秘”字号的年月里,他所写的东西,几乎都是“遵命文字”、“官样文章”,工作意见、领导讲话、总结、计划、指示、决定……虽数以等身,但意非己见。及至走上市领导岗位,公务缠身,坐下来进行文学创作,写一些抒发真性情的文章,也只能是忙里偷闲,偶一为之了。
退休后,虽被选任市政协联谊会副会长,但毕竟绝大多数时间属于朱维宁先生自由支配了。于是,他开始专心抒写属于自己的文字,写得从容,写得淡定。
朱先生为自己的作品集命名《闲情集》,其实,诚如陆建华先生为该书所作序的题目所言:“闲情”之中寓真情。朱先生的文章以散文居多,这些散文又多写自己亲历的人和事,多抒自己的真情实感,字里行间闪烁着先生的人生智慧,展示出先生的高尚品格。
朱维宁先生数十载人生历练,起早贪黑做了多少文字工作且不说,在高邮的创建计划生育先进县工作,运东船闸建设和城区段公路改造工作,湖滨新安全圩工程建设工作,落实统战政策开展的海外统战以及侨务、民宗、党外干部工作等诸多方面都做过有益的工作,作出了应有贡献。他还与文人相亲,没有“官架子”,多与文化人接触,多做有利于地方文化发展的事。文游台的文物保护和举办秦观学术讨论会、王氏故居的恢复和举行二王学术纪念会、文联的成立、文管会的成立等,朱维宁先生都是花了大心血的。汪曾祺先生的首次返乡,从发邀请函到食宿和活动安排,直到买车票送他返京,整整一个月,朱维宁事无巨细,亲力亲为。故乡给汪老留下了美好的印象,朱维宁也和汪老成了知交。
如此丰富的人生经历,是朱维宁先生取之不竭的创作源泉。人间真情,世相百态,心灵感悟……信手拈来,信笔写来,篇篇皆佳构。陆建华先生在书序中评价道:“只经过短短几年的摸索,他就一篇接着一篇的在报刊上发表作品,时间不长,竟得书一册,不仅数量可观,且其作品有文采,有情趣,有技巧。”朱维宁先生却如此看待自己的文学创作:“我清醒地知道,由于自己的写作能力所限,加之难以摆脱秘书文字的影响,因而总体状况是质量欠佳,甚至有浅薄之作。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这就是全身心地投入,始终不渝地坚持‘真实’二字,用真情实感写真人实事,以此长补彼短,至于其他就不加顾及,由它去了。”朱先生何其洒脱,何其淡泊。他写文章不是图虚名,而是抒真情。
朱维宁先生在散文《散步遐思》中写道:“所谓知足者常乐,确属颠扑不破的真谛。……奢求若是少一分,快乐可能加一分。”他在散文《淡泊》中写道:“淡泊是摆脱名利羁绊的达观心态;淡泊是远离喧嚣纠缠的超越境界;淡泊是心灵的安宁和精神的充实;淡泊是对生活充满信心的坚固基础。诚然,追求淡泊并非易事,但有志者事竟成。淡泊信念的修养,需要理论的武装,更有待于实践的磨练,只要坚定信心,千锤百炼,持之以恒,必能成功。”言为心声。朱维宁先生是一个智者!衷心祝愿他写出更多美文,让我们拜读之余体悟人生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