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3-05 00:00:00 作者:袁慧 来源:今日高邮
“有灯无月不娱人, 有月无灯不算春。 春到人间人似玉, 灯烧月下月如银。 满街珠翠游村女, 沸地笙歌赛社神。 不展芳尊开口笑, 如何消得此良辰。”
“闹元宵,月正圆,闽台同胞心相依, 扶老携幼返故里,了却两岸长相思。 热泪盈眶啥滋味?久别重逢分外喜! 闹元宵,煮汤圆,骨肉团聚满心喜。”
……
又到一年“上元”(元宵节)时,翻看关于元宵的诗句和民间的歌谣,我们不难看出曾经的繁华和热闹景象以及人们对于上元节的追捧程度。然而在精神文化生活五彩斑斓的今天,身边的传统上元节却仅剩下简单地走过场:吃点汤圆、放点鞭炮、再买盏声光效果皆佳的灯笼,仅此而已。当我们意识到它的转变时,又有多少人开始真正怀念那个“火树银花不夜天”的时日?
传统的元宵灯节中,城里乡间到处张灯结彩,有观花灯、猜灯谜、舞龙、跳秧歌等多种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在当前这个急速的年代,昔日元宵节的繁华景象渐渐消退,越来越多曾经的感动在正淡忘,越来越多的传统活动正在逐渐消失。但那些在不同年龄段的人记忆中所存留的,让他们感动过的元宵节是什么样的?他们渴望的元宵节又是怎样的呢?
上世纪50年代―70年代:又一个新年的开始
“我们那个时候的灯节过得可开心了,虽然条件比不上现在,人们可以娱乐的地方也少,但我们可是把灯节当作又一个新年来过的。”家住南菜园的姜女士告诉记者,“不是有句俗语叫做‘上灯的圆子落灯的面’吗?那时候生活水平低,我们这些小孩子年一结束就开始盼灯节,因为这样一来又可以吃到白面圆子了。”
自古以来,灯节吃的汤圆都是各家人亲手做的。正月十三上灯这天,各家的妇女就开始在和面盆里放上适量的面粉和水揉合,然后用手掐成一个个的小团便可以包圆子了。姜女士说,那个时候的汤圆不仅自己家里包,连用的馅也都是家人在田头挑回的荠菜等野菜做成的。家里小孩子多的还喜欢比赛,看谁汤圆搓得圆,赢的人可以多吃一个。说到此,姜女士的丈夫连连感叹,今天的汤圆已完全被机械制作出的所替代,内里的馅也是千篇一律,真怀念儿时母亲做的荠菜汤圆。
在那个年代里,好多人家小孩拖着自己或家人扎制的灯笼四处玩耍。
市民唐先生记忆中玩过的灯都是自己手工制作的,什么兔子灯、蛤蟆灯、飞机灯……应有尽有。他说,其实做灯笼很简单,先找来一些竹片,劈成细细的竹条和竹签,然后用线捆成圆球体,蒙上纸,一个兔子身体就好了。再找4个小木片,用火钳在中间转个孔用来做滚轮,用刷子沾上红颜料刷在兔子身体上,一个红色的兔子灯笼就成功了。唐先生失落地说,现在自己的小孩玩的是塑料加电动制成的,根本体会不到自己动手的乐趣。若不是工作忙的原因,他真想亲手为女儿做个漂亮的手工灯笼。
上世纪 80年代:欢乐的海洋
上世纪 80年代的灯节是喜庆的,是热闹的,也是让人心动的。经历了“文革”的十年动乱,经历了拨乱反正,我国的经济建设和文化事业呈现出一派蓬勃兴旺的景象,一些地方政府重视组织群众性的传统文化活动,大型新春灯会便是其中之一。当时高邮的灯展持续了好几年,城区各企事业单位纷纷组织力量扎灯,布置灯展,中山路、通湖路上万千华灯竞放光明,盛况空前,城乡群众倾家出动,纷纷走上街头观灯。市民张小姐一脸神往地说:“小时候,从十三上灯开始,每天我都让父亲带着自己上街看花灯。那时候不少单位部门都集中在中山路、府前街、通湖路上,几乎每个单位都会各逞机心,聘请高手制作各式彩灯,悬于门前,以在灯节期间吸引人气。还记得有一年高邮印刷厂的龙灯做得特别的好,不仅高大威猛,而且还会转,这在当时引得游人纷纷驻足观看。”张小姐笑笑说,“路上都挤满了人,虽然什么也看不见,但心里特别高兴。”
“现在的灯节,早就见不到这种场景了。”同样出生于上世纪 60年代的居先生接着说道,我还记得,那个时候我们自己家里还悬挂走马灯,内设机关,一启动,灯屏上的人物就活动起来。附近农村的土地庙前也会竖起两根三、四丈高的灯竿,然后挂上一串的灯笼,每晚点亮,直至落灯。现在很多人都感受到灯节正在变得暗淡,真希望让我们身边的灯节再现往日盛景。
上世纪 90年代:繁华后的落寞
家在农村的郭小姐虽然1981年出生,但她对于灯节仍然留有美好的印象。在她的记忆中,自己每年都会拖着爸爸给自己做的兔子灯到村上去跑,走到谁家谁家就送截小蜡烛给她,也惹得小朋友十分眼红,纷纷用小土块砸她的灯笼,直叫唤着“吃兔子肉。”
上世纪 80年代初,灯节进入其最繁华的时期,各家单位、超市、公园等地方不仅摆放各式各样的花灯,还举办猜灯谜活动,四周成了一片灯的海洋。某事业单位的王先生还记得,自己第一次猜灯谜就得到了一个长方形的灯笼奖品,乐得他向小伙伴炫耀了好几天,并随之爱上了猜谜。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人走出这个城市,越来越多的塑料灯笼走了进来,灯节开始慢慢萧条下来。王先生不无遗憾地说,现在玩的东西多了,却找不到满足和自豪感,怀念那时的岁月,单纯而热烈,一条灯谜就可以让自己感动。
近些年来,高邮的社会经济事业发展迅猛,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对于灯节盛景的渴望一次又一次地涌上心头。说到底,最让人神驰的就是灯节那夜的万家灯火,漂亮的灯灿若繁星,把夜点缀得多姿多彩。可这样的场景我们何时可以再见?文章的最后,记者只想借用采访中大家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来结束,那就是――希望再一次看到花灯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