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2-16 00:00:00 作者:任仁 杨星/文 摄 来源:今日高邮
自古以来,书法食槽太浅(遍览历代书法家,几乎没有一人是专业书家,不是官宦,也是学者),尤其在当今电脑早已把横幅匾额,宣传印刷,雕刻字符之类的活几乎全包的状态下,专攻书法以谋生,确实困难。当然,难不等于没有出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姜海宽就在追求书法艺术与谋生之间找到了最佳结合点――他一边潜心于书法创作,一边经营着自己的书画装裱店。
姜海宽,是依靠勤学苦练,自学成才型的书法家。他的作品风格清俊、流畅潇洒。2003年其作品在全国第二届行草书大展展出,受到人们称赞。其后作品又因融入了当今书坛的时尚元素,在全国性的赛事中连续入展、获奖:全国第八届书法篆刻展、全国首届草书展、全国第五届楹联书法大展、全国第四届正书大展、全国第五届新人新作展、全国第二届扇面书法艺术大展、2005年江苏书法晋京展、2006年江苏省五星工程奖书法金奖……他的作品被人慕名作为礼品赠送外国专业机构及友人收藏。
姜海宽的作品何以频频入展并获奖?姜海宽告诉记者,他开装裱店已十年有余,装裱过许多名家作品,而他在装裱过程中,不仅可以近距离地领略名家真迹的风采,还能观察到名作的墨法、笔法等细节及高明之处,同时还可以广泛结交书友,与他们切磋书艺,既得以安身立命,也陶冶了性情。姜海宽使装裱事业与书法艺术追求,二者互惠互利,相辅相成。
书山有路勤为径
走进姜海宽的书房,只见满满两个大书橱顶天立地,各种碑帖排成满满的书墙。姜海宽说,要想在书法上有所造诣,个人悟性固然重要,但归根结底取决于一个“勤”字。姜海宽白天忙于生计,因此有人说,看不到他写字,只看到他一天到晚忙装裱,想不到他的字也写得好!有谁知道姜海宽每晚必埋首于书房,或捧读名人字帖,或临池笔耕。酷暑严寒无一日停辍。俗话说,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练的就是个意志。姜海宽认为,环境越恶劣,越要找到征服环境和超越自我的感觉。环境太舒适了,人的意志反而会消磨殆尽。他把别人喝咖啡、打麻将、唱卡拉OK的时间都投在了书法艺术之中。
他临帖、创作十分投入,经常至深夜一点钟难以收笔,有时为了获取一幅满意的作品,待到搁笔时已是晨光入帘,旭日东升。正是由于这种精神意志的锻炼,姜海宽的书法已渐入佳境,日趋成熟,其流畅潇洒的行草书数年前就在邮城书坛独树一帜。
爱好是最好的老师
姜海宽自幼喜爱书法,由于家境清贫,七、八岁时他就用刮下来的锅木灰就着水搅拌搅拌,便练字了。虽然没有高人指点,甚至没有几本像样的帖,凭着天生的悟性,姜海宽的字在学生时代就小有名气了。
毕业后,姜海宽跑过供销,做过办公室秘书、主任,但是始终没有放弃对书法的爱好。只要一有时间,他就喜欢研习字帖。随着对书法艺术钻研的日渐深入,姜海宽近乎到了痴迷状态,痴迷到可以为了书法艺术,辞去工作,只身到扬州寻求名师指点。
10多年前,姜海宽到扬州后,过得很清苦。在一家装裱店做学徒,没有报酬,就全凭他的一双好眼力,瞅准了一些好字画,先买下来后,再卖出提取些酬劳维系过活。那时,他鸡鸣而起,白天做装裱,晚上不顾一天的疲劳和蚊叮虫咬,一头钻进古代碑帖之中,如饥似渴地泛舟于书法的海洋,酣畅遨游。在装裱店中,他不仅学会了装裱,而且时常可以一睹名人真迹的风采,与许多书法爱好者切磋书艺,一起拜访书法界老前辈,聆听教诲,得到点拨和教益。这样的生活让姜海宽痛并快乐着。同时这也为他以后形成自己的书法特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超越自我
任何艺术都在不断追求自身的极致,姜海宽也在不断攀登自我的高度。姜海宽书法广涉博取,擅长多体,最能体现其艺术成就的当数行草书。他钟情二王,曾多次临写《圣教》、《兰亭》…… 他被王羲之那清雅秀丽、简静自然、隽永中和的书风所感染。九十年代末,他又把玩于当代书家王冬龄、林散之的书籍和作品之中。2003年他又参加了中国书法家协会培训中心的函授,得以系统地学习了中国书法史和书法技法。经过不断的学习和思考,姜海宽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美学观念和创作技法。
然而艺山多崎岖,行一步,多一阻。参加完几次国展后,姜海宽感觉到,在众多参展作品中,行草书作品占60%,欲想在行草书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必须不断推陈出新。姜海宽在不断总结经验后,对传统法帖的重要性有了重新认识。他认为,书法前辈们通过千年的实践与探索,留下了许多优秀的范本和理论著作,为后人学习书法艺术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和实践的经验。于是姜海宽又重新心摩手追前人法帖,特别是在吸取了明清诸家的名帖后,姜海宽的行草书视野更加开阔,更大地扩张了情感的表现空间。
当然,一个人字的长进不是全凭练习得来的,为摆脱流风而新,为超越自我而新,几年来,姜海宽结伴志同道合者,辗转于大江南北各类书画展览中,不断地交流学习,对各类优秀作品进行比较与研究,触发创作灵感,拓展历史文化知识,提高书写技法水平。
如今,姜海宽名气大了,自然来找他裱字画的书友也越来越多。相信他伴随着装裱事业,其书法之路会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