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序:率真文章率真人
2007-02-12 00:00:00 作者:居永贵 来源:今日高邮
薛序先生俨然一个闲适的隐士了。
沿着一条长长的弯弯曲曲的小巷,来到他坐落在城乡结合部的家。跨进大门,穿过一个小小的院落,迈入小楼下的堂屋,但见满壁书画,扑鼻文艺的芬芳。这些字画,都出自薛先生自己的手笔。书房在楼上,两大架图书壁立,旁悬一柄仿古宝剑和一把老旧的二胡。这些都是薛先生的爱物。经常地会从书房里传出悠扬的胡琴声,我们也可以想像他把玩宝剑的神情,但更多的时候他是在书房里读书作文,泼墨挥毫。他的书房里有一张书桌,是专供读书用的;一张画案,用来写字作画;还有一个电脑工作间,他在那里进行自己的写作,写小说,写剧本,写散文,写民间故事。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薛序先生是省作家协会会员和省戏剧家协会会员,著有长篇历史小说《秦少游》、《风雨蝶园梦》,短篇小说集《村外小河边》及大型戏曲《秦少游与娄琬》、《白衣圣人》等。他的文学创作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高中毕业以后、在农村下放插队之时。那时候,劳动之余,唯一可以消遣的是读书,读多了便自己尝试着去写。写好了,自己若满意,就贴上三分钱邮票寄出去。发表了,自己高兴一阵;退回来了,也无所谓,再写再寄。可以说,薛先生最初的写作,皆出于自发,率性而为,却居然在农村知青户土屋的“油老鼠”灯下写作发表了十多篇以农村生活、农民形象为题材的小说。薛先生的文学才华初崭。
恢复高考后,薛序先生读了四年大学中文系,进一步提高了文学素养,创作也从自发走向自觉。大学毕业至退休,薛先生当过高中教师,做过学校领导,从事过文化、教育部门的文秘、宣传工作,又到报社主笔政,再去文联作掌门,岗位多变,琐务繁劳,但始终忙里偷闲,笔耕不辍。尤其是1986年全国第一次秦观学术讨论会在高邮召开后,作为少游的同乡后学,薛序把为少游立传作说当成了自己的一份责任,他决定通过小说的样式反映这位一代词宗其人其事,填补长篇历史小说创作的一个空白。从此,薛先生与秦观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四处寻找秦观或与秦观那个时代有关的一切资料,或买、或借、或抄、或复印,并整天泡在秦观的有关资料之中,有正史、也有野史。经过长期而大量的准备工作后,薛先生于1992年夏天动笔创作《秦少游》,1993年11月脱稿,1994年7月大改,1995年9月再改,手稿写了一百多万字,最终43万字的长篇历史小说《秦少游》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了却了他一大心愿。
这之后,薛序先生的创作一发而不可收,进入“井喷期”。他几乎每天都把业余时间用在了写作上,最多时一天可以写一万多字。《秦少游》原名《风流秦淮海》,薛先生计划创作“三风”系列长篇,之二是《风雨蝶园梦》,写明代高邮蝶园主人王永吉的故事,37万字,已出版;之三名《风尘古驿道》,围绕明代初期盂城古驿站展开情节,计划30万字,已完成22万字,预计今年上半年全书脱稿。“三风”系列写高邮,110万字,作为一名家乡的文化人,薛序先生无憾矣。更何况薛先生还创作了三部大戏,十余个小戏,二十多篇报告文学,数十个故事、小品等其他样式的文艺作品。更何况薛先生的下一部大作已着手准备,他要以明代高邮散曲大家王磐为主人公创作一部长篇历史小说。
著名评论家叶橹先生这样评论薛序的小说创作:“总体来看,薛序的的叙事方式依然属于传统的方式,他并不打算在这方面追逐新潮。以我看来,叙事方式并不决定小说的质量。”但也有一些自认是“金字塔尖”的人物对薛先生的小说不屑一顾,认为他的写作太陈旧、过时了。谈及此,薛先生淡然一笑,笑意里饱含着自信:“这些大人们根本就没有读完我的小说,我的小说也不是写给他们看的。”薛先生是一个率真之人,他写的也皆是率真之文,质朴中见真情。他反对为技巧而技巧,不主张戏说历史、解构历史,遵循郭沫若先生提出的写历史人物要“实事求似”的原则,也就是大事件要实,小情节可以虚构。他说他的作品不是阳春白雪,他追求的是雅俗共赏。
笔者曾与薛序先生在报社共事数年,他是我的领导。薛先生没有领导架子,待人以真,处事唯实,敢于直言,是一个令我尊敬的长者。后来调离报社,在高邮的文艺界做出了一番事业,但也听到了一些对他的议论。对此,薛序先生看得开,他说:“哪个人前不说人,哪个人后无人说。我问心无愧,快乐平生。多活一年便是福啊。”退休后的薛先生索性远离是非地,几乎谢绝外界的应酬,隐士一般,神仙仿佛。干文雅事,吟诗作画;作俗世人,含饴弄孙。他说:“我的一对双胞胎小孙子真可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