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特别报道
法网论坛上的“三个火枪手”

2007-03-28 00:00:00    作者:韩粉琴 肖维琪    来源:今日高邮

“河水”、“一二”、“半瓶摇”,对于普通的高邮市民来说,这几个网名也许很陌生,然而在曾经的正义论坛、中法网论坛和现今热闹非凡的中国法院网法治论坛等知名法网论坛和法律人社区里,他们法眼观潮、仗义执言、针贬时弊、理论探讨,怀着传播法治理念,弘扬法律精神的理想,勤奋写作。他们发在网上的文章经常被全国大小媒体采用,还被编辑成书;他们通过网络投出去的评论稿件更是频频出现在各级报刊,甚至时常成为中央电视台早间新闻的“读报”内容。连续多年来,他们在扬州法院系统干警的对外发稿量上,一直保持在前一、二、三名,被网上法制时评圈的网友们称作高邮的“三个火枪手”。
三位基层法官的激扬文字,也引起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等高层领导及一些法学学者的关注,在全国基层法院中形成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线。
他们三人现实世界的名字分别是程东宁、夏敏、周曙,曾经都是市人民法院的法官。已50出头的程东宁现任高邮市检察院副检察长;40出头的夏敏被最高人民法院《中国审判》新闻月刊借用,在北京做编辑工作;30出头的周曙现任审判员,在高邮市法院办公室从事文秘工作。

“是夏敏把我们带进了网络世界”

“是夏敏把我们带进了网络世界。”程东宁、周曙都异口同声地说。
夏敏的网龄较长。他在青少年时期热衷于现代诗歌的创作,1985年考入法院成为一名法官,对诗歌的热情又慢慢转移到了对法律问题的钻研上。1996年,夏敏狠下心花近万元买了一台486电脑和一台打印机,用他的话讲,“这在当时够奢侈的,爱人开始还有顾虑,但我跟她讲,电脑会为我的写作插上翅膀,她便很通情达理地支持我了”。
后来高邮能上互联网了,夏敏迫不及待地到电信局办理了上网。很快,他就发现网上是一片更自由、平等的空间,于是便注册了网名“一二”,在当时还为数不多的几个法律论坛里与各路人马争锋相论、直抒己见。这种交流扩大了他的视野,给了他写评论文章更大的冲动。
夏敏记得自己的第一篇法制时评文章发表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的一期《民主与法制》杂志上,是针对广州市人大常委会通过制定市徽的事,他持反对意见,并从宪法和国家主权统一的角度提出了批评。这篇文章发表后,媒体随即又出现了几篇同样持批评意见的文章。不久,广州市人大常委会撤消了通过市徽的决定。他相信,这个结果也有自己那篇小文章的作用,这件事从此坚定了他做一个有正义感的评论写手的信心。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已是市人民法院副院长的程东宁,原本是个传统写手,用稿纸写作。他勤于思考和笔耕,每年调研文章在高邮法院系统占了“半壁江山”,也算小有成就吧。但他并没有因此而骄傲,却仍然不耻下问,虚心学习,勤奋写作,经常与当时还是普通法官及办公室秘书的夏敏讨论文章的写作,不经意间,也成了网上的“蜘蛛”。
2000年,从高校毕业的周曙考入高邮法院,被分在基层法庭工作。一次偶然的机会,夏敏发现这个新来的大学生文章写得不错,便有意引导周曙参加法网论坛里的话题讨论。一次,周曙写了一篇题为《电子签名的效力》的理论文章拿给夏敏看,夏敏连声称好,鼓励他向《人民法院报》投稿。果然,周曙用电子邮件将文章发去的第三天就见报了,近3000字的文章占了半个版面。乐呵呵拿着报纸的周曙,心里已在筹划着要在这上面发表更多的文章了。
三个志同道合的伙伴都成了网上“法律人社区”的注册会员,他们经常就某个观点进行讨论,有时会争得面红耳赤,并各自形成文章,在网络上、报刊上摆开擂台。“那段时间真是写疯了”,夏敏回忆说。他们三人每年公开发表的稿件均在100篇以上,后来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将“中法网”的法制时评汇编成了一套丛书,书名叫《法制聊天室》,他们三人每人都有20篇以上的言论被收入书中,在众多的网络法制写手中,他们入选数量均名列前茅。

用别人休息的时间写作

2005年发稿154篇,2006年发稿104篇,程东宁打开他的用稿目录,从人民法院报、检察日报、工人日报、京华时报、方圆法治,到人民网、新华网、中法网等中央、省、市各类媒体都有其激扬的文字。周曙、夏敏同样每年也有百篇左右稿件发表在中央、省、市各类媒体上。
他们三人都是单位业务骨干,平常公务繁忙,怎么挤出时间“码字”?程东宁说,“在电脑键盘上不停地敲打,几乎占用了所有午休和节假日的时间。” “人家休息的时间、玩的时间,我们都在写稿”,夏敏、周曙介绍道。
“三个火枪手”一天的日程安排往往是这样的:早上起来浏览一下各地新闻,并把有价值的东西放在脑海里酝酿。上班忙业务,有空几个人会交流一下各自的信息、观点。中午一般不休息,写一些时效性较强的急稿,下午上班前将稿件发出,因为新闻时评用稿通常都在下午三、四点钟截止;晚上在家上网,谋一些有深度的稿子,忙到午夜一、两点钟是常有的事。
年轻的周曙是个玩家,他笑称“豆腐块”能换成源源不断的稿费飞来,是他最初的写作动力。在夏敏的“鼓动”下,周曙到南京抱回一台近8000元的电脑,不到两年时间就用稿费赚回了“投资”。而渐渐地,写作成为他的一种习惯。“我不是个多愁善感的人,但真的为在法治论坛神交的朋友而感动。在这里,咱们没有身份的差异,没有职位的衬托,更没有资历的区别,每一个ID都是平等、坦诚的交流对象;在这里,观点不一定要新颖,主张不一定要正确,甚至只是出出气发发牢骚,总会有人在倾听、在呼应;在这里,我们来自天南海北,原本素不相识,现在却亲密无间。”

春华秋实网上结硕果

“河水”宽容平实,法理鲜明;“半瓶摇”聪慧灵性,文字火辣;“一二”追求理性,逻辑严密。“三个火枪手”法眼观潮,各具风格,不少言论成为政法网上精华贴。
从2001年起,最高人民检察院《方圆法治》杂志主编赵志刚就欣然邀请三人成为杂志的特约编辑,在网上远程审稿。全国基层法院中是第一次、也是惟一的一院三人入选。
有一次著名民法专家、厦门大学徐国栋教授在“法律思想”网论坛里论及有关“人法”、“物法”的话题,夏敏不为己卑,理性而又鲜明地与徐教授等人展开热烈讨论,徐国栋还以为遇上了一名法律研究生,后来夏敏自报家门,徐国栋方知原来是基层法院的一名法官,从此俩人相识为友。
春华秋实,日积月累的法制时评写作,锻炼了他们的思维和写作能力,在情感表达与理性思考中开拓视野、得到启发、促进业务。
“网络写作成就了我这十多年近200万字的写作历程”,程东宁说。这几年,他将所写的调研类文章和小说、杂文、随笔分别编辑成《河水文集》《窗外》《法治时评》《法制时事评说》等书,连续多年被扬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扬州市人民检察院评为调研工作先进个人。
程东宁、夏敏、周曙多次应邀参加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组织的会议、学习和培训,从虚拟世界到现实世界的交流,让他们视野更开阔,思想也放飞得更高更远。2005年,北京大学贺卫方教授邀请夏敏参加了由中国政法大学举办的“第二届美国法律文库研讨会”,并在北京大学法学院朱苏力院长的主持下,作了15分钟的主题发言。当时参加这一会议的均是国内法学界的名流和美国领事馆的有关官员,而来自基层法院的仅夏敏一人。他从基层视角出发的发言引起了与会专家学者的关注,晚宴上,贺卫方教授特别将他向席间的专家学者一一作了介绍。2006年,最高人民法院创办《中国审判》新闻月刊,夏敏被借调到那里做编辑,又开始了一种新的体验。夏敏和周曙还都是中国法院网的资深阅评员,参加网站的后台管理,都已连续三年被评为全国法院系统优秀通讯员。
在他们三人的带动下,市人民法院的学习思考氛围也越来越浓厚,不少干警还参加到类似写作中来。有位聘用的驾驶员也在他们的影响下,在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主办的《审判研究》等报刊杂志上先后发表了十多篇稿件。
如今,“三个火枪手”虽身处不同的岗位,但他们的思想从没有停止过交流,他们还在同一个虚拟世界里思考、写作,也都在关注着彼此。
“无论身处何方,哪怕在一座孤岛上,只要有一台电脑与网络相连,我们依然与外面精彩的世界很近”,夏敏如是说。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