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4-02 00:00:00 作者:张晓晖/文图 来源:今日高邮
只要路过中市口,就可以看见一位忠厚老实的手艺人,蹲在那里手拿铁锤叮叮当当敲打白铁。再看看他那结实而布满老茧的双手,你就能想象出“打铁还需自身硬”这句老话背后蕴藏着多少故事了。
这位白铁匠名叫褚寿伍,今年53岁,中市口一带的居民称他为“伍爷”。他本是江都人,从小家里兄弟姐妹多,母亲很早就去世了。10岁时,褚寿伍随着二哥来到高邮,靠在码头帮别人运东西,过着吃了上顿就愁下顿的生活。为了生存,二哥带着只有11岁的褚寿伍跟师傅学习白铁手艺。白铁活是个力气活,由于年龄太小体力跟不上,褚寿伍的手指一次次被打出血泡,手皮被铁皮划得伤痕累累……不知吃了多少的苦,13岁时,褚寿伍终于初步掌握了这门手艺。
从此,褚寿伍一个人在中市口设起了小摊。而那个年代,几乎每家每户日用品中都有几件白铁制品:漏斗、钱箱、簸箕、水桶等。褚寿伍心地善良、不怕麻烦,附近的居民者愿意照顾他的生意。时间长了,褚寿伍的手艺越来越好,成了这一带远近闻名的白铁匠。
“伍爷”现在租用的是中市口附近的一个车库,门外摆放着整齐的铁皮抽屉、小漏斗,还有几十米高的油烟排气管道,样样都做得细致结实。他除了做一些换锅底的生意外,还承接一些单位的生意,如制作通风管、中央空调的方管和圆管等。店铺门前的地上放着钳子、剪子、锤子及一块长长的、用了多年的铁砧。
记者来采访“伍爷”时,他正在给锅换底。只见他正蹲在地上,全神贯注拿着木榔头,叮叮当当地敲打着锅子的接缝。一位买菜回头的老太太不耐烦地催促着“伍爷”:“快点呀,‘伍爷’,我回家还要烧饭呢。” “伍爷”憨笑着回答:“奶奶,你急也没有用的,我要一点一点地给你敲密实,锅底接得不好就会漏。” 敲打几回后,一个新的锅底就换好了,他又用水试了试,老太太弯腰看了看,新锅底的确一点也不漏,便满意地 提着锅走了。
采访时,“伍爷”不善言谈,可周围的人说开了。“别看这铝锅换底,却也是个技术活,锅底与锅身的衔接不上胶、不点焊,完全靠细致的敲打,均匀的锤击而严丝合缝。‘伍爷’手艺好,他换的底,滴水不漏,经久耐用,美观漂亮。那些歪歪瘪瘪的锅,到他手上都能弄得跟新锅一样。”他对面的一位邻居谈道。
“不要看‘伍爷’不识字,但他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都很好。”褚寿伍的一位棋友介绍说。有一次,师范的一位老师拿来一件古董壶,想做一个仿制品,没有学过一天三角几何等各方面的知识的伍爷凭着自己多年的经验,没多长时间就画好了草图,并且还把这工艺复杂的古董壶制作了出来。这位老师惊呆了:他做的几乎跟样品一模一样!直夸他比大学教授都强。
采访时,记者看到“伍爷”的生意确实不错,一位同行陈师傅拿着图纸要跟“伍爷”合做油烟排气管道,“伍爷”仔细询问后,开始用特制的工具横竖比划测量起来,从平面图纸到画出模版到开始现场制作,仅花了半个小时的工夫。老陈说,“我们都愿意跟‘伍爷’合作,他不仅动作麻利,做人也很善良,脑袋瓜灵活。”
的确,这个手艺来不得半点马虎。记者在这里采访了近一天的时间里,只见“伍爷”和陈师傅一直围绕着这个排气管道忙碌着,每一节管道做好后,接下来的接口几乎都需要抡锤缝合,很少用上钉子。“技术差或马虎的话,自己都不满意,均匀细密的敲打才让人中意,才耐用。”“伍爷”的一招一式似乎并不是三言两语就能对我这个外行人讲得清楚的。不过,在这店里呆的时间稍微一长,外行人也听得出他的敲打原来是声声有节奏。“这样的二十多米的管道,我一个人至少要做三、四天才能完工,而‘伍爷’帮忙只要带个晚,一天就成功了。”陈师傅还告诉记者:“‘伍爷’干这一行吃了许多的苦,如今总算是苦尽甘来,彻底大翻身了。他现在已是拥有一处门面房和一处楼上下房子的富裕户了。”
“哪里呀,都是共产党好啊!”谈到现在芝麻开花节节高的日子,“伍爷”终于笑逐颜开,跟记者聊了起来。
自从“伍爷”在中市口设摊敲白铁起,他遇到了许多好心的人的帮助,他也总是乐于帮助别人。几年后,一位好心人借了中市口一间门面房给他,虽然只有12个平方,褚寿伍总算有了能遮风避雨的经营场所。
那时候一个铝锅换个底才几角钱。对于大多数家庭来说,买个铝锅可是一笔不大不小的开支,普通老百姓绝不会因为铝锅底烧了个小洞就潇洒地扔了它,而是换个锅底再用。“伍爷”的生意越来越好,他不仅赚钱买下了小屋,又娶了妻子纪小萍。不久又添了一双可爱的儿女,纪小萍因为先天性高度近视,所以自从有了孩子之后,就一直在家里负责一家人的生活起居。而为了妻儿能过上更好的生活,“伍爷”是越干越有劲。
家里人口多了,孩子也渐渐长大了。“伍爷”在小屋内加了层阁楼,“楼”下是工作场兼厨房、客厅,晚上一家4口人挤在12平方米的“楼”上。一家人齐心合力,日子过得倒也温馨。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敲“锅底”的生意越来越淡,而白铁制的簸箕等也渐渐被塑 料制品所替代,两个孩子也都到了上学的年龄,一家人的生活怎么办?“伍爷”开始琢磨做工厂不能加工的通风管、下水道、遮阳篷等。由于“伍爷”为人厚道,有些同行接到的商场、酒楼制作空调送气、排气、油烟管道的业务,便与他合作,因此他还是挺下来了。
1995年底,市政府实施府前街二期工程,他那12平方的小门面在拆迁范围内。这可把“伍爷”一家急坏了,两个孩子都在上学,一家4口人一直靠他一人手艺支撑,没有钱买新房,且这里房子虽小但是门面,老顾客们习惯了来这里找他;如果要房子没钱,不要房子一家人住在哪儿 ,以后怎么生活?看着周围的邻居一家家都搬走了,妻子急得在家直哭,“伍爷”心里更急。市拆迁办的工作人员多次上门动员他搬家,但是“伍爷”一家实在舍不得离开这里。后来负责拆迁的市政府领导知道“伍爷”的情况后,按照政策给了他最大的优惠,并且答应将二期工程所有的白铁活都照顾给他来做。后来在亲戚朋友和众多好心人的帮助下,“伍爷”咬咬牙订了一间门面房。
如今做白铁的人少了,“伍爷”的生意也越来越红火。他的女儿已经出嫁,儿子也学了美发的手艺在自家的门面房里开了家`美发店。现在他已经还清门面房款,并且买了一座上下两层的住房。
谈到近年来家中翻天覆地的变化,“伍爷”笑逐颜开:“我现在身体还行,还能干上几年。每天回家还喝杯小酒,生意不忙时,还喜欢跟朋友们下下象棋。”