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特别报道
王夫之祖籍在高邮

2007-02-28 00:00:00    作者:吴锡    来源:今日高邮


王夫之像

历史上,中国人特别注重祖籍。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出生河南孟县,他的祖籍在河北省昌黎县,韩愈自号韩昌黎,他的文集定名为《韩昌黎集》。明末清初大思想家王夫之(1619―1692)出生在湖南衡阳,他也是不忘自己的祖籍――扬州府高邮州。
2001年《高邮年鉴》第29页载:“王夫之,字而农,号姜斋,又称船山,祖籍江苏高邮。”王夫之去世后,以其号“船山先生”闻名于世。同治四年(1865年),曾国藩在南京创建江南书局,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整理出版王夫之的遗著,王夫之书稿有一百多种,四百多卷,共一千多万字,曾国藩将王夫之著作定名为《船山遗书》。
《船山遗书》的出版,引起了广泛关注。而在此书出版前的近二百年里,王夫之在湖南省却名不见经传,在他的祖籍高邮更是鲜为人知。他一生忠明反清,他的著作从未刊刻发行过。他嘱咐后裔将他的书稿藏匿于衡岳莲花峰的山洞里。谁也未料到,在藏之深山近二百年后,他的思想竟然能大放异彩。各类人士、社会名流及各阶层官员,出于各自的目的,对《船山遗书》甚感兴趣,希望其思想及哲学观,对积贫积弱的中国有所帮助。
谭嗣同褒奖王夫之学说,称:“五百年来真通天人之道者,王船山一人而已”。章太炎在《重刊<船山遗书>序》中说:“清代,能兴顽懦以成光复之伟绩,独赖而农先生一家之言”。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说:“王船山之攘夷排外主张,对晚清青年极大刺激。”毛泽东读《船山遗书》,对曾国藩在清王朝灭亡前出版船山著作的胆识,感慨地说:“吾独服曾文正公”。
1914年“船山学社”在长沙成立;1915年《船山学刊》创刊,它是现存最早的专门研究王夫之的刊物。1921年何叔衡与毛泽东得到当局的批准,允许他们使用“船山学社”的社址,并由政府每月补贴四百块大洋,资助他们筹建自修大学,由社员李达任校长。(注:李达,中共一大代表,解放后任武汉大学校长)。1950年和1956年毛泽东先后两次亲自题写“船山学社”。1988年长沙岳麓书院重新整理出版了王夫之的著作,名为《船山全书》,共十六册,计1039万字。
王夫之先生手书的《显考武夷府君行状》和《显妣谭太孺人行状》为2002年一位友人所赠。船山先生追述怀念父母的两篇行状,撰写于“癸亥年冬月”,应为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该年船山先生六十五岁。而抄录恭书的年份是“己巳年孟秋上弦”,即康熙二十八年农历七月初八日;阳历为1689年8月22日。此年船山先生已是“七十有一”岁(见墨迹左起一行,下)。王船山74岁仙逝,在离开人世之前的垂暮之年仍念念不忘祖籍:“扬州府高邮州人”(墨迹右起第4―5行),并告诫子孙,将两行状“尚谨藏之”。
王船山先生,生前如此向往祖籍高邮,为历史文化名城高邮增添了又一份荣耀,高邮人民应该接纳这位乡贤,应该知道和了解船山先生,研究他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高邮人不仅仅要“以邮会友”、“以秦观学会友”、“以王氏父子学会友”;亦可“以尧文化会友”、“以船山学会友”。
在长沙和衡阳“国际船山学术研讨会”已召开过多次,正在奋力打造“东方邮都”的船山先生故里的高邮,经过不懈的努力,也能举办“国际船山学术研讨会”。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